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地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912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地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7地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7地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7地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7地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地球.docx

《07地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地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地球.docx

07地球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地球

【阅读材料】

地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

但直到18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说:

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

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

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

行星在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

其模式是:

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

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

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

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

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

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

这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

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

霍伊尔-沙兹曼假说:

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沙兹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

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

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

由于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

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4.戴文赛星云说:

19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星云说”,使中国对太阳系起源的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个的星际云,因此缩内部产生漩涡流,并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

由于该星云团是在涡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开始就自转,而且角动量很大,并且因自吸引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转速加快,星云渐扁,并释放大量能量使温度逐渐增高。

原始星云收缩到大致为今天海王星轨道大小时,其赤道处的离心力等于吸引力,赤道处物质便不再收缩,但是星云内部的收缩还在继续,于是便形成了边缘较厚,中心较薄的双凹镜形的星云盘。

盘心部分收缩密度较大而形成太阳,其余物质的固体微粒通过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积作用,逐渐聚成行星。

具有圈层构造的地球

地球物理测试数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具有一定的圈层构造,并且依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变化。

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界面)。

第一个界面位于5~60千米深处,此界面是南斯拉夫学者A-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即地壳与地幔的界面。

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B-古登墨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也就是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地壳是地球最外的一圈,是莫霍面以上固体地球的表层部分,为岩石组成的薄壳,占地球总体积的1.55%,总质量的0.8%。

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大洋部分地壳厚度小,约2~11千米,平均厚7千米;大陆部分厚度较大,平均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以上,如我国青藏高原。

地壳下面是地幔,即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部分。

其体积占地球的82.3%,质量占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

地幔有上、下地幔之分。

从莫霍面到670千米深度之间为上地幔。

现代地球科学中把上地幔顶部比较刚性的部分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厚度在全球并不一致,大洋中最老部分约100千米,而洋中脊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大陆岩石圈厚度约60~120千米。

岩石圈底部分布有物质呈熔融状态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的部分称为软流圈,厚约100千米,这里有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

下地幔深度在670~2885千米之间,主要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逐渐增多,又称金属带。

从2885千米以下至地球核心属地核。

在5149千米深度有一界面被认为是地球内核的上界,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

内核被认为是由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温度高达4000~4500℃。

地核的质量占地球全部的33%。

地球的圈层构造是其40多亿年演化的结果。

作为太阳系内行星之一的地球,大约在45亿年前就有现在这样的大小,而且成分很均匀,那时的地球还比较冷。

但在距今约45~40亿年之间地球遭到陨石等小星体的强烈轰击,这些强大的动能就转变为热能。

同时,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也产生大量的热能,而地球自身的压缩也导致温度升高,使原始地球很快变热,内部温度升高,使地下一定深度的物质发生熔融,使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等高密度低熔点物质向地球中心部位沉降聚集而成地核,其释放出的重力能又转变成热能,进一步导致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分异作用,低密度物质向上浮动,经冷却形成原始地壳,并逐渐形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年龄约为38亿年。

【综合练习】

一.1.关于地球的自转,正确的说法有

A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B角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C向心加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D自转周期等于一昼夜即24小时

2.若地磁场是由地表带电产生的,则地表带电情况

A正电B负电C不带电D无法确定

3.假若随年代推移,地球自转越来越快,当地面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设地球半径6400千米),这时地球自转周期为

A24小时Bl小时C500秒D5000秒

【参考答案】

1.A、C

2.B

3.D

二.如右图所示,古希腊某地理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6月21日正午时刻,在北半球A城阳光与铅直方向成7.5º角下射,而在A城正南方,与A城地面距离为L的B城,阳光恰好沿铅直方向下射,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算出了地球的半径,试写出估算地球半径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R=24L/π

本题属物理、地理、数学综合题。

涉及物理光学、地理知识、数学立体空间结构、圆心角等知识。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基础上,将立体结构简化为平面几何图形,利用所学知识综合求解,此题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是把铅直方向理解为垂直方向,实际铅直方向是指向地球球心,垂直方向是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并向下,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判断概念、辨析概念的能力。

