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交通及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摘要.docx
《重庆市交通及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交通及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摘要.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交通及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摘要
重庆市交通与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摘要)
牵头部门:
重庆市建委
第一部分重庆市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一、重庆交通发展现状
目前,重庆拥有公路达到31407公里。
预计到2005年重庆市统计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2000公里左右。
到2002年底,重庆境内共有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为主的航道136条,航道总里程4111.01公里。
二、重庆交通科技发展研究
根据我市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水、陆运输行业管理的要求,全市交通科技工作面临两大方面的课题,—方面是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建设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工程造价以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是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以及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等问题。
(1)公路建设科技需求
(2)公路运营管理科技需求
(3)水运科技需求
(4)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科技需求
(5)运输组织科技需求
(6)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
三、重庆交通科技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重庆市交通科技工作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今后十五年,重庆交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结合重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市场对技术的需求,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公路、水运建设,管理、养护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的贡献率。
在今后十五年内,基本解决重庆交通建设、管理、养护中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培养人才,提高交通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实现重庆交通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的发展。
四、重庆交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及主要内容
(一)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及主要内容
1、公路网改造与路面养护成套技术研究
2、重庆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型式研究
3、长隧道内路面结构形式与铺筑技术
4、路面材料再生与固体废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5、重庆县乡公路网规划及其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成套技术研究
6、山区公路边坡生物防护与新型加固结构综合模式技术开发研究
7、山区、库区桥梁合理结构体系与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8、高等级公路桥梁下部设计—施工—检测—维护一体化研究
9、重庆服役期桥梁安全评价、加固与管养技术
10、公路交通安全与监控技术
11、快速客货运输组织技术及其大区域网络化运营技术
12、车辆维修与救援网络系统技术开发
(二)水路技术领域及主要内容
1、长江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冲淤对港口航道的影响及治理
2、库岸稳定与库岸防护预报系统
3、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工建筑物与水流相互作用研究
4、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环境容量及调控系统研究
5、水上建设工程、船舶安全航行与环境保护系统
第二部分重庆市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
一、重庆市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科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4%。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较大进展,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城市供水能力增强,水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面开展了三峡库区水环境项目建设,库区水环境项目和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明显。
二、重庆市城市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根据重庆市城市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庆市特有的山地、库区城市建设科技需求进行分析: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型小康城镇基建技术;环保、节能装备研究;节约资源;防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城市特色的消失;降低能源消耗;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城市灾害防治;三峡库区城镇建设依赖科技发展。
三、重庆市城市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一)重庆市城市建设及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结合重庆市山地城市和库区城市的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城建科技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实现全市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使重庆市的城市建设科技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二)重庆市城市建设科技发展近期目标(2010年)
争取到2010年建设科技下整体水平接近全国先进地区水平。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走生态城市发展之路。
基本建成“枢纽重庆”、“数字重庆”框架。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争取到2010年接近全国先进地区水平。
同时:
——建设与城镇体系相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枢纽重庆”;
——强化城市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数字重庆”建设;
——加大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投入,实施“碧水”工程;
——发展先进技术,防治大气污染,实施“清新”工程;
——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实施“无害”工程;
——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实施“安全”工程;
(三)重庆市城市建设及科技发展中长期目标(2020年)
2020年建成“现代山水园林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建设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全国的领先水平,同时:
十二五期间争取:
——完成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完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预测、监控信息系统;
——完成城市综合交通支持系统建设;
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
