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551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XX市“十一五”制造业

发展建设规划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XX市“十一五”制造业

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XX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

制造业作为XX工业发展的主体,其资产总值占整个工业的95%以上。

制造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为此,要紧紧抓住当前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在时间序列中既要立足于“十一五”规划期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更要充分考虑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即将大步腾飞的历史背景,勾勒出10—20年XX制造业发展蓝图的大致轮廓和框架;在空间X围内,既要紧密结合XX目前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把工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框架之内,更要紧密结合XX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后崛起的半岛制造业基地设想,突破现行行政辖区的限制,从宏观性、全局性角度出发,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产业结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进行调整。

制造业规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目前全球X围内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的竞争背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改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和自有专利的现状,构建服务于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确立XX在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分工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地位;要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突出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在制造业规划中的重点地位,培育制造业的产业高端优势,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兼顾工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将规划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

要体现政府职能转轨和体制改革的新理念,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成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转变。

本专项规划以谋划XX制造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为目标,以提供XX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路线图”为目的。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XX制造业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十一五”初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

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4.6%;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0%以上。

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同比提高22.6个百分点。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制造业产业体系。

按现行统计口径,XX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3.2%。

电子信息、家电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汽车造船、化工橡胶等形成一定产业集群,为制造业的升级和扩X打下了一定基础。

——“国字号”大企业引领投资方向,制造业投资持续高位增长。

一批“国字号”大企业相继落户XX,带来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骨干项目,中石化、中船重工、中海油、中化工、中集、一汽等已在青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

工业投资连续五年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量投入带动产业布局在更大的空间展开。

——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品牌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5年全市有52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10户超过50亿元,4户企业超过100亿元。

全市10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322.6亿元(本地口径),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4.2%。

全市拥有44个中国名牌、1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5个质量管理奖,居于全国城市前列。

——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雏形。

2005年,全市拥有14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包括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技术中心,拥有技术人员近2万人,其中博士260余人;年申报专利约2000件,其中半数企业持有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到500余件。

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中位居第一,海尔集团名列全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榜首。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外商投资和产品外销成为制造业发展有生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外贸出口的主体。

已有7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制造业项目132个,10个项目过亿美元。

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已达到1570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44.1%。

2001-2005年XX本地工业品出口额平均增长率达20%以上,2005年完成约137亿美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83.8亿美元,占61.2%。

二、发展环境

1、国际环境

——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制造业的战略转型。

其特征是以技术升级占据产业链前端成为主导战略,以核心技术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以新型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代替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以末端技术输出代替产品输出。

——全球X围内的制造业转移缔造新的产业分工体系。

新的转型路线图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追求综合实力、高附加值的战略产业。

产业转移的方式由产品输出转向推行本土化战略,以跨国公司为主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造业分厂和分公司,扩散中低端产品与技术。

——产业链的前移使竞争日益激烈。

制造业在国际间的竞争正在逐步向各个产业链的前端或高端移动和集中。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依靠垄断核心技术,把一般技术和加工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种产业转移与附加值递减、利润递增基本同步。

2、国内环境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将由不平衡发展战略向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优惠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央的财力、人力等支持手段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国家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导向有了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工业化的主题。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布局和市场格局面临新一轮调整。

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中谁占据了产业的高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三、存在问题

——XX制造业大多数还处在OEM阶段(即一般加工制造阶段),离OD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扩X阶段)、OBM(独有品牌、独有技术的产品制造阶段)仍有较大差距。

——从产业构成看,全市制造业产业体系还处于中低层次,产业主体为加工型制造业,未能在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占据高端地位。

——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不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极不相适应。

——从产业布局看,制造业的区域分工不够清晰,与周边地区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从产业竞争角度看,制造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自有技术短缺,限制了制造业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

未来一段时期内,XX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城市定位与城市功能所决定的生态与环境资源约束增强,土地、能源、水资源对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产生日益增强的制约。

——研发机构力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供给短缺,科技服务体系落后,自有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缺失。

