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690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docx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一)开局:

陆权的禀赋

开局时代指1500年前后大航海开始之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几大地缘区之间是互相割裂的,甚至连地缘区内部都是割裂的,四大地缘区内的文明几乎没有联系,也谈不上竞争。

除了印欧区内部地中海沿岸和北欧地区有一点海权的雏形外,这个时代是陆权的时代。

中国的地缘开局是极好的,这得益于其良好的陆权禀赋。

一般而言,地缘优劣势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

国土资源、交通和安全。

1)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在农业时代只需要考虑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力取决于水、光、热,如果以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计量,世界土地生产力分布如下。

从图中可见,NPP高的地方就是暖流经过的地方(见下图红色箭头),比如赤道地区、我国东南大部、美国东部、欧洲等,而洋流经过的地方则往往是沙漠气候,比如撒哈拉地区+中东、比如美国西部、澳洲西部、秘鲁一线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南大部,我们比几乎同纬度的美国东部NPP要高出不少,这得益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青藏高原。

欧亚大陆和青藏高原造成了最强劲的亚洲低压,太平洋+印度造成最强劲的高压,两者结合就是全球最强的季风季候,然后有青藏高原及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使得季风可以转变为充沛的降雨,所以比同纬度同光、热的地方多水,NPP也就更高。

但是NPP高不一定能转接转为农业生产力,农业开发还要考虑地形。

高原和多山的地形显然不适合农业开发,所以我国华南地区虽然NPP很高,但在古代却只是南蛮之地。

要开发农业,最好是大面积的平原区。

其实整个世界上也没有几块比较好的沿海大平原,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么纬度太低气候不适而难以开发(A类)、要么水资源匮乏(B类)、要么纬度较高光热不足(C类),比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国东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而言,这方面还是中美两国的禀赋最佳。

当然,到了工业时代,国土资源还要考虑矿产资源,但是矿产资源总体而言是工业革命之后的重点(我国仍然占据相当的优势),这里暂不讨论。

小结一下:

我国由于有地形、纬度、气候等多重禀赋,造就了适合农业开发的高NPP,这在农业时代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口,而人正是从地缘到政治的根本。

2)交通

如果要形成强大统一的文明和国家,除了农业土地资源和大量人口,还要有交通。

交通主要看地形和河流,地形不言自明,平原区当然好修路,人踩踩就出来了,这里主要讲河流。

再次得益于青藏高原,中国有了黄河和长江,两条都是东西走向。

同纬度东西走向的河流有一大好处,不会有冬汛(参考:

俄罗斯的河流为什么春天也有汛期?

),而且长江、黄河纬度都还比较低,水量比较充分,适合内河航运。

当然,黄河宁夏一段从南向北,还是可能会出现冬汛,而且黄河水流不足,所以航运条件不如长江。

除了这两大天然河流,中国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进一步勾连了南北,使得中国从此不可能长期大分裂。

有了交通,才有贸易,有贸易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贸易和市场正是大一统的底层驱动力,这一切都根源于地缘格局。

当然,大一统的形成还有文化、制度、民族等原因,但是这些都是生产力的衍生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我大中华生产力的基础是由地缘禀赋所决定的。

这里要反驳赵鼎新教授的文章《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赵教授认为:

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印度次大陆的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且四面都与外界有很大的隔绝。

从地理来说,其形成统一的条件应该与中国差不多,但是印度却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而第一次把全印度持久地“统一”起来的竟然是大英帝国治下的东印度公司。

此外,在秦朝统一之初中国的核心地域有限,虽然统一之后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有些朝代的地域甚至大大超过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古代中国版图的增大并没有摧毁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因此,地理条件显然不是决定中国统一和欧洲分裂的根本性因素。

赵教授以印度做对比,近乎是不了解其地理和历史。

南亚次大陆虽然有印度河和横河两条大河,但是印度大半地域是德干高原,有东西高止山两座大山脉,有此引出一堆各种走向的河流,这些地区相互割裂,本身NPP挺高而对平原区没有太强的依赖性,所以印度的平原区和高原区从来都交通不便,无法形成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也就丧失了大一统的底层推动力。

不考虑地缘的底层推动力,就像讨论“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的时候不考虑地球在太阳系内的独特位置,而只说“地球上有水和空气”一样,殊不知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哪里来的,别的行星为何没有。

另外,南亚次大陆只是印欧地缘区的一个子区域,安全形势跟中国完全没法比,公元前的时候亚历山大大帝就能从马其顿打到印度河流域,可见印度根本无险可守。

安全也是来自于地缘,其重要性下面详细讨论。

3)安全

一个文明区域,如果有国土资源和交通以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而没有安全的环境,也只能是肥一点的肉。

在开局时代欧亚大陆上出现过不少的大帝国,比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如果中国在这些帝国的实力投射范围之内,不一定就会输,但一定不会善终。

不过好在有天山-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地缘屏障,使得我们处在东亚地缘区内,与印欧地缘区的大帝国都隔绝了。