——研究完成改善和提高城镇发展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改善交通状况和居住环境的关键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完成山地城市环境生态监控系统及灾害防治系统;
——建设完成城镇建筑运行监控系统,包括住宅、桥梁、隧道和边坡等运行状态监控系统;
四、重庆市城市建设战略重点和建设科技主要任务
(一)健康城市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环境安全性预测技术、地城市水资源能源保障技术、高效垃圾处理技术
(二)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山地城镇节能技术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三)住宅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钢结构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四)数字化城市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数字化工程的综合评价及监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城市的可视化;城市GIS的综合应用。
(五)绿色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筑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的技术研究;
(六)山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开展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
三峡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五、城市建设科技优先领域和重大专项
(一)城镇规划、建设技术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水工建筑施工技术。
(二)城市交通科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键技术;
——开展城市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
(三)给水排水技术
——主城区排水新技术与重点项目的建设;
——建立重庆市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实时临测系统;
(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
——可持续发展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技术;
——山区、库区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
——土地利用工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五)建筑节能技术
——公共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建筑节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
——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楼地面节能技术。
(六)人居环境、绿色建材、垃圾处理
——建筑材料类型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对比研究;
——绿色建材生产及监测技术;
——山地城镇建筑边坡的绿化与植物加固边坡的方法研究。
(七)防灾减灾、灾害预警
——建筑材料类型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对比研究;
——绿色建材生产及监测技术;
——山地城镇建筑边坡的绿化与植物加固边坡的方法研究。
六、城建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
(一)加速城建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三)交通城建科技创新体制
(四)创造交通城建科技发展良性环境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六)科技资金保障
(七)合理规划,健全监督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交通与城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步缩小。
特别是1997年直辖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重大举措的实施,重庆市交通与城建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交通与城建基础设施在总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重庆市交通与城建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交通与城建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重庆交通与城市建设起步晚,底子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交通与城建基础建设仍是中心任务。
这些严峻的事实迫切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在建设行业的应用速度、应用水平,提高交通、城建科技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专题是《重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第八个专题,根据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及战略研究工作方案》的安排和部署,“重庆市交通与城市建设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由建委牵头并由建委和交委协作完成。
本研究专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以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工业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揽全局,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重庆市未来15年交通与城市建设科技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安排部署。
专题研究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交通、城市建设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把握重庆市交通、建设科技发展的趋势,凝练出重庆市交通与城建科技中长期发展的重点目标、重点领域和重大研究专项,使未来的交通城建科技发展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目标。
并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科技政策和法制环境,建立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城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服务平台。
第一部分重庆市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一、重庆交通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
重庆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30万人,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市),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
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商贸中心,商贸金融和物流业在长江上游地区地位突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西部12省区前5位以内。
未来的二十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库区的建立、直辖效应的显现、长江经济带的形成,重庆的社会经济将面临着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到2005年打牢基础、2010年构建框架、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三步走”战略构想。
(二)重庆市综合交通概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1、重庆市综合交通概况
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目前市内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立体主干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在重庆市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路:
重庆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节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重庆主城为中心“一环四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
有一纵一横2条国道主干线(在建)经过重庆,另有一般国道5条,省道19条。
重庆市200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314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2562公里,占71.8%,二级及以上公路4372公里,占13.9%,其中高速公路580公里。
水路: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主枢纽港口城市,是全国水运主枢纽港口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江海联运、水陆换装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
重庆市境内河航道形成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的高等级航道骨架,通航里程4222.33公里,其中长江航道679公里,覆盖全市70%以上的区市县。
枢纽港区有主城、涪陵和万州3个,重点港区有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
铁路:
重庆目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境内有成渝线、渝黔线、襄渝线、达万线四条铁路干线和三(江)万(盛)铁路支线、万(盛)南(川)地方铁路等,主要集中在重庆西部地区,运营里程632公里,另有专用线60多条计200公里与路网接轨。
在建铁路有渝怀线、万宜线、遂渝线三条铁路干线,并与全国其他铁路干线连网。
航空:
重庆现有民航机场2个:
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机场,另即将建设黔江机场,最终形成“一大两小”的机场格局。
江北机场为国家干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可满足B747及以下飞机的起降。
有连接国内50多个主要大中城市的航线,并开通了日本名古屋、韩国汉城、曼谷、东京等国外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区的定期或不定期航线。
万州五桥机场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先后开通了重庆、成都、西安、宜昌、广州、北京等航线。
管道:
重庆市境内的干线管道主要包括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
干线输气管道主要有1979年建成的四川德阳—成都—威远—泸州—重庆—垫江<忠县>—梁平—开县<达川>干线输气管道和在建的忠武输气管道,输油管道主要为兰成渝输油管道,末站位于大渡口区伏牛溪,成渝段最大输送能力可达每年250万吨,可与铁路、公路、水路实施联运,有较好的交通衔接条件。
2、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综合交通全面发展时代,我国交通运输将在继续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力发展高速交通,并逐步解决来自环境、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以快速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重庆交通运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
由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导致运输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虽然由于2003年“非典”的影响,但总体趋势是持续增长的,客运平均增长率接近6%,货运平均增长率在4%以上。
(2)公路客运快速化、水运客运旅游化、货运物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由于社会生产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旅客运输对满足安全、舒适条件下的运输速度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运输行业逐步从单纯的运输服务拓展到将原材料、半产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达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过程。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另外还包括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运输组织策划等信息活动
(3)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
由于铁路、水路受到线路自然条件的限制、民航受到建设和运行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像公路运输那样具有机动灵活、方便快捷、“门到门”服务等技术经济特点,因此公路运输是衔接其它各种运输方式的最有效途径,同时这也决定了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4)水路的普通客运萎缩、旅游客运逐步增长,货运优势逐渐发挥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多年来,重庆的水路运输面临来自铁路、公路和民航快速发展的强大竞争,普通客运和短途货运大幅度萎缩。
尽管如此,水上集装箱、汽车滚装、化危品、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逐步成为水上运输的亮点,呈快速增长趋势。
(三)国外先进国家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和机械制造等重化工技术及其产业为代表,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运输需求,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此时,货物运输以原材料和燃料运输为主,货物的特点是长大笨重,技术含量低,价值低。
与此相对应,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通过能力大、行车速度快的高速公路;技术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运输效率高、经济性好的大型、专用、柴油客车和货车。
在水运方面,发展重点是大型化和专用化船舶、港口泊位及高效装船和卸船机械。
在此期间,发达国家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和货物周转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产生,发达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产业及产品不再继续发展,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受到重视,发展很快。
此时的运输需求的特点是,货物短小轻薄、小批量多品种、高技术含量,一些新兴运输方式如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
在长期旺盛的运输需求带动下,发达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力不断扩充,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发达国家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大通道的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在自然条件许可的地方,建成了统一水深、江河湖海相连的内河航道网。
这些运力的发展,一方面对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如交通阻塞、事故频繁、空气污染严重、生态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等,交通运输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九十年代,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崛起,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
交通运输和交通科技的重点是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经济、舒适、方便性,使公路、水运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减到最小。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的新形势下,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出现重大的战略转变。
在生产建设方面,由单纯追求数量增加、规模扩充,转变为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在经营管理方面,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重建设转变为重养护和维修。