三.B地位于赤道与东经15º的交点上,D地位于北纬30º与东经15º的交点上,读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AC的长度等BD的长度

BAB的长度等于CD的长度

C本初子午线与地球上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D赤道的长度等于本初子午线的长度

2.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地球半径为R=6370km,试估算1kg的物体在赤道和北极点所受的重力差为N。

(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试计算D地地球自转线速度。

【参考答案】

1.A、C

2.0.03

3.1444km/h

该题渗透地理、数学、物理知识。

问题3中,因为要求北纬30º的地球自转速度,必须先求赤道线速度。

四.南极大陆是地球最南端的陆地,终年冰雪覆盖,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至今仍无人定居。

但它是一块资源和科研的宝地。

1.我国已在南极洲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其中位于南极圈以内的是站。

假如我国科学家要去那里考察,最佳的选择时间是。

请简述原因。

2.南极大陆是世界的“风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请问每秒30米的风相当于级大风。

3.有“南极的主人”之称的最典型的动物是。

科学家曾在南极洲附近海域的磷虾身上发现了有害物质的残存。

这一事实说明南极洲海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污染。

4.人类越来越会遇到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竭尽的问题。

南极大陆是唯一没有被开垦的大陆,但是这个冰雪大陆在保护全球自然生态中起重要作用。

现有两种设想:

一是加快南极大陆的经济开发;二是要保护南极大陆的原生状态。

你赞同哪一种设想,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此题为有关南极的基本知识及合理开发的一道综合题。

解决此类问题,应以南极为定位点,利用有关南极的一些多科综合知识,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层层突破,得出答案。

第4道小题旨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正确评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的能力。

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叙述理由上。

1.中山我国冬季

因为南极位于南半球,当我国是冬季时南半球为夏季,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2.12

3.企鹅“六六六”

4.赞同加快经济开发的理由大致有:

南极洲有丰富的“固体淡水”冰川资源,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各种生物资源。

但开发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在不破坏南极大陆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赞同保护原生状况的理由有:

这一块未被开垦的冰雪大陆,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研究地球的环境变迁,全球的地质、冰川人象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类对地球形状、大小、质量和内部结构等总体特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地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上协调人地关系,成为现代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最早用科学观察方法证实地球是圆的学者是古希腊人。

直到公元1522年,等人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之后,地球是个球体才被人们公认。

2.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首先根据几何学原理,对地球周长进行了直接测算(认为地球是个圆球体)。

他在埃及选择了大致在同一经线上的两个城市:

赛恩和亚历山大城。

在赛恩夏至那天正午,太阳光线直射深井底,同时,亚历山大城太阳高度角为82.2°,由于已知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D,请你替埃拉托色尼算出地球周长。

3.世界上最早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是我国唐朝天文学家。

他在黄河流域沿南北同一条线上选择四个点,分别测量每个点的北极星高度和四个点的地面距离,由此得出两地北极星高度相差l°的南北距离。

请你解释这样如何计算出子午线长度?

4.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胥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依据,首先求出地球的质量。

请你在已知地球半径(6371千米)、G=6.67×10-8达因·厘米2/克2、g=9.8米/秒2情况下,用这一方法计算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度。

5.同一质量的物体,在不同纬度,重量变化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

6.人们根据地震波研究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推断地球的外核状态为态,依据是

【参考答案】

1.亚里士多德麦哲伦

2.根据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异就是纬度差,为7.2度,是地球圆周360度的1/50,所以地球周长为50D。

3.僧一行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纬度,北极星高度差1º表明纬度就差1º。

每条子午线的纬度范围为180º,北极星高度相差1º的南北距离的180倍就是子午线长度。

4.5.51克/厘米3

5.两极重力最大,随着纬度降低重力减小,赤道是最小。

原因是重力变化与物体与地心距离有关,地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地球半径由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因此随着纬度降低重力减小。

6.液态地震波横波在外核消失,纵波速度剧减。

六.阅读材料,回答有关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的问题:

古生代(距今2.5亿~6亿年),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使泛大陆分裂,形成了一系列古陆和古海洋。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分别以寒武纪的三叶虫、笔石,奥陶纪的鹦鹉螺、牙形石、珊瑚、苔藓石,志留纪的竹节石、腕足类为代表。

海生植物逐渐演化出陆生裸蕨类植物,并且在志留纪诞生了鱼类。

根据沉积岩层判定,早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气候冷暖交替,造成一系列的海侵和海退,晚古生代的气候经历了由暖到冷再到暖的过程。

晚古生代是陆生生物大发展的新阶段。

泥盆纪,木本植物开始出现繁盛,大量鳞木、种子蕨等已形成小型森林,至此植物界真正登上大陆,这是生物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鱼类在泥盆纪大为繁盛。

石炭纪植物在大陆更为繁盛,同时开始出现地区分异,这为今天煤、石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动物两栖类繁盛,晚石炭纪,原始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从而完成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过程。

中生代(距今0.7亿~2.5亿年),自二叠纪起造山运动强烈,形成了大陆和海洋的基本雏形。

生物界经历了爬行动物的极度繁盛和绝灭,鸟类、哺乳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相继繁盛。

在气候方面继续经历着多期的冷暖变化。

ABCD

1.请列出古生代和中生代有关地理环境变迁的比较表格项目。

2.请将上图中四幅图的序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下图中为什么地点3缺失岩层B呢?

地点1地点2地点3

4.考古学者在人类居住过的岩洞中,找到一块碳样品。

它所含的14C等于有生命物质中的等量碳所含14C的1/8,求此样品的年代14C的半衰期的周期为5568年?

5.古生代晚期为什么会形成煤炭资源?

【参考答案】

1.纵坐标包含古生代、中生代两项

横坐标包含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生物进化、形成矿产五项。

2.D→C→A→B

3.地点3沉积A层后,地壳抬升,由沉积区变为侵蚀区,后地壳下沉接受C层沉积。

4.16704年

5.古生代晚期出现大片陆地,气候暖湿,陆生裸蕨类植物繁盛,经漫长的地质作用逐渐形成煤炭资源。

七.如右图所示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已知近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4710万千米,远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5210万千米,据此回答了列问题:

1.简要说明为什么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反而正是寒冷的冬季。

2.用箭头在轨道上表示地球公转方向。

一个回归年是天时分秒。

3.地球绕日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近日点时最,远日点时最。

试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有关公式推导这个结论(设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日地距离为R,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推导时可视为规则圆周运动)。

4.地球绕日公转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本题集地理、物理、政治于一体。

涉及地理的太阳辐射、公转运动、回归年知识,物理的天体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政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知识。

着重考查学生对天体运动情况的掌握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合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科学,体现了人类科学知识的整体性、统一性,使学生在美的和谐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吸收太阳辐射,而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反而正是寒冷的冬季,这是因为影响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而不是日地距离,虽然1月初地球正处近日点,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小。

2.地球绕太阳公转为逆时针方向,一个回归年是365年5时48分46秒

3.由开普勒定律:

地球绕太阳单位时间内扫过面积相等。

近日点时角速度、线速度最大,远日点正好相反(最小)。

地球绕日公转的向心力就是日地间的万有引力,据万有引力公式和圆周运动公式可得:

v=

;ω=

由此可见,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只与日地距离R有关,所以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

4.地球绕日公转包含的哲学原理:

①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人具有主现能动性,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运行规律。

八.读下面材料,完成回答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叫做同心圈层。

地壳表层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

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得圈层。

包围着水圈的是大气圈,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以及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气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厚厚的大气圈,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

大气圈还可以再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在地壳表层。

水圈和大气圈的底部,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机勃勃的生物圈。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可划分为上地幔、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地核可划分为外核和内核。

1.根据文意,对“大气圈保护着地球的‘体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全部被大气层吸收,对流层中水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全部被大气层反射、散射回到宇宙空间,大气增温全部来自地面长波辐射

