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出师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92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出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2出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2出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2出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2出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出师表.docx

《22出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出师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出师表.docx

22出师表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三.字词解释

(一).重点词语

1.崩殂:

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秋:

时3.殊遇:

优待.厚遇。

4.光:

发扬光大

5.恢弘:

发扬扩大.6.引喻:

称引譬喻

7.义:

适宜.恰当8.臧否:

善恶

9.陟:

奖10.昭:

表明,彰显11.理:

12.简拔:

选拔13.遗:

给予14.咨:

询问

15.裨:

弥补16.性行淑均:

淑:

善均:

17.驱驰:

奔走效劳18.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19.攘除:

排除,铲除20.损:

除去21.益:

兴办.增加

22.慢:

怠慢.疏忽23.彰:

表明.显扬24.咎:

过失

25.诹:

询问26.效:

实现27.诚:

确实

(二)通假字

1.简通拣:

挑选

2.阙通缺:

欠缺.不足.缺点

(三)古今异义词

1.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

品质低劣.下流

2.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十分憎恨

3.感激:

古义:

感动今义:

激动感谢

4.开张:

古义:

扩大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四)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

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妄自菲薄:

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5.苟全性命:

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

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7.感激涕零:

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

不知道说些什么9.三顾茅庐:

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

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11.计日而待:

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

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3.裨补缺漏: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四.条件句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

以塞忠谏之路也

8.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1.第二段中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12.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14.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

(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

(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

(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

(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

(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

(4)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

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五、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哪一条是主旨所在?

为什么?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主旨是:

亲贤远佞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8“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9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九年级语文上《出师表》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出师表》作者,字,时期著名的

家、家。

二、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的奏章。

(一种文体)

三、阅读理解:

1、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主观条件的句子:

2、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客观条件的句子:

3、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

4、这三条建议哪一条是主要的?

为什么?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6、表明诸葛亮身份及淡泊生活的句子:

7、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

8、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9、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

10、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

11、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

12、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

13、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

14、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

15、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又忠于陛下?

16、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

17、诸葛亮所明确的每一方的责任都是什么?

18、"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19、、三、四段对宫中、营中人事安排、推荐贤臣、良将的目的是什么?

20、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子:

21、答应为了先帝奔走效劳原因的句子:

22、5段中"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23、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

24、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

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感激:

(2)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故五月渡泸故:

2、第一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3、第2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字短语回答。

,,,。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参考答案

一、诸葛亮、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

二、上书陈情言事

三、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4、亲贤远佞开导昏庸这一点是治国根本

5、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亲贤臣,远小人.

后汉倾颓的原因是:

亲小人,远贤臣.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7、先帝知臣谨慎.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先帝创业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3、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6、劝告后主应当以国事为重.

17、

(1)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8、.先帝对他们的爱戴,想要报答在后帝的身上.

19、亲贤臣,远小人.

2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亲小人,远贤臣.

23、以此来激励后主,以国家的兴亡为重.

2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意思是:

恭恭敬敬,尽心竭力地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四、1、

(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

(1)六出祁山

(2)七擒孟获(3)东和孙吴(4)北拒曹魏(5)收取东川、西川(6)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

“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

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

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晋鼎:

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④梁、岐:

地名。

⑤淮阴:

地名。

⑥桓宣武:

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

⑦履屐之间:

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4)既已狼噬梁、岐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

(只断两处)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

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三)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

君大怒。

涓人曰:

‘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

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

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

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

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

③三:

指很多,虚数。

④致:

招来。

⑤见事:

被任用。

⑥凑:

聚集,奔赴。

1.解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译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附《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答案:

(一)1.刑:

罚。

赐:

恩赐。

2.

(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或: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

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

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二)1.善:

好。

狼:

像狼一样。

2.

(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

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3.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

(意思对即可)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三)1.(4)市:

买。

2.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

(意思接近即可)。

出师表

(一)

【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

‘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

‘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

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

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

指很多,虚数④致:

招来⑤见事:

被任用⑥凑:

聚集,奔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①御:

马夫。

②驷马:

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

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

担任国相。

⑤志念: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

谦虚。

⑦自损抑:

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

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

(2分。

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三)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①                                      

②                                      

③                            

(四)

(一)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