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化学复习方案题型突破01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试题及解析.docx
《中考冲刺化学复习方案题型突破01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冲刺化学复习方案题型突破01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试题及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冲刺化学复习方案题型突破01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试题及解析
题型突破
(一) 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
类型一 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针对训练|
1.[2019·临沂]图T1-6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图T1-6
(1)A中现象:
烧杯②中溶液变红。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 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
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图T1-7
2.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做了如图T1-7所示的改进。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为__________________。
(3)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下列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
B.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5)该改进实验的最大优点是 。
3.[2019·湘潭]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配制80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 (填“滤纸”或“烧杯”)中。
(3)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A.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中不包括玻璃棒
B.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C.将称量好的固体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则所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或“偏小”)。
(5)某同学用蒸馏水润湿了的pH试纸来测定配制好的溶液的pH时,他测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具体操作如图T1-8:
图T1-8
在烧杯中加入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
接着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后发现溶液为无色,此时 (填“能”或“不能”)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
以下操作及实验现象能证明加入的盐酸过量的是 (填序号)。
A.加入少量铁粉,无明显现象
B.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C.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
4.[2019·青岛]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请根据图T1-9回答问题。
图T1-9
(1)用图A所示装置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用图B所示装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 。
(3)图C所示装置是探究铜生锈的部分实验,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实验所用铜片形状、大小相同。
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铜片保持光亮,试管②中铜片出现绿色锈渍。
对比试管①②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4)甲同学用图D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他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由此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
乙同学利用图D所示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
将甲同学实验中的 换成 ,实验步骤与甲同学完全相同,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5.[2019·呼和浩特]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如图T1-10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图T1-10
(2)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T1-1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图T1-11
实验分析
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 。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剧烈。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 (填序号)。
a.Na2O和O2
b.NaOH和O2
c.Na2CO3和O2
d.NaHCO3和O2
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6.[2018·淮安]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图T1-12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T1-12Ⅰ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Ⅱ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
H2+CuO
Cu+H2O)
根据图T1-1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图T1-13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 (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类型二 基础实验的拓展和创新
|针对训练|
1.[2019·绍兴]如图T1-16是同学们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部分装置图。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
图T1-16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实验中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反应。
2.[2018·镇江]常温下进行如图T1-17所示实验。
图T1-17
(1)A中固体逐渐减少,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C中有气泡,溶液颜色 。
3.[2019·成都]实验室用图T1-18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并完成相关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图T1-18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C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填序号)。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C中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 。
(5)C中收集满氧气后,打开弹簧夹K1、K4,关闭K2、K3,其中打开K1的目的是 。
点燃D中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C装置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待红磷熄灭,C装置冷却后,打开K3观察到的现象是 。
4.[2019·温州]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T1-19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图T1-19
实验一:
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
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5.[2018·临沂]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T1-20所示。
图T1-20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参考答案】
类型一
针对训练
1.
(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难溶于水 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等)
[解析]
(1)烧杯①和烧杯②没有接触,但是②中溶液变红,宏观上是因为氨水具有挥发性,微观上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因此集气瓶底部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但是氮气仍存在,水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说明氮气难溶于水;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
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或者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也可能是温度没有恢复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
(1)集气瓶
(2)明亮的蓝紫色
(3)2NaOH+SO2
Na2SO3+H2O (4)B
(5)减少二氧化硫逸出,防止污染空气
3.
(1)9.6
(2)烧杯 (3)B
(4)偏小 (5)偏小
(6)红 不能 C
[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溶质的质量为80g×12%=9.6g。
(2)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有腐蚀性,所以应将其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
(3)配制溶液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其中溶解和装瓶均需要用到玻璃棒;由
(1)知,配制80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80g-9.6g=70.4g,则水的体积为70.4mL,需要用100mL的量筒量取;量筒不可用于固体的溶解。
(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5)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后再测溶液的pH,相当于把原溶液稀释了,对碱性溶液来说测得的结果偏小。
(6)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所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会变红色。
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溶液为无色,此时不能判断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因为当盐酸过量时,溶液也呈无色。
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加入少量铁粉,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剩余的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后产生气泡,说明盐酸有剩余,因为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了CO2。
4.
(1)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2)2H2+O2
2H2O 验纯
(3)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使压强减小,塑料瓶变瘪 氢氧化钠溶液 等体积的水
[解析]
(1)蒸发结晶时,为防止滤液受热不均而溅出,需要用玻璃棒不断进行搅拌。
(2)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
(3)试管①中有水、二氧化碳,铜片不生锈,试管②中有水、二氧化碳、氧气,铜片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4)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当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气体体积减小,软塑料瓶也会变瘪,因此,该现象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要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以补做一个对比实验:
将甲同学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实验步骤与甲同学完全相同,观察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变瘪程度大于盛水的软塑料瓶,由此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5.
(1)AD
2KMnO4
K2MnO4+MnO2+O2↑ B
(2)实验分析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放热,使烧杯内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使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c
[解析]
(2)实验分析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以干燥二氧化碳,因此,F装置中的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放热,使烧杯内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使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导致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CO2和Na2O2中含C、O、Na三种元素,生成物只能含有C、O、Na三种元素。
6.