——产业链条不长,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差,产业收益率不高。

第二章基本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扩大城市辐射能力为目标取向,紧紧抓住全球制造业战略转型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和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前移,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为方向,确立XX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优势,提高对周边区域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发挥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提高产业层次、建立产业高端优势的关系,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正确处理好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中心城市与服务全国、服务全省的关系,与周边地区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关系;

──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建设开放型制造业产业体系;

——正确处理好现有存量扩X与增量发展的关系,面向国内外装备制造业转移趋势,下大力气引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正确处理好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

——正确处理产业国际化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以人为本的绿色工业,加快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思路

1.以大企业、大项目和知名品牌为载体,规划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尽快做大作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加速培育新型制造业,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转移落后的低端制造业。

构筑起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规划建设基于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引进与吸收创新相结合,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形式多样的研发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3.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新的产业布局体系

以XX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XX省政府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为基本依据,在XX中心城区形成具有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育、信息扩散的制造业服务中心;在环胶州湾和西海岸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带,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大XX制造业产业集群。

4.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有别于周边地区的区域分工体系

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高端竞争优势、产品研发扩散能力、科技服务和市场服务辐射能力,确立XX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与物流交汇中心。

四、发展目标

——发展规模。

到2010年,全市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4800亿元提高到10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值从4080亿元提高到7700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由1200亿元提高到26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由44.6%提高到50%以上;制造业累计投资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达到12家,其中过1000亿元以上的达到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5500家。

——产业结构。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新型制造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优势传统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从现在的43%提高到45%,现代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从现在33%提高到40%。

——技术水平。

到2010年,新产品产值比重由34.4%提高到40%,全社会R&D投入达到GDP的2.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占全市的60%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5%以上。

——品牌培育。

到201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大企业,并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5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中国名牌产品60多个;全国驰名商标20个;形成2家具有连锁开发经营能力的品牌工业区;品牌产品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产业布局。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制造业基地。

形成以东海岸、西海岸和胶州湾北部地区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外围县市,形成5条产业带、20个工业园区、1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规划区内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与城市功能和城镇布局相匹配的产业分布格局。

——服务功能。

建设生产性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若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建成服务半岛城市群的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设资源集约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8%,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控制在240万元/亩以上,GDP产出达到200万元以上;万元GDP能耗降到0.72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万元GDP水耗降到56立方米/万元以下。

第三章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以大项目为依托,继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突出XX制造业发展的“三大”(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特征,奠定XX优势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基础,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家电电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1.汽车产业

整合存量资源,依托一汽、上汽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汽车发动机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品。

突出发展轿车、中重型卡车,积极发展专用车、特种车和城市客车,超前启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汽车“后市场”发展。

尽快开工建设上汽通用五菱20万辆轿车项目,建成一汽解放XX汽车厂轻、中、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项目,XX申沃公交客车项目,中集集团和新华锦集团集装箱拖车项目,骏马专用车项目等。

大力引进世界知名专用车辆厂商,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车辆,以特汽集团为依托,建设专用车研发基地和高附加值专用车生产基地。

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建设澳柯玛电动旅游观光车项目。

争取到2010年,形成年产20万辆轿车、10万辆微型车、8000辆客车、10万辆中重型卡车、5万辆轻型卡车、5万辆专用车、5000辆电动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

以整车项目带动关键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和小排量高性能汽油发动机,超前发展轿车用混合动力发动机,尽快形成30万台轿车发动机生产能力。

抓住我国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来青建设零部件出口基地。

加快发展盘式制动器总成、驱动桥总成、自动变速箱、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高性能刹车部件、充气减震器、空气悬架、液压挺杆、组合仪表、汽车座椅、汽车内饰件等。

建成3个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2.造船产业

以国家确定建设XX大型造船基地为契机,依托中船重工等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大型油轮、散货船、大中型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救生艇和军用船舶,建设海西湾船舶基地、女岛船舶基地和灵山卫船舶基地,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和技术升级。

