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6156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docx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

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新思考

教育领导科学12级

陈柳明2012020656

摘要:

目前中小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较低的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德育管理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以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德育管理实效性低的原因,探讨德育管理所包括的层面,进而提出完善中学德育管理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是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代。

这种现实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使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而导致中小学德育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一现状:

由于中小学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真正放在为首的位置,学校,社会,家庭没有三位一体,真正形成合力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的自觉遵守,传统美德的继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都不能得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

我们怎么能不担忧在这样随意的德育教育下孩子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目前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现状:

1、“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近年来,尽管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学校都认真的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呼声四起,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重智轻德的主观存在和德育量化难的客观存在原因,使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

一些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

德育管理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2、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

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但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计,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

一方面,学校的德育工作好比一块净土。

学校教给学生的是一些美好的东西。

极少或根本不接触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但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往往发现现实人生与课本上写的、课堂上讲的并不一样,耳闻目睹的是复杂纷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因而产生困惑和不解。

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负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社会上反面的东西不时映入他们的眼帘,污染着他们的心灵,冲击着学校德育。

如学校以精神鼓励为主,社会则多是物质刺激,学校推行互助友好,社会却“金钱关系”盛行;学校预防“早恋”,社会则搞早恋,未婚同居现象甚多;学校鼓励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则有人大唱“读书无用”论的调子;还有音像、书刊、舞厅、电子游戏等文化娱乐环境中的“病菌”及社会的腐败现象等,无一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抵销着学校德育的影响力。

不少教师反映:

“老师讲一天,挡不得学生在社会上混1小时。

”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现象,从而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再有,其次,学校全面育人目标与家教相对畸形鼓动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或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畸形发育,这二者之间的“反差”,影响了中小学生德育的质量。

家教畸形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家教目标高与教育水平低的矛盾。

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资;另一方面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很少关心。

一些家长只要子女“一心搞好学习,别的事都不要过问”。

很多家长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规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停留在“管、卡、压”上。

其二,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与低信心水准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考上重点学校,考上大学”;另一方面,又对子女学习缺乏信心,在家庭教育中,指责多于鼓励,苛刻胜过理解,高压强于疏通,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负荷,特别是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总感到抬不起头。

其三,家教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协调,以及家教中对学生思想观念灌输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矛盾。

一些学生家长不注意配合学校的教育,不注意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和榜样,不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学校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

学生在校“学雷锋”,在家当“小皇帝”,一些家庭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等思想,这种人格品质培养上的矛盾,影响了学生人品的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薄弱。

作为第一教育基地的家庭,如今有许多也无法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离异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在许多班级中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更有一些家长教给孩子利己,以恶制恶,金钱至上等错误观点。

家庭,学校不能形成合力。

4、德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学生成长的个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奠定的基础。

当前,城区学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班额普遍偏大,

每班学生人数大多在70人左右。

教师工作量增大而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大还担任了学科的教学工作。

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大量烦琐的班级日常工作。

如:

清洁,安全,学生的突发性状况等。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分身乏力,因而在德育管理方式上呈现出单一化、公式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中小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渴望符合自己特点的德育活动。

这种朴素的心理要求在现阶段德育教学随意性较大的,以智育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情况下必然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样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当代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教育者传统观念的矛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时代背景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当代中小学生的自尊、自主、自立意识比以往年代的同龄人都要强得多,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而当今的教育者,包括教师与家长,大多数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封闭的思想文化、清贫的生活传统观念中成长起来的,相当一些教育者对当代青少年的穿戴、娱乐、交友、消费等生活方式看不惯,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自主性、开放性看不顺眼,习惯于以自已的人生经历、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和要求青少年,这种思想观念上的隔膜,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立心理,影响德育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学校德育管理正受到转型时期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重大影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普遍存在着观念和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更直接地影响着德育的效果。

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德育管理实效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德育管理的校外因素

(1)家庭现状使学生德育失去了感染性和针对性。

目前的社会现状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农村家庭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上仍然很贫穷,农村家庭仍然在为完成原始积累而挣扎,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的现象。

(2)社会环境现状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

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必然带动思想领域的颤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想纷纷出笼,使我们的社会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这给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冲击着初中德育工作。

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价值观,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矛盾和冲突,观念转型导致价值观冲突与道德混乱,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冲撞中变得破碎而苍白无力。

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没有建立起来,

又导致人们的价值体系出现混乱。

2.影响德育管理的学校因素:

(1)学校德育目标的错位。

长久以来,教育上存在“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社会主义、大学生讲文明礼貌”的现象,这是德育目标错位的集中体现,表明学校德育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违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由于德育目标定位的失误,直接造成德育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1998年1月,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这表明,人们对德育目标的认识已从原来的“单纯统一”发展为今天的“在统一基础上的多层次”。

这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即具有个别差异性,允许在品德发展的水平、速度、状态上有所不同。

(2)品德评价标准的模式化。

应试教育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是问题的总根源。

应试教育模式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使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现状产生了一些怪现象。

中小学虽然都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机构。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学校德育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德育实效性较差。

在追求重点中学及重点大学升学率的环境中,智育是“硬指标”。

很多学校的德育仅仅局限于让学生遵守学校校规和课堂纪律。

学校给家长的学生成绩单中,操行评语很简单,而且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操行评语的优劣。

问题是好学生是否只能是一个模式?