(1)①提供热量;使烧杯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②AB
(3)①(b-a)∶a ②AC
[解析]
(1)本小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①根据图Ⅰ可以看出,80℃热水能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能使烧杯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②a处的白磷能燃烧,而c处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说明锌的活动性强于铁。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金属全部参加反应,硫酸可以都有剩余;根据锌和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
ZnSO4+H2↑
6598
Fe+H2SO4
FeSO4+H2↑
5698
可以看出,与等质量的锌和铁反应,铁消耗的硫酸的质量大,故还可能是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3)①甲中玻璃管(含药品)减少的质量是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故氧元素的质量为ag;乙中增加的是水的质量,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ag,则氢元素的质量为(b-a)g,故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b-a)∶a。
②如果CuO粉末不干燥,则甲中减少的质量包括氧化铜粉末中含有的水的质量以及被还原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乙中增加的质量包括氧化铜中含有的水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水的质量,会导致测定的结果有偏差;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不会影响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没有丙装置,则乙中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导致测定的结果有偏差。
类型二
针对训练
1.
(1)放热
(2)化合
[解析]
(1)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说明温度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即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这两个反应均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均属于化合反应。
2.
(1)物理
(2)变红
[解析]
(1)A中固体逐渐减少,是因为干冰升华,发生了物理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
(1)长颈漏斗
(2)2H2O2
2H2O+O2↑
(3)c
(4)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C装置上端瓶口,木条复燃
(5)排出A中继续产生的气体,防止气压过大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B中的水进入C装置
[解析]
(1)由图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
(2)A装置适用于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用该装置制氧气,则反应物是过氧化氢溶液,反应条件是加入催化剂,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3)C装置为双口瓶,不能加水收集气体,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若要检验C中是否收集满氧气,只需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靠近C装置上端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集满。
(5)C中氧气集满后,关闭K2、K3,打开K1的目的是防止A中继续产生的氧气使装置内气压过大,将带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胶塞弹出。
将红磷点燃后伸入C装置内,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
待红磷熄灭,C装置冷却后,此时C装置内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其中的氧气而气压减小,打开K3将会观察到烧杯B内的水被吸入C装置中。
4.
(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解析]
(1)由实验一的结果可知,小玻璃罩内高处的石灰水变浑浊得快,说明了小玻璃罩内高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由实验二可知,玻璃罩内各处的温度不同,所以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B组中低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5.
(1)CaCO3+2HCl
CaCl2+H2O+CO2↑
(2)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
(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曲线①的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CO2多,应该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压强相同时,得到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曲线①需要的时间短,即相同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故B正确;两种形状的碳酸钙最终生成CO2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赠送:
中考化学知识点专题训练之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一:
燃烧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鉴别H2、CO和CH4常采用的方法是()
A.根据燃烧的产物B.根据气体的颜色
C.根据燃烧时火焰D.根据能否发生爆炸
3.燃烧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B.白色污染C.酸雨D.臭氧层破坏
4.下列是火柴头中含有的四种物质,火柴被点燃时,能闻到一股气体的刺激性气味,已知这种气体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
火柴点燃时生成这种有害气体的物质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红磷D.硫
5.我们的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多步行,骑单车出行,能有效减少CO2、SO2、CO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会造成酸雨的是。
⑵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将全面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相应阶段的各项工作。
液氢液氧是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其中氧气的作用是。
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从太阳能最终转化为___能。
⑶在日常生活使用燃气的过程中,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
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灭火原理
1.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可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下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⑴燃烧的是(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白磷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⑵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填化学式)进人空气,这样设计的优势是。
3.某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个装有液化气等轻烃的罐区发生爆炸。
消防官兵在灭火中使用了很多水炮对着火的罐体不断喷水,经46小时终于将火扑灭。
环保部门监测发现:
空气中粉尘颗粒增多,比正常值超出八倍。
⑴水炮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⑵目前计人空气污染物的项目为: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人颗粒物、等。
⑶当地某化学小组想探究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中是否含有CO气体。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确定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
【实验原理】①除去收集的空气样品中的氧气;②3CO+Fe2O3
2Fe+3CO2(假设该样品中不含除CO之外的其他能与Fe2O3,反应的物质)。
【实验仪器】
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实验时,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是:
丙→乙→甲→乙。
其中乙装置需要使用两次,第一次的作用是。
②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或现象,能判断出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样品中有较多CO。
装置乙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该实验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
考点三:
燃料的利用与开发
1.南海是我国固有的领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甲烷D.氧气
2.“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的是()
A.可燃冰是一种洁净的新能源B.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
C.可燃冰属于化石燃料D.可燃冰燃烧实现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3.钓鱼岛及附近海域蕴藏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下列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混合物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C.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4.“地球一小时”响应关爱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下列做法不属于“节能减排”低碳理念的是()
A.尽量开私家车上下班B.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C.使用太阳能系列产品D.选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5.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有关环境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是由于成本高和储存困难
C.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6.一种作为绿色能源的物质X,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X+3O2
2CO2+3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