建成海西湾造修船基地30万吨和50万吨造船坞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快中低速柴油机、曲轴、传动部件、齿轮箱、船用机械、船用锅炉等产品发展,尽快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在女岛建设10万吨船坞,重点发展阿芙拉型油轮和集装箱船;扩建灵山卫船舶基地舾装码头、船台、船坞及配套工程设施,形成10万吨级以下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加快推进XX造船厂等老企业的搬迁扩能,重点发展游艇、特种船、军用船舶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

争取到2010年具备45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

以造船带动配套和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焊接材料,要扩大青钢焊条钢、焊丝钢产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船用钢板,要加快推进宽厚板项目建设;舰船涂料,重点建设XX海洋化工研究院舰船涂料项目;船用风机,研究开发船舶机舱、发电机舱、化学品舱室、低温冷藏舱室等船用通风机、舾装件等;船用电缆,依托汉河电缆、XX电缆厂等企业,积极发展船用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等专用电缆;船用锅炉,进一步提升XX船用锅炉公司、欧堡工业公司的船用锅炉产品规模,满足造修船需要;做强做大中船重工集团在青的716、719和725研究所,引进国内外船舶研发设计机构,加快建设船舶设计、新材料研究、专业人才的支撑平台。

3.石化产业

以中石化为主体,吸引知名石油化工与公用服务企业投资,建设以乙烯为龙头,石油化工为基础,随产业链有机延伸的高技术、高创汇、低污染、深加工的综合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和大宗有竞争力的石化产品。

建成投产中石化一期1000万吨大炼油、70万吨PX、XX石化500万吨含酸原油加工、丽东化工63万吨PX、三南化工60万吨QTA等一批重点项目。

开工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尽快启动中石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

利用大炼油副产品和进口原料,建设芳烃、化纤中间体及聚合物生产装置,同时建设一批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生产装置,实施XX石化基地的上、下游顺逆“双向”滚动发展,形成国家级石化基地的雏形。

建设XX碱业综合化工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合成氨建设和联碱改造等项目。

在平度新河规划建设化工园区,积极承接市区企业转移,重点发展盐化工、精细化工产品。

4.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要突出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制造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大力引进世界著名电子信息厂商和研发机构,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国家级电子信息研发和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高效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新型元器件、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以及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行业信息化软件等,加快培育汽车电子等投资类电子产品新增长点。

集成电路,引进外资建设12英寸的晶圆生产线,积极扶持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电视芯片、通信芯片、智能家电芯片、驱动芯片等专用集成电路。

平板显示器件,重点发展液晶显示产品,建设1-2条第五代或第六代TFT-LCD生产线,着力发展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偏光片、液晶材料、液晶驱动IC和生产用的掩膜版、特种气体等配套产品,积极发展等离子(PDP)、硅液晶(LCOS)、有机发光(OLED)等其他先进平板显示产品。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专业电脑、触摸屏电脑、投影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产品。

通信及网络设备,重点发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光通信设备和近距离无线通信产品,大力发展下一代光收发设备、光分插复用和光交换设备等光通信设备,积极发展无线通信模块、无线路由器、局域网无线接入设备、可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

软件,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力争在汽车、通信、橡胶、纺织等行业应用软件中形成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手机、智能家电和专用设备的嵌入式软件。

投资类电子,重点发展汽车电脑、车载视听设备、发动机电子、底盘电子、汽车安全设备、车载通讯导航装置等汽车电子产品,积极发展船用和军用电子产品。

5.家电产业

以建成国内领先的家电产品研发中心、国际化家电工业设计中心、世界家电品牌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规模优势,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先进制造技术和运营模式,开发数字智能化家电、数字接收机等高端技术产品,全面提升XX家电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到2010年,基本完成家电产业的产品升级、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全球化销售,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世界级家电产品基地。