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是否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

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处理评定标准的共性与学生个性矛盾;二是如何使评定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外品德评价的改革正呈现发展性评价这一趋势,即强调与学生的过去化、纵向化,强调进步,强化学生的后天努力,鼓励学生的自评与自律。

(3)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空前重视,但在德育领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重视得不够。

一些学校的德育实行的是简单、机械的命令与禁止,几乎等于“管人”。

学校制定的校纪校规总是把学生置于被动执行的地位,缺少春风化雨式的德育。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认识不到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其陷入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

殊不知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必须通过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积极、主动、自觉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于外在的教育和影响有鲜明的选择性。

教师提出德育要求和德育内容,只有当学生认同和有主观需求并乐意接受时,才能起作用,才会有好的效果;第二,学生接受教育,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第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总会受到来自外部和自身内部的种种干扰,遇到各种困难。

要使德育真正在学生身上取得成效,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艰苦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提高。

因此,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为了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德育的效能,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管理: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的德育具有“大德育”特点,即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几大板块构成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

其中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

关于德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国内学者如屠大华认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对学校德育各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以保持德育各要素的适度状态和良好的运,从而有效地完成现代学校德育任务的活动。

”黄兆龙认为,“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

”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学生层面管理,我们觉得德育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然后再从管理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才能促进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

其次,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中学生的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又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教师层面管理,教师层面的德育管理同样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德育教学管理,一个是以德育课教师为核心的管理。

学校领导层面管理,德育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层面是被广泛论及的关于德育管理的核心成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说,德育管理由学校领导统筹规划,是将德育管理体制实施的第一人,在整个德育中具有统率作用。

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和德育过程管理。

这些内容都需要学校领导统率全局,亲历亲为。

中小学德育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中小学这个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的管理,它的含义是:

“中小学管理者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或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德育管理与德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德育是教育活动,德育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德育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有效保障,这是德育管理与德育的质的区别。

第二,德育管理与德育的对象不同,德育的对象是德育活动中的被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学生;而学校德育管理的对象则是德育活动的承受者,即指德育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具体对象,如学校德育工作者,德育管理目标,德育管理组织机构等。

由此可见,德育管理的对象较德育而言更具广泛性。

德育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活动,它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管理,它不仅要依靠管理来约束和控制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更多的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通过内化来实现管理的目标,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

因此,德育管理又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民主性。

学校德育管理的任务是提高德育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效果的好坏,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

管理的本分在于工作之有效能,提高效能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学校德育管理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效能,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德育管理的效能是指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管理者不管采用任何方法,进行任何职能活动,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有效性出发,效能是衡量领导管理活动的综合尺度,它反映管理工作的实际后果,衡量领导管理者的水平,反映出整个组织管理的实际贡献。

我们常常听人抱怨学校德育缺乏实效,其实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德育管理不力造成的。

当前形势下,在学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宗旨同一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学校能够在德育工作中脱颖而出,取得为人瞩目的成绩,而有的学校却无大的突破,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德育管理的不同,在于有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及信息等各种因素,并将它们有效地协调和组织起来。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效能。

四对策:

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已不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其中德育教育更是让人忧心。

面对当前德育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当有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

为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能继承传统美德的,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合格人才提出一些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

(1)增强系统效应,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管理过程是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要使中小学德育管理取得实效,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陈旧的德育工作模式。

使德育管理从经验管理向人本管理、系统管理转型;使德育评价观由应试审判型向发展性评价转型;使教师德育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体性转型。

(2)转变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员育德”的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建构德育网络,形成系统管理格局。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具有多层次性,要克服“学校一政教处一班级”式的封闭格局弊端,建构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多元系统管理模式。

(3)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整体素质,优化德育队伍结构。

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德育途径。

仔细思考,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

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

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

(2)坚持家、校联系的德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长及时了解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建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访制度和创新家长会,构建“三方”交流平台。

学校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

其次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

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最后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人家庭。

(3)整合社会力量,强化舆论引导,共创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

(4)提高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水平。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一个核心平台,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突出正面功能,克服负面影响,积极开发它的积极功能,为德育教育所用。

3.建立中小学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和谐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显著特征。

教育改革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因此,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建立中小学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积极总结经验,转变观念,突出核心价值观。

用现代德育管理理论指导德育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实效。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净化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主流的价值观去引导社会,使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

(2)建立适合实情的中小学德育管理机制。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要不断分析研究和解决德育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机制,控制各方面的因素,实行全程管理,保证德育工作的全程有序,科学运转,取得实效。

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着力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和社会化的共建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价值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在和谐社会,价值多元的国内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尤其是农在许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不足等特殊条件下的中小学,要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就显得更加紧迫。

因此建立适合各学校实情的德育管理机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4.学校德育内容课程化,设德育专职教师,保证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1)德育内容课程化。

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

现阶段我县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

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

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

因此,县教委应组织学校德育专职教师在我国德育大目标的指导下,联系学生和当前社会实际,制订一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课程。

使学校德育不再宽泛、无序。

其次,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

具体地说:

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

(2)学校设德育专职教师。

现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由思品课,班队会组成。

思品课上的德育教育由于只局限于书本收效甚微。

班队会由于前面谈到的班主任工作量的繁重也质量不高。

要想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应该设专门的德育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精力实行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教育。

(3)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德育的手段必须现代化,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拓展,与社会接触的增加,德育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其中许多问题如果没有经费的保证,是无法解决的。

因而,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5、建立操作性强的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让德育真正与智育并举。

仔细想想,现实中德育不能真正实现与智育并举,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德育量化难,缺乏操作性强的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

高一级学校在招生录取时,只要学生没有触犯法律就

不会去看他是否遵守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