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98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新题有解析专题1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1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江西南昌二中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C.降水D.地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村寨位于谷地中,由比例尺和测量点的海拔及指向标可知,谷地西侧较东侧地势起伏大。

吊脚楼依谷地山坡建设,坡度陡,建设难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坡度小,易建设,数量多,密度大。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项正确。

2.[考向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正确。

依山而建,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正确。

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潮且通风透气,主要目的不是防涝,③错误。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正确。

B项正确。

(2018·山东莱芜期中)预计在2030年前后建成通车的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

下图为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修建川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

A.多台风暴雨B.地质条件复杂

C.河流汛期长D.紫外线强烈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川藏铁路跨越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途中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故B项正确。

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河流汛期长、紫外线强烈对川藏铁路修建影响不大,A、C、D三项错误。

4.[考向 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道路密度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B.降水C.热量D.光照

答案 A

解析 成都平原因地形平坦,交通线密度大;青藏高原因地形崎岖,交通线路稀疏,故A项正确。

(2019·河南平顶山阶段性检测)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合掌屋”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民宅建筑,位于日本本州岛歧阜县大野郡白川村,这里四面环山、水田纵横。

屋顶由茅草覆盖而成,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屋顶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

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 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影响白川村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B.地形C.气候D.矿产

答案 B

解析 白川村位于山间盆地,地形相对平坦。

6.[考向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合掌屋”屋顶造型独特的气候原因是(  )

A.夏季多暴雨B.冬季多暴雪

C.春季多沙尘暴D.夏季多台风

答案 B

解析 日本“合掌屋”所在的地区冬季寒冷多暴雪,屋顶倾斜度较大,可使屋顶最大限度地承载厚重的积雪,同时让过高的积雪自然滑落。

7.[考向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安全角度着想,白川村居民最需防御(  )

A.暴雪B.火灾C.泥石流D.暴雨

答案 B

解析 “合掌屋”是以木头、茅草为材料建造而成,最担心的是发生火灾。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8·湖南长沙一模)下表为各洲1985年实际和2025年预测的用水情形,其中D代表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总需求量,Q代表河流径流量,两者的比率为D/Q。

ΔD/Q是2025年减去1985年D/Q的差值。

其中模式一代表只考虑气候变迁,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模式二代表只考虑用水需求的变化,气候维持不变;模式三代表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

读表,回答8~9题。

8.[考向 水资源]根据上表,1985年缺水压力最小的大洲是(  )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D/Q值越小,缺水压力越小,故D项正确。

9.[考向 水资源的利用]根据表中三种不同预测模式的结果,下列推论成立的是(  )

A.依据模式一,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2025年南美洲缺水压力最大

B.依据模式二,气候条件不变时,大洋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

C.依据模式三,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

D.依据三个模式,气候变迁比用水需求增加更加剧缺水危机

答案 C

解析 若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但短时间内降水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ΔD/Q的巨变应该是用水需求变化更大,模式三中南美洲变化最突出,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模式一中2025年D/Q的值最大为亚洲,因此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2025年亚洲缺水压力最大,故A项错误;模式二中气候条件不变时,ΔD/Q北美洲最小,因此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故B项错误;结合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可知,用水需求增加比气候变迁更加剧缺水危机,故D项错误。

(2018·浙江三市质检)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

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下图是我国东海某海域不同方向波浪能占总波浪能的比例统计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考向 能源的分布]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

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强劲。

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冬季,D项正确。

11.[考向 能源的开发]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海域深度小B.离陆地更近

C.海域不封冻D.消费市场近

答案 C

解析 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东海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位于亚热带,海域不封冻,C项正确;东海海域深度比渤海大,A项错误;都是我国近海,离陆地远近无差异,B项错误;消费市场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D项错误。

(2019·超级全能生浙江联考)下图是天山牧民营地位置及其迁移路线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天山牧民春季营地和冬季营地的位置分别对应(  )

A.②④B.②①C.④①D.④②

答案 A

解析 不同海拔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差异较大,导致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较大。

转场放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的草场资源。

图中③处海拔最高,应为夏季牧场,根据箭头可推知其他季节的营地。

春季,②处草场资源最好,因此天山牧民春季营地应位于②处。

冬季,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所以牧民在山麓或河谷地势低的地区放牧,因此,天山牧民冬季营地位于④处,故A项正确。

13.[考向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天山牧民迁徙路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牧场主要是山地牧场。

由于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也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高度适合不同季节放牧,所以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故A项正确。

(2018·四川绵阳三诊)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季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

下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与海拔存在关联,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物候也存在差异。

读图,完成14~16题。

14.[考向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随海拔增加,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  )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答案 A

解析 随海拔增加,温度降低,热量条件变差,生长期缩短,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A项正确。

15.[考向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生态地理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生态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