同时,科研方向也发生了转变。
由重视生产建设的研究开发,转变为重视经营管理决策的研究。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经历了运输方式从单一到多元、运输手段从原始到现代、技术层次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或阶段。
尤其是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出现和发展壮大后,运输结构更加合理,结构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并在八十年代前后,进入高级化发展阶段,逐步形成综合运输体系。
在此之后,利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解决交通拥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交通运输深层次的矛盾,促进运输结构向更高的层次演进。
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一般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很短。
二战后,发达国家已进入五种运输方式的完善和协调发展阶段,而这时我国的现代化交通建设才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流动少,对交通需求不旺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货物流动加大,这种矛盾很快暴露出来,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交通运输面临着既要快速增加路网长度,又要提高路网质量的双重任务。
为此,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交通的历史经验,无疑是我们少走弯路、缩短赶超期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重庆公路、水运建设目标及建设重点
1、重庆公路、水运发展现状及问题
(1)公路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
(a)公路交通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期的建设,重庆市的主骨架公路网正初步形成。
直辖前,重庆拥有公路26892公里,目前达到31407公里。
预计到2005年重庆市统计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2000公里左右,比“九五”末增加1646公里。
公路密度由直辖前的32.63/百平方公里增加到38.11/百平方公里。
高速公路增加明显,直辖前114公里,现在达580公里,增长了5倍。
巨大的交通投资,催生了公路技术等级的提高。
其中,一级公路从24公里增加到167公里,二级公路达3624公里,三级公路已经达到3927公里。
比直辖前翻了—番。
直辖前,重庆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2%,现在占到了71.8%。
全市公路国道1910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499公里),省道3850公里,县道10007公里,乡道14683公里,专用公路957公里,见图1。
直辖6年中,改造的2595公里山区扶贫公路,使65个原本不通公路的乡通了公路。
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100%。
重庆公路绿化率,由直辖前的63%上升到66.8%。
而由于养护质量的提高,公路好路率也从直辖前的62%上升到现在的80.78%。
图12004年重庆市公路交通发展现状
(b)公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直辖后,重庆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公路建设水平和管养水平均较低,重庆东南部山区目前的现状更是如此。
主要表现为“一差两低三不足”。
“一差”是指公路的行车条件差,油路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问题还比较普遍;公路网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只有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30.7个百分点,特别是县乡公路质量差的问题更为突出。
“两低”是指公路技术等级低和通达水平低,高等级公路里程比重只有1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行政村的公路通达率仅为8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
“三不足”是重庆市东部山区公路建设资金不足、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和支持保障力度不足。
因而公路路面使用性能与服务水平低,旧危桥普遍、桥梁结构承载力低,加之公路网尚未完全形成,通达能力低、这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
必须提高重庆市公路交通建设水平、管养水平,为社会提供一个优良的公路交通服务。
(2)水运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
(a)水运交通发展现状
据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重庆境内共有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为主的航道136条,航道总里程4111.01公里,其中二级航道515公里,三级航道164公里,四级航道95公里,五级航道308公里,六级以下航道3029.01公里;2003年三峡大坝135米蓄水后,通航河流新增51条航道,通航里程增加111.32公里,达到4222.33公里。
全市共有港区20个,生产性泊位815个,其中枢纽港区3个,生产性泊位395个,50万吨以上至100万吨的港口有6个,100万吨以上的港口有7个;水路运输完成的货运周转量占重庆市全社会货运周转总量的1/3,水路运输分担着重庆市外贸货运90%以上的运输任务,重庆市沿江区(市)县的大宗低廉物资,包括工业原材料、能源产品、低附加值产品运输等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运输的大部分物资主要靠水路运输来实现。
三峡工程成库后,重庆市航道将得到极大改善。
三峡枢纽工程2003年蓄水至139米运行,2007年蓄水至156米运行,2009年蓄水至175米运行,2010年成库后将新增航道68条,预计通航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以上,且航道等级将大幅提高。
在此期间,嘉陵江合川草街枢纽、利泽枢纽以及乌江彭水枢纽相继上马,嘉陵江、乌江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实现,重庆市航道等级将进一步优化,按三峡工程175米水位运行,2010年六级以上航道里程将达到1767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29.45%,其中,一级航道527公里,占总里程的8.78%;三级航道289公里,占总里程的4.28%,四级航道496公里,占总里程的8.26%;五级航道258公里,占总里程的4.3%;六级航道197公里,占总里程的3.3%。
图2重庆市水运交通发展现状
(b)水运交通存在的问题
航道开发度不高,大多数处于自然状态。
港口建设严重滞后。
港口吞吐能力不适应航运发展需要,尤其是专业化化码头显得特别突出。
运力结构不合理。
船舶平均运能小,货船平均吨位不足400吨;
航运服务体系不完善。
信息化程度较低,航运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调整的过渡时期,管理效能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
2、重庆公路、水运发展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交通运输将在继续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力发展高速交通,并逐步解决来自环境、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以快速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预测交通运输的总需求,然后根据综合运输的发展形势和长远规划,预测公路、水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之中所占的比重,即可确定其运输需求总量,同时用增长率法进行校对和修正。
用此方法对公路水路运输需求预测作如下分析:
到2010年,重庆市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00300万人次、43400万吨,2006~2010年公路客运量、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4%、5.0%;水运客运量、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400万人次、7700万吨,2006~2010年水运客运量、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10.6%。
3、重庆公路、水运发展目标及建设重点
(1)重庆公路、水运发展目标
按照2010年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为2020建成长江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