而在东亚地缘区内,中国占据了大部,在开局时代没有强敌,所以中国是安全的。

(借用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

-Ernest的回答里面的图,但这个图有一些小错,比如关中地区没有划入中国核心区。

中国的地形是一个三面环绕的形状,四周地区作为中国的缓冲区,包括云贵-西藏-新疆-蒙古-东北一线,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骚扰。

不要小瞧这种“骚扰”,它背后可是足以撼动印欧区和东亚两个地缘区的“上帝之鞭”,中原王朝再强大也不想和整个印欧地缘区对抗。

而且这种力量生生不息,因为它来自于横亘整个欧亚大陆的theGreatLowland,参考HalfordMackinder的DemocraticIdealsandReality配图:

虽然这些地区在开局时代并不是中国的核心区域,但是强大的中原王朝都努力加强对这些缓冲区的控制。

这些也是对中国的传统威胁兴起的地方。

汉地是一片河流众多、降水丰富的土地,所以也是一片农民和商人的土地。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骑手的土地。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侵入并占领了汉地的部分地区,汉人直到15世纪才夺回统治权。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策略就是一贯的:

缓慢但是系统地控制这些外围地区,以保护汉地不受游牧骑兵袭扰。

这一使命驱动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有人口分布不均,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均,中国认为自己在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军事力量之前是极端脆弱的。

保卫大量农民抗衡外来势力是困难的。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反转形势,将自己凌驾于可能的征服者之上,这正是中国所选择的方案。

发家于东北的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另外,从明清到民国持续几百年的闯关东大大汉化了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完全纳入中国核心区域。

中国历代王朝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些地区,即使在清朝,这些缓冲区域内也满是一个个的小王国,满蒙联盟使得蒙古享受特殊地位,新疆有察合台汗后裔的小汗国,准噶尔部能叛乱正是其体现,西南则保留了土司。

民国嘛,从来都只是一个松散的军阀邦联,1928年东北易帜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从来都只是依靠江浙财阀的一个地方政权。

真正实现对这些缓冲区完全控制的是我新中国,以1959年西藏事件为标志,虽然我国实行民族自治政策,但是内部绝对没有军阀,更没有小王国。

当然,台湾尚未统一,只是台湾没有统一影响的更多是我国的海洋战略,而不是陆权的稳固。

正是因为有了国土资源,才有了农业生产力和大量的人口;正是因为有了广袤的平原和适航的河流造就的便捷的交通网络,才有了活跃的贸易和统一的市场;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大量的人口和统一的市场,再加上安全的地缘格局,才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而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中华文化、中国制度,又进一步确保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稳固。

所以说,中国的地缘禀赋造就了中国良好的开局,陆权时代中国未有其匹。

(二)中盘:

海权的兴起

虽然开局很好,但是中国在中盘时代落后了,中盘时代指1500年大航海迄今并将持续一小段时间的时代。

当然,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1500年就能看出来的,其实从16世纪到18世纪晚期康乾盛世结束(1799年),中国从表面上还延续了之前的辉煌。

其实从清缅战争就已经比较明显地能看出中国的颓势了,但是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才表现出完全的落后与衰败。

这种落后与衰败不是清朝相对于之前的历代王朝,而是农业文明相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代差。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过好在西方列强彼此的牵制,以及需要一个代理人政府,所以中国名义上仍然保持了主权的(半)独立和中国核心区的绝大部分领土。

海权时代从大航海开始,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几个海权强国。

简史参考《大国崛起》如下:

葡萄牙、西班牙曾经在地球仪上瓜分了整个地球;但是随着西班牙无敌舰队(laArmadaInvencible,英文SpanishArmada)不敌海盗出身的英国,英国强大起来之后就是日不落帝国,在欧陆玩起了离岸平衡手;然后法国挑战失败,德国两次挑战失败,俄罗斯想要发展海权却没有出海口;只有美国得益于天然的地缘优势成功逆袭;东方这边,日本脱亚入欧,但是在挑战英美海权的过程中仍然失败了;然后日不落帝国衰落了,世界只剩下美国和苏联,然后苏联挑战失败,于是只剩下美国一个superpower。

海权论的理论基础是AlfredThayerMahan的TheInfluenceOfSeaPowerUponHistory,1660-1783,简单来说他推崇大舰巨炮,宣扬以海制陆。

海权论当然也发生过变化,具体从军事上来说航母和舰载机的兴起取代了大舰巨炮,现在推崇以空制海、以空制陆,以海制陆现在主要是对关键航道的封锁。

直接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经济殖民时代,美国通过海上霸权维护其金融霸权,对全世界收取“铸币税”,“海军是美国的海上收费站”:

只要美国有能力切断或者保护航线,随时登陆敲打不听话的国家就行了。

美国或许不能通过洗脑强迫别人相信美元有价值,但只要控制了海运,美国可以只允许接受美元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全世界也就没法不接受美元。

