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别差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26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女性别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男女性别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男女性别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男女性别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男女性别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男女性别差异.docx

《男女性别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女性别差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男女性别差异.docx

男女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

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成绩统计分析,认真探讨当代男女大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对男女学生在智力、成绩上的差异对大学生性别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健康

21世纪初的大学生,作为我们跨世纪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研究他们的人格特征不仅对于国家建设起着推动作用,而且也对现在大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参照系,同时也可为成长中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战胜自我,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1心理健康问题

本问题用SCL-90对吉林大学在校4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健康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是F2(强迫)、F3(人际关系)、F4(抑郁)。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培养的高层次的人才,他们的健康成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培养质量,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制约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由此会影响着大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由此认为,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水平。

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业、择业、生活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由此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对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评分析。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校在读的全日制大学生42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生2l0人,占%,女生l90人,占%。

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工具进行测查。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

90个项目共含l0个因子,各因子及其定义如下:

Fl(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IO(其他项目)。

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l!

5分),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I分表示无此症状,2分表示症状较轻,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5分表示最严重。

所得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上表显示,女生在总分以及F4(抑郁)、F5(焦虑)、F7(恐怖)

等因子都显著低于男生,可见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严重。

结论

通过对综合特征比较发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

男生具有情绪较稳定、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责任心和意志力强、敢于向权威挑战、适应能力强、处事果断刚毅、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强等特点;女生具有性格外向、富有激情和幻想,敢想敢干、热情开放等特点。

但与男生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感强、缺乏耐力,心理素质不如男生。

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劣于男生,具体表现在抑郁、恐怖和焦虑得分高。

无论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学业和前途方面的心理压力性别差异显著。

这可能与传统文化的女性观以及女性生理特点有关,因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不高,而女大学生自我期望比较高,所以两种期望可能产生冲突。

同时,女大学生相对男生而言,面临着精神社会的重压及不同程度的歧视、婚恋等问题的压力更大,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及男女生在求职上的社会不公有关。

来自学业与前途方面的心理压力年级差异显著。

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是弱小者,她们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男性。

来自人际关系、自信和自尊方面的心理压力,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特有的某些心理特征如:

敏感、矜持、善妒有关。

来自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低、中年级学生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

这是导致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大学生较低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面临压力时,女性一般比较敏感,易过度防卫,且缺少疏导压力的渠道,因此更容易产生敌对、抑郁、焦虑和恐怖情感体验。

这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应注意性别差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女大学生克服个性弱点,完善人格。

建议: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要把好大学生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质量关;进行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检测进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要增加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3)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在接触、了解、认识社会的同时,也能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促使自身的心理得以锤炼并趋成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

如多渠道联系设立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包括创设大学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等,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摘要]

近年来大学牛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设计了测度指标用以测度男女学生群体学业成绩差异。

检测结果显示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学业成绩差异情况;然后实证了学习时问与学业成绩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男女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实证了学习时间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

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学生对学业重要性的判断、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寝室学风和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男女大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分值表现不同解释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现象。

[关键词】学业成绩;性别差异;测度指标;大学生

学业成绩是对大学生进行测评的关键指标,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业成绩相关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高校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群体差异,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但已有研究未能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可操作的学业成绩差异测度指标,也未能对此差异的成冈给m全面的解释。

本文针对此问题主要进行了三个工作。

(1)设计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测度指标,以便于更好的描述和分析男女群体学业成绩

差异现象。

(2)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凶素:

并分析男女生在相关因素上的差异。

(3)解释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

一、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指标设计及运用

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可以判断男女群体是否存在学业成绩差异。

这也是已有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判断方法。

但是这些工具仅能整体性的判断差异是否存在。

不能够详细的描述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的内部特征。

同时在判断差距大小上存在功能不足,不能明确的体现出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

进而无法分析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随时间的演化特征。

我们认为通过计算特定排名区域内的男女牛相对人数比能够较好地解决七述三个问题。

之所以用相对人数比,是考虑到高校的不同冬.业之问存在较大的男女人数比例差异,简单的人数比不能说明问题。

引入排名区域可以帮助我们对各成绩层次的差异进行分析,有利于寻找差异的特性,同时课可以寻找此差异的动态变化情况。

本文设计了测度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指标:

差异系数rL.用以全面动态的测度男女学生学业差异。

指标构成如下:

countif(排名区域k,女)是指研究样本中排名区域k内性别为女的学生人数,countif(排名区域k,男)是指研究样本中排名区域k内性别为男的学生人数。

分母各项分别为研究样本的男、女牛总人数,指标尺t表示在特定排名区域k内。

性别为女的学生人数与性别为男的学牛人数的相对比。

根据指标定义可知。

Rk=l时,排名区域k中男女人数相对相等.不存在差异;R。

>l时,则表示排名区域k内,女生人数相对多于男生人数,指标值越大,女生人数相对越多:

尺。

<1时,则表示在排名区域可内,女生人数相对少于男生人数,指标值越小,女生人数相对越少。

我们收集了J大学管理学院两届(2002级一2003级)学生共计489人全部科目的学习成绩,计算咸值。

其中2002级251人,2003级238人。

笔者取k值为前1/10、前1/4、前1/3和前1/2分别对总计18个学期的学生平均成绩进行了指标Rk的计算。

得到图I和图2。

通过对图表进行分析发现:

女生的成绩显著优于男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现象体现出如下特征:

(1)成绩较好的排名区域内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随学期的延伸而扩大。

(2)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随着排名区域的不断提升而增大。

二、学习时间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探讨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首先需要研究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然后比较男女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的表现,解释差异的形成原因。

大量研究表明学业成绩的关键影响凶素可以分为学习时间和学习效

率两部分。

学习效率影响学业成绩是显然的,但是由于这一概念难以测度,同时其受到先天智力因素和后天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难以改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学习时间展开研究。

学习时间包括上课学习时间和课余学习时间。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课余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分析上课学习时间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我们参考初任教师评价研究(BETS)模型的相关知识,采用“分配时间”和布卢姆的“用功时间”概念.分析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本文的分配时间是指用于上课的时间,考虑到同一个专业课程安排基本相同,我们可以用出勤率测度这一时间;用功时间指分配时间中认真听讲的时间,我们用出勤率乘以听课率来测度。

我们在J大学管理学院2003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5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51人。

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

得到表1。

由表1可知出勤率和听课率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也即“用功时间”与学业成绩存在较高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计算了男女生群体的各指标平均值。

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显而易见女生的出勤率和上课听课率都优于男生,女生的平均用功时间远多于男生。

用功时间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女生的用功时间远多于男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生的成绩优于男生。

也即解释了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现象。

上述分析从学习时间的差异角度给出了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的解释。

但是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还需进一步研究学习时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才能构造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为此本文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学习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模型及假设

目前对高校学生学习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为研究此问题,笔者与高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出学习时间的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

高中学习习惯是在以学业成绩为绝对导向的环境中培养的学习习惯,其特性就是学业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

高中学习习惯保持程度越好,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I学生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越高。

用于学习的时间越长

高中生进人大学。

从一个强约束环境进入一个弱约束环境。

大学生有相对较大的时间自由支配权。

学生对学业重要性的判断会直接决定用于学习的时间的多少。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学生认为学业越重要.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

实际课程安排情况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当课程安排不能与学生原有的预期相符合后.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较高的课程安排满意度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提高出勤率和听课率。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越高。

学习时间越多。

大量的实际观测表明。

学生寝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小集体的风气对学生个人有较大的影响.学生会出现较明显的小范围行为趋同现象。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学生所处寝室的学风越好.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长。

运动是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之一。

对运动的兴趣越大,用于运动的时间就会越多,如果不能合理控制运动的时间安排,甚至会冲击已有的学习计划。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5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越大.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少。

电脑在高校中普及率很高。

使用电脑的时间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甚至已经达到了影响正常的学习时间的地步。

出现了为了玩电脑游戏而不上课的现象。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6学生对电脑的兴趣越大.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少。

(二)数据收集及假设检验

为验证假设.对J大学管理学院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51人。

我们用0-10分级打分法测度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和寝室学风.用每周运动时间测度对运动的兴趣。

用日均使用电脑的时间测度对电脑的兴趣。

运用考试的重要程度测度学业的重要性。

测度学生的出勤率和听课率,用二者的乘积测度学习时间。

将各相关影响因素变量与学习时间分别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

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除假设5未得到验证外,其他假设都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验证结果显示:

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寝室学风和x,-J-学业重要性的判断与学习时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对电脑的兴趣与学习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运动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运动时间测度设计有关。

(三)学习时间差异解释

上面我们得到了2003级影响学习时间的主要因素及其方向。

下面进一步分析在各因素上男女群体的差异。

我们分别计算男女的各指标平均值,得到表3。

分析表3中数据.我们发现对学习时间有正面影响的因素,女生的平均值高于男生的平均值;对学习时间有负面影响的因素。

女生的平均值又低于男生的平均值。

这解释了学习时间形成的原因,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的成因。

有趣的是,对运动的兴趣与学习时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运动对学习时间并无消极意义。

四、结论及展望

以J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样本为例,我们发现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为解释这一差异,我们实证得知学习时间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男女学生学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实证我们得到了五个影响学习时间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方向。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在促进学习的因素上女生表现优于男生.相反在对学习时间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这解释了为什么女生的学习时间比男生多,进而解释了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现象

如前所述.本文从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人手对高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展开了分析,对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给出了解释。

显然学业成绩不仅仅受到学习时间的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差异和考核方式对学业成绩也存在必然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未对二者进行分析,在日后的研究中将会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文描述性性说明了大学生男女群体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此种差异的产生原因,但并未探讨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问题的性质。

学业成绩的差异即可能是一个严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一种合理的正常现象,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男女学生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的形质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假如此种差异是一种负面的差异.需要高校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予以解决,本文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基础。

主要可采用的管理方案如下:

1.提高课程安排的质量,提高教师授课水平,进而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这有助于缩小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

