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595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docx

物理第二章导学案

汨罗市高家坊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设计审核时间12年月日

课题

《认识运动》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叫做“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物体的运动。

2、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各状态的分子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

理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以及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难点

微观世界分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常我们所说的:

飞机在蓝天上飞、汽车在奔驰、河水在流动……,这些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房子、树木、桥梁……看起来固定不动,实际上都跟随着地球在太空中不停地运动。

而且我们早晨一起床,就在做运动,比如离开宿舍去教室,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叫机械运动。

(位置的变动)

板书:

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初步地认识物质世界的两种基本运动。

板书: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2、讲解分析“机械运动”。

(!

)、机械运动:

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成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判断方法:

判断运动是否运动的关键在于明确被研究物体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3)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讲解分析“分子运动”

(1)、什么是分子?

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2)、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A、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像教室里听话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

B、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时教师里的学生,分子比较自由。

C、气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剧烈,就像操场上到处乱跑的学生,分子的运动几乎不受限制,可以向四面八方运动。

4、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探索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什么是原子核?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的概念,这将是后面大家学习运动速度等概念的基础,所以同学们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它们理解。

四、作业

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汨罗市高家坊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设计审核时间年月日

课题

《运动的描述》一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

2、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

难点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

设疑:

“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

此问题不用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

(二)过程实施

(1)参照物

复习:

什么是机械运动?

学生回答: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教师讲解:

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设疑: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请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

动与静。

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

总结: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教师讲解: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提问:

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学生:

回答。

教师讲解:

有了参照物,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

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

教师讲解: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的方便来确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实验:

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还有水。

实验内容:

在一瓶中灌满水,盖紧瓶盖,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插进一个吸管。

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加入到空瓶中。

提问:

以空瓶子为参照物,那些物体是静止的?

总结: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三)小结:

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的方便来确定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作业:

随堂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汨罗市高家坊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设计审核时间年月日

课题

《运动的描述》二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冠军的事例,教育学生爱国。

重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

难点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新课引入

P25问:

大家看谁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学生回答:

看谁跑在最前面。

(2)学生回答:

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

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比较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

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V=S/t

单位:

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

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

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

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m/s>1km/h

提问:

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

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

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

s=50m,t=24.79s。

求:

v=?

解:

根据题意,

 

答:

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

已知,求,解,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汨罗市高家坊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设计审核时间年月日

课题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机”。

2、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瞬时运动。

3、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机

难点

理解平均速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较复杂〕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学习

1、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

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

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

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

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

根据题意,得

 

答:

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

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

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

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的定义: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

米/秒。

S──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

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

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

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2.测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a.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

b.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

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中。

c.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记录:

路程段

路程长〔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

S1

t1

前半程

S2

t2

后半程

S3

t3=t1-t2

(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①速度公式:

v=S/t

②路程公式:

S=vt.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

③时间公式:

t=S/v.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的时间与其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例题4】光的速度是300000km/s,光从太阳到地球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解:

根据v=s/t得,

答: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5×1011m。

结合例题说明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

(1)写出己知条件,并统一单位;

(2)要求的物理量;

(3)解:

a:

写出依据的基本公式;

b:

导出要求的物理量;

c:

代入数值和单位;

d:

得出结果。

(4)答。

【例题5】王宁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多少?

解:

根据v=s/t得,

答:

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0.1h。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汨罗市高家坊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设计审核时间年月日

课题

《能量》

学习

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叫做“能量”。

2、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3、了解能量的基本类型。

4、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初步掌握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

理解能量可以转化和转移

难点

理解能量可以转化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能量的世界里。

当你蹬着滑板在广场上风驰电挚搬滑行时;当树枝在微风中摆动,鸟儿在枝头歌唱时;当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发出阵阵轰鸣时;当天气变化,小河里的水开始结冰时……你会发现,这些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新科教学:

1、能量

(1)、能量是指什么?

能量又称作能,是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离不开能量,从宏观到微观,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能量形式的多样性。

(2)、能的单位

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能量的种类

能量的基本类型有:

机械能(动能、势能)、内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

1、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2、光具有光能,电具有电能。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3、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4、原子核内具有能量,称为核能或原子能。

2、能量可以转化和转移

(1)、能量的转化

由于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量的转化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判断是否发生能量转化的依据是看在此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是否发生了变化,若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则是能量的转化。

(2)、能量的转移

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可以相互转化;同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进行转移。

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判断是否发生能量转移的依据是看在此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是否发生了变化,若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则是能量的转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