C大气增温的热源是大气全部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流层中水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放出的热源绝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

2.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海陆分布不规则,陆地水注入海洋,海洋水连成一体

B地球海陆分布不规则,海洋水、陆地水、大气降水连成一体

C地球表面陆地水域交错分布,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连成一体

D地球表面陆地、水域交错分布,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之间相互转化,海洋水、陆地地表水、地下水连成一体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构造最主要特征是具有分层性,各层之间界限明显

B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是水圈

C莫霍界面以上的圈层是岩石圈

D大气圈包围着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

4.对文中所提示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分布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它可以划分为一些更低级的系统

B地球表面附近的这些圈层是互相渗透,甚至重叠分布

C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圈层物质的构成和状态来确定的

D地球外部圈层处在不断运动中,变化很大,地球内部圈层变化很小

【参考答案】

1.D

2.D

3.D

4.D

九.

读右图分析回答:

1.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有①,②,③,④。

3.假如黄赤交角变为23°,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与现在相比,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判断下列哪些现象是正确的。

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改变方向

B地中海气候冬夏季气候特征调换

C上海一年之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将缩小

E我国东北地区在开阔平地上建同样高度的新楼房南北新楼距离将缩小

F伦敦将成为热带雨林气候

【参考答案】

1.A

2.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3.DE

十.读右图分析回答:

1.分析A、B、C、D、E、F6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线速度最小处是。

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偏,越过赤道后再向偏。

3.如果住宅区楼顶安置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热,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即热水器与楼房顶部的夹角),6月22日C、E两地热水器与楼房顶部的夹角最大的是

4.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国旗升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5.地球上居民设计住宅区窗前向要求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

E处住宅处门窗前向,D处住宅处门窗朝向,A处住宅处门窗朝向。

6.不考虑其他因素,从光热水条件考虑,D、C、E三处最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是。

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F

2.西东

3.C

4.CE

5.正南或偏南南或北正北或偏北

6.C地D地位于赤道雨林地区,降水量过多,过湿,不利于作用光合作用和生长,E地位于高纬度,气候严寒,复种指数少,热量条件差。

C地位于中低纬度,光热条件优越,光热降水配合较好

十一.读下面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了深海沟和弧状的岛。

2._________板块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3.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5.“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说”相比,在哪些理论方面更科学、更合理?

请运用你掌握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6.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魏格纳从一个气象科学工作者转到研究地球物理学,他搜集了大量有关大西洋两岸地质构造、古生物、古气侯资料,并且三次到格陵兰岛实地考察,创立了“大陆漂移说”,影响了20世纪地质革命。

从认识论角度说明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太平洋亚欧

2.太平洋

3.岩石圈软流层

4.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5.①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漂移力的来源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离心力太小了,天体引潮力有周期性。

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力的来源是地幔物质对流,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导致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

②大陆漂移说认为硅铝层组成的陆块漂移在硅镁层上,其实硅镁层也是岩石,不可能发生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板块能相对移动。

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魏格纳搜集了大量有关大西洋两岸地质构造、古生物、古气候资料,并且三次到格陵兰岛实地考察,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魏格纳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创立了“大陆漂移说”。

十二.阅读下面的储油构造图,回答问题:

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这种理想的储油构造属于背斜,它能保存大量石油的主要原因是。

2.现在人们主要通过地震波来深测地下的石油,在有石油的地区,地震波波速出现的变化情况是

A纵波出现快一慢一快的变化

B横波出现快一较快一慢一快的变化

C纵波出现慢一较快一快的变化

D.横波先快,接着突然消失;纵波光快后慢

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人们往往采取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请说明原因?

4.我国的大型油田主要分布在东部,现在国家大量投资,开发西部以(地名)为重点的油气资源,并取得了良好效益,塔中2号等一批高产油井已经出油。

开发西部能源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背斜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2.A

3.水的比重大,注入的水沉在储油构造底部,增大对油层的压力。

4.塔里木盆地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有利于保障我国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