2.加强学风建设,帮助男生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特别是男生对学业的重视度。

4.采取适当管理措施.引导并约束男大学生电脑使用方式和时间,避免沉迷于其中影响学业成绩的获得。

三、当代男女大学生性格差异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Spence&Helereich的个人特征问卷(PAQ)对山东大学的1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

(1)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但男女大学生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上表现出趋同的趋势;

(2)男女大学生在对各自性格的理想模式上表现了更强的趋同的趋势;(3)男女大学生所共同期待的性格模式是:

男女性都同时具有更强的工具性.自我坚持特质和情感-人际关系特质,即Bem所说的男女双性化,而且女性男性化的愿望更加强烈。

关键词:

男女大学生、性格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时代的发展,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的男女平等政策的影响,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但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提出的要求仍然有一种趋同的趋势。

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由于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加上中国社会正加速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未来中国社会这种要求男女趋同化的特征将会更加明显。

在人们感慨男性越来越女性化和女性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男性化)的同时我们不仅要问,在这种对男女两性要求趋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传统界定,在未来社会还有没有意义,在将来男女性除了身体的自然差异之外,真的会不存在其它差异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山东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性格差异调查。

二、方法及实施

为调查男女大学生性格差异的状况,我们采用了Spence&Helmreich编制的个人特征问卷(PAQ)(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杨中芳博士总校订,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版,P770)对山东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测量。

量表包括24个成对出现的性格特征,每一对代表了人们可能拥有的特征的两极。

比如,完全没有艺术细胞——非常有艺术细胞,用0、1、2、3、4代表一个人拥有这个特征的程度,0代表完全没有这个特征,4代表这个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1、2、3代表中间的层次,数字越大表示这个人的该特征越突出。

24个特征共分成三组,每组含8个特征,分别代表①在男女两性中均被认为是好的性格,但女性被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拥有它们。

人们常说女性是情感的动物,女性比男性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女性更具有交际才能,就是这个意思。

但如果男性拥有这些特征,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称之为女性性格特质或情感.人际关系特质。

②在两性中均被认为是好的性格,但男性被认为在更大的程度上拥有这些特征。

我们常常要求男性较女性应更坚强,在事业上追求更大的成就,实际上就是要求男性拥有这些特征;但女性如果拥有这些特征,也是被认可的。

我们称之为男性性格特质或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

③是在两性中会有不同评价的性格特征,即在男性中被认为是好的,但女性中被认为是不好的特征;或正好相反;我们称之为综合特征组。

第一组特征包括非常易动情的、很温柔的、能意识到他人感受的等。

第二组特征包括非常独立的、非常爱竞争的,非常有优越感的等。

第三组特征包括感情不易受伤害的,从不哭的,不需要安全感的等。

我们分别对每组进行累加计分,这样每个人就有三个分数,分别代表一个人的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和性格极端化程度,这三组特征分别代表了人们心目中的男性性格、女性性格、两者对立的性格。

前面两个分数越高,代表一个越拥有我们刚才所描述的传统男性性格,女性性格;第三个分数高说明这个人越有男性味,分数越低代表其越有女人味。

因为每个特征的选择分别由0到4,每组含8个性格特征,三个分数都分布在0到32之间。

本次研究共调查1l9名在校大学生:

其中文科生63名,理科生56名,男生58名,女生61名;年龄分布在17—22岁之间。

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被调查者说明他们对自己性格现状的评价,而且要求说明他们理想中的自己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男女大学生性格差异的变化趋势。

三、男女大学生性格差异的现状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1),在所列三组性格特征分数中,男女大学生在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和综合特征组上表现出了统计上显著的差异。

在工具性.自我坚持特质上男大学生的平均分数为20.33,女大学生的平均分数为18.08,男性明显地高于女性;在综合特征组上男大学生的平均分数18.67,女大学生的平均分数为15.00,男性明显地高于女性,这表明在现实中女性表现出了更多的女人味,男性表现出了更多的男人味。

这个结果回答了我们前文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即使在我国政府推行男女平等政策已有50年的历史,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现代化的历程,男女性格的差异仍然是存在的。

这一方面可能是中国社会仍然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间的过渡阶段,男女性的自然差别仍然是决定每个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和文化仍然对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化的变迁往往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变化的,要消除社会文化对性格差异的影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也不必要达到的目标。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多元化和个性化,其中也包括男女性别的差别化,追求男女具有完全相同的平等并不具有实践或道德上的价值,保持差异则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毕竟是因为差异,才使世界如此的美丽。

四、男女大学生自我理想性格的差异分析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的趋同性不仅表现在情感一人际关系性格特质差异的不明显上,更表现在他们对自己性格特征的期望的趋同上。

在对自己理想性格特征的设计上,现实中本来存在的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在这里也消失了(详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理想性格的设计上,男女大学生表现出了与在现实性格特征上相同的差异趋向。

即男大学生在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上的得分(273.84)和综合性格组上的得分(25.43)高于女大学生(两组得分分别为27.16和24.97),女大学生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上得分(23.84)高于男大学生(23.02)。

但统计检验显示,在三组性格特征上男女大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现实中表现出了显著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