A.夏季风B.年降水量

C.纬度因素D.地势起伏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②生态区纬度比①生态区高,因而同海拔的地区,②生态区温度较低,导致②生态区的返青期晚于①生态区,故C项正确。

16.[考向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①②③④四个生态地理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迟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两个生态区分别是针叶林区和针叶林、草原区,③④两个生态区都是草甸区。

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可知,针叶林区分布高度较低,草甸分布高度较高,因而①②两个生态区温度较高,返青期较早,故A、B两项错误;④生态区位于③生态区的西北方,且④生态区海拔高,热量条件差,因而④生态区返青期最迟,C项错误,D项正确。

(2018·河南洛阳统考)地坑院被称为我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

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

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如下图)。

据此回答17~18题。

17.[考向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冬暖夏凉B.木材短缺

C.降水偏少D.地广人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国北方”“深坑”等信息分析可知,当地降水比较少,气候比较干旱,不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18.[考向 自然条件与聚落的关系]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C.阻沙D.美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和生活实际分析可知,地坑院出入通道附近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阻止雨水进入地坑院。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19~20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9.[考向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与1936年相比,2015年冰川面积大幅度减少,即冰川大量融化,这说明气温升高,因而年蒸发量变大,故A项错误。

受冰川融化量增大的影响,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的减少,冰川融水量会减少,因而河湖水量会减少,故B项错误。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该地生态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据图可知,冰川消融殆尽,随着蒸发的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故D项正确。

20.[考向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 D

解析 海平面上升与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关系不大,故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推断的依据,D项符合题意。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21~22题。

21.[考向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D项正确。

22.[考向 影响自然资源分布的因素]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是汛期,长江径流量大,在河口附近,由于泥沙含量大,河水浑浊,光线较差,导致浮游植物密度越接近岸边越小。

C项正确。

(共4题,共56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

据专家分析和预测:

我国北方地区在过去的50年增温较为明显;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下图为我国1970~2001年气温变化图。

(1)读图可知,我国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分)

(2)请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将如何变化?

试说明理由。

(5分)

(3)气候变暖可能会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5分)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4分)

答案 

(1)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

(3)海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加剧;港口、航道的功能受影响等。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阐述即可。

(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由材料可知,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热量更加充足,所以粮食会增产。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

另外,它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第(4)题,从节能、减排、降耗等角度回答即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2分)

(2)地形是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

(4分)

(3)在山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4分)

(4)山区公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此说法正确吗?

(4分)

答案 

(1)地形因素。

(2)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

但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建设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3)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

修建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且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在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4)不正确。

虽然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在多数情况下,为降低难度,减小成本,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但公路的修建要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状况等)的制约,不一定必须沿等高线修建,而是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解析 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在选线时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

由图中信息可知,台湾岛中东部分布着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阻挡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因此沿岛屿四周狭小平原修建铁路比较方便。

修建铁路对地面平坦程度的要求比公路高,工程量和造价也较公路高,所以山区应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铁路、公路线的修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单纯从地形角度考虑,一般沿等高线分布较为有利,但多数情况下还要考虑长度、地质、河流以及城镇分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必须要沿等高线修建。

25.(2018·河北邯郸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沙特阿拉伯西部高原为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

沙特阿拉伯在1990年以前已经开始进行海水淡化,现产能居世界首位。

图一示意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状况,图二示意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流程。

(1)描述可更新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6分)

(2)简析沙特阿拉伯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的原因。

(4分)

(3)有人提议沙特阿拉伯在波斯湾沿岸大规模建设海水淡化厂,你是否赞同?

并说明你的理由。

(4分)

答案 

(1)特征: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地区。

原因:

西部高原地区冬半年受西风影响,西风带来红海的水汽,在西部高原形成降水(地形雨),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补给。

(2)淡水资源贫乏,缺水严重;为“石油王国”,国家富裕,可以承担起海水淡化的昂贵成本。

(3)赞同。

太阳能、石油资源丰富,为海水淡化提供了能源;波斯湾沿岸靠近海洋,为海水淡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波斯湾沿岸人口、城市密集,淡水需求量大。

不赞同。

波斯湾沿岸油田众多,可能会产生石油污染现象,水质较差;海水淡化会排放浓盐水和废水,会破坏波斯湾沿岸生态;高压泵吸水可能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可更新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地区。

主要原因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西部高原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西风带来水汽,受到高原阻挡,产生降水,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补给。

(2)题,沙特阿拉伯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的原因主要从水资源短缺及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海水淡化角度分析。

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赞同主要从海水淡化的能源供给、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

而不赞同主要从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淮河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2分)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

(6分)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

(4分)

答案 

(1)画图略。

(提示:

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河入海;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加之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解析 第

(1)题,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题,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河入海;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第(3)题,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兴修水库、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