下图是世界主要航道及关键卡口,与中国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的中东各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基本上都在美军的投射范围之内,世界其他地区更不用谈。

所以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些年中国都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之内,向美国缴纳“铸币税”。

但是我们只部分遵守美国制定的规则:

首先,我们没有在意识形态上屈服,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相信美式民主、自由那一套所谓的“普世价值”。

其次,我们坚持走工业化的道路,而不甘于做一个农业国、资源出口国,也不甘于做一个初级工业品出口国,而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产业改造和升级。

当然,在军事上,我们走的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积极防御战略,不断提升国防自主化,赶超先进水平。

现在的成绩很明显:

工业产值第一,贸易第一;西方经济学家不断给我们灌输“购买力平价GDP第一”,不过大家还是很清醒地想要汇率GDP达到真正的第一;保持最低核威慑,算世界第三;海军已经算是第二,不过大家也很清醒地知道海权的海洋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针对“亚太再平衡”收紧的包围圈,我们有“一带一路”尝试西进打通欧亚大动脉;经历了八九十年代最自卑的时期后,现在日渐变得制度和文化自信起来,和平演变基本不可能了。

问题也很明显:

首先,台湾没有统一,这是极大的一个变数。

没有台湾,就无法真正突破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也就不用想了,绿水海军就无法变成真正的蓝水海军,海路权复合的梦想就无法达成。

其次,黄海、东海基本控制之后,南海还没有完全控制。

黄海平均水深40米,东海平均水深72米,只有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5567米,适合战略核潜艇隐藏。

所以没有南海就没有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就不能真正对美军实施A2/AD,就没有绝对把握解放台湾,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会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仿真”了吧。

小结一下:

中盘时代是海权时代,这一阶段中国总体上是落后的,但是从挨打的落后到世界第二的落后其实是有巨大进步的,完成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升级的同时也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延续。

现在已经接近中盘的收尾阶段了,收官之战即将打响了,请关注两个一百年。

诸君,你我将见证历史。

(三)收官:

世界岛的再现

开局时代是陆权的时代,是农业的时代,世界是割裂的。

陆权的极致是蒙古帝国,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打通了印欧地缘区和东亚地缘区,这得益于上文提到的theGreatLowland。

除了theGreatLowland,印欧区和东亚区之间还有一条纬度更低、更为狭窄的通道,就是中原腹地-河西走廊-新疆-阿拉山口等-中亚-欧洲/南亚的通道,以撒马尔罕为中心,正是这条通道造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同时,即使在陆权时代,海上交通也是广泛存在的,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印欧区和东亚区。

中盘时代是海权时代,是商业、贸易时代。

从大航海开始世界各个角落开始逐渐连接起来,以现在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为最高水平。

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做生意,然后美国掐着海上交通要道收铸币税。

世界贸易主要走海运,这源于海上运输相比陆上运输的成本优势,海运不用修路,水对船的阻力远小于地面对车轮的阻力,而且船的装载量远大于汽车/火车。

但是海运也有劣势,海运绕路,海运慢。

所以如果陆上有路可走,或者路上运输成本也不高太多,考虑到现在很多商品需要快速运输以及海运的金融压力(垫资、借贷,每一天可都是银子啊)显然还是更愿意走路运。

这就是亚洲大陆桥,就是“一带一路”。

“一路”就是重新开发亚洲大陆桥,就是重振陆权,“一带”就是护卫海上交通线,就是接管海权(至少是共管),两个合起来就是海陆权复合。

海陆权复合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德国搞过,日本也搞过,都失败了,但那是因为德国和日本自身的地缘格局先天不足。

中国不同,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相比德国、日本好太多,所谓地缘本质就是地形和区位,所谓政治本质就是人。

东亚区+南亚的人口占据世界总人口一半强,所以上图这个圈将会是世界第一大市场、第一大经济复合体,而中国就是其核心,是这个圈里面地缘格局最好的国家。

再扩大一点,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之后,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和经济复合体,内部有欧洲和中国两个工业中心,中亚、中东两个资源基地,辐射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

所以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岛将再次形成,非洲、大洋洲稍远,北美洲次之,南美洲最远。

只是收官时代不是游牧民族通过theGreatLowland对欧亚大陆四周的沿海农业文明肆意鞭打的时代,而是海陆权复合的时代,收官时代重新形成的世界岛将不会以pivotarea为中心,而是以东亚区为中心,而东亚的中心从来都是中国。

到时候美国就会回到它历史应有的定位:

一个外围小岛。

我不是皇汉主义者,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帝国主义者。

以上分析,基于世界地缘的根本格局,虽然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还需要正确的战略、文化、制度等一系列软件,但是中国的基本盘是世界上最稳固的。

这种地缘格局的禀赋来自于地形、气候和区位,所以只要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变,只要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的位置不变,这种基本盘所产生的底层地缘推动力就不会变,所以中国一定会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