冰箱,开发易于回收、全无氟的冰箱生产工艺和关键材料,发展低能耗、超静音、智能化的新一代冰箱,积极发展大容量冰箱、超小容量冰箱等高档冰箱。

空调,发展低能耗、超静音、智能化的高档空调器,积极发展商用中央空调和家用中央空调。

洗衣机,开发低水耗、低能耗、超静音、智能化的新一代洗衣机,积极发展商用洗衣机、小容量洗衣机、超声波洗衣机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小家电,重点发展热水器、微波炉、消毒柜、吸尘器、净水器、洗碗机、烤箱、电磁炉、干衣机等系列产品,着力开发低能耗、低水耗、智能化的新产品。

二、抓住机遇,尽快做强做大现代装备制造业

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结合XX基础、优势及特点,重点发展和引进一批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必需的、代表当前产业发展前沿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集成度和成套率,全面提升XX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电力电气装备

重点发展发电、输变电、配用电等三大电力装备产品。

发电装备,依托捷能等企业,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设备和电站设备辅机,积极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煤火电机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装置、冷热电三联产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垃圾发电设备等。

发展为核电站、燃气电站等配套的锅炉辅机、高压加热器、阀门等辅机。

输变电装备,依托青变、汉缆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变压器、新型电线电缆,打造较为完整的输变电设备产业链。

重点发展SF6气体绝缘变压器、埋地变压器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电线电缆重点发展高压电力电缆、船用电缆、绝缘耐高温汽车低压电缆、网络用超5类智能化数据传输电缆、架空电线及电缆、光电复合缆、高性能建筑布线等高附加值产品。

配用电装备,积极发展高可靠低压配电系统、数字交流变频调速装置。

加大现场总线技术创新,提高配电系统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信息、机电设备等产业用的微特电机、直流电机、伺服电机、变频电机,积极开发各类高效节能防爆电机、环保型绿色电机、潜油电机、潜水电机等新型产品。

2.轨道交通装备

以南车四方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等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发高原机车、高速电力机车、城市轨道机车等新型机车,积极发展高原车辆、城市轨道车辆、豪华列车车辆等新型列车车辆;努力发展铁路信号设备、列车空调机组、列车厨房设备、列车电视系统、轨道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和高档列车门窗、列车照明、座椅等大宗列车配件,加快建设机车配套工业园。

3、纺织机械装备

通过宏大、东佳、星火等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纺织机械工业基地。

重点提升无梭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箭杆织机、化纤倍捻机、梳棉机等优势产品的产品档次,开发新型自动络筒机、全自动电脑提花机、电脑自动横机、高速经编机、新型染色机、无纺布成套设备等其他重要纺织机械。

4、专用装备

轻工机械装备,重点发展食品机械、饮料机械、制鞋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等。

食品机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的成套设备;饮料机械重点发展啤酒设备和器材;制鞋机械重点发展高档硫化鞋设备和冷粘鞋设备;积极发展印刷机械、包装机械,争取引进和建成若干重大项目。

仓储物流装备,稳定发展集装箱、推车等优势产业,支持骨干企业产能扩X和全球化。

积极发展和引进立体仓库、货架、输送机、流水线装置、托盘、升降台等其他重要仓储物流设备项目。

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挖掘机、叉车、筑养路机械、起重运输设备、高性能工程用车等。

建成北汽福田挖掘机项目和科泰重工筑路机械项目。

其他专用装备,重点发展橡胶机械、塑料机械和玻璃机械。

橡胶机械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成型机、硫化机和炼胶机;塑料机械重点发展高精度的挤出机、注塑机、中空成型机、微型塑料机械和超大型塑料机械;积极发展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环保设备、医疗器械等。

5.先进制造装备

继续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铸造锻压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和模具,重点培育发展新型模具、机器人、数控机床、铸造装备等产业。

新型模具,围绕汽车、家电、电子信息、橡塑制品和机械设备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车用压铸模具、精密模具、注塑模具和新型多功能复合模具。

打造包括线切割、加工中心、电脉冲、数控模、热处理、电镀、标准件等较为完整的模具产业链,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模具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模具产业集中区。

智能装备,以海尔、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XX科技大学XX分校等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注塑机器人、搬运机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