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23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题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试题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试题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试题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试题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题型.docx

《考试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题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题型.docx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选B。

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答案】C。

解析:

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

即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和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

故选C。

3.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原则。

A.正面教育影响B.高速度、高难度C.平行教育影响D.最优化

【答案】C。

解析: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原则。

教育个体时,教育影响应该到达集体;教育集体时,教育影响应该到达个体。

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既收到教育集体效果又收到教育个人的效果。

故选C。

4.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实践的属性B.社会的属性C.自然的属性D.现实的属性

【答案】C。

解析:

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特有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因此,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

故选C。

5.赫尔巴特指出: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就是要将知识与道德感情的教育相结合。

因此,这个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结合的过程。

故选C。

6.观看乒乓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技能目标是()。

A.模仿B.准确C.连贯D.习惯化

【答案】A。

解析:

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故选A。

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

A.课程表B.教科书C.学期教学进度D.教学大纲

【答案】B。

解析:

在我国,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种形式。

故选B。

8.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加涅C.科尔伯格D.皮亚杰 

【答案】D。

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和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故选D。

二、判断题

1.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和“融合”的关系。

(√) 

2.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 

3.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教学的任务。

(√)

4.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是严格的。

(×)

5.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

6.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

2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横向迁移

【答案】B。

解析:

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即难度和复杂程度大致属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故选B。

2.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方法改革B.课程改革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D.教育结构改革

【答案】B。

解析: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故选B。

3.()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A.1985年B.1986年C.1988年D.1993年

【答案】B。

解析:

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并在说明中指出:

“小学、初中的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

各地应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性活动、学科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故选B。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A。

解析:

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

故选A。

5.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心理学流派是()。

A.构造主义学派B.机能主义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B。

解析:

机能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故选B。

6.盛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灰意冷,麻木不仁。

这说的是一种()。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

【答案】A。

解析:

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故选A。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题干中这句话出自我国的宪法。

故选D。

8.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答案】A。

解析:

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故选A。

二、判断题

1.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2.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

3.概念、规则、定理、公式等是逻辑记忆形式。

(√)

4.先行组织者只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有关,与新的学习无关。

(×)

5.奥苏泊尔认为,接受学习是一种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

6.表象性思维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

(√)

3

一、单项选择题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一种()。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答案】A。

解析:

一个人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故选A。

2.用一个测验去测量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测得的分数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A.信度B.效度C.常模D.标准分数

【答案】A。

解析: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结果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一个测验测量某种属性或特点,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可靠的。

故选A。

3.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故选D。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重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答案】A。

解析:

略。

5.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实施因材施教

C.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D.实施标准化考试

【答案】B。

解析:

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

故选B。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实验法B.参观法C.练习法D.探究—研讨法

【答案】C。

解析:

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的方法称为练习法。

故选C。

7.将所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全部列举出来逐一尝试,虽可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的解决问题方式是()。

A.研究式B.探究式C.启发式D.算法式

【答案】D。

解析:

题干是对算法式的具体解释。

故选D。

8.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是()。

A.询问B.鼓励C.倾听D.反映

【答案】C。

解析:

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

故选C。

二、判断题

1.抱负水平的高低与个体是否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无关。

(×)

2.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诱因价值也就越大。

(×)

3.新教师将练习看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

4.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

5.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

4

一、单项选择题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答案】B。

解析: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教育和科学列为全党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故选B。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提出的。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答案】B。

解析:

略。

3.“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揠苗助长指不考虑事物发展顺序,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故选B。

4.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答案】B。

解析:

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学的很多概念。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故选B。

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B.因材施教C.导向性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马卡连柯的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故选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起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1995年1月1日

C.1996年1月1日

D.1997年1月1日

【答案】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故选A。

7.教育理论研究要求人们在全面了解已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预见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这说明教育理论研究具有()。

A.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B.继承性和超前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复杂性和抽象性

【答案】B。

解析:

题中表述属于教育研究的继承性和超前性。

故选B。

8.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答案】C。

解析:

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是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故选C。

二、判断题

1.中小学生掌握概念时,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命题学习水平。

(×)

2.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

3.我国古代学校大多采用个别教学制。

(√)

4.环境道德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5.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6.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

5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问卷法

【答案】B。

解析:

题干是实验法的定义。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问卷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故选B。

2.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领会B.实践C.知识经验D.技能

【答案】A。

解析:

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从领会到发展是比较明显、稳定的质变过程。

故选A。

3.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一般应包括()。

A.提出问题、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B.提问、识别、探索、解决

C.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D.提出问题、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答案】A。

解析:

解决应用题的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性质、选择算法和寻找条件四个步骤。

故选A。

4.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A.“登门槛”效应B.低球技术C.留面子反应D.过度理由效应

【答案】A。

解析:

略。

5.“进退维谷”是一种()。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B。

解析:

双避式冲突是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间回避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

故选B。

6.远程教育()。

A.通过远程传播系统进行学习

B.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C.通过无线电广播进行学习

D.通过电视传播系统进行教学

【答案】A。

解析:

远程教育通过远程传播系统进行学习。

故选A。

7.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故选C。

8.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形成性评价

【答案】A。

解析:

相对评价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故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也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动机。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

A.仪表因素B.空间距离因素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E.个性品质因素

【答案】ABCDE。

解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与互补性、个性品质、接近性、熟悉性等,题干五个选项基本都有所涉及。

故选ABCDE。

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答案】ACDE。

解析:

《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故选ACDE。

3.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A.普及小学教育B.学制改革试验C.教学改革试验

D.课程改革试验E.教育体制改革试验

【答案】ABC。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3)教学改革试验。

故选ABC。

4.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

A.态度B.性格C.兴趣D.求知欲E.责任感

【答案】CDE。

解析:

略。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A.环境B.人际关系C.智力D.政治体制E.个性

【答案】ACE。

解析:

BD两项也可看做是环境因素的内容。

故选ACE。

 

6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不同。

教育目的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的反映,体现着这一发展的时代特征。

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都是主观层面的,不能作为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故选D。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答案】D。

解析:

“两全”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故选D。

3.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答案】B。

解析:

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学的很多概念。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故选B。

4.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C.先升后降趋势D.先降后升趋势

【答案】A。

解析: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而上升。

故选A。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B.机械C.内隐D.无意

【答案】A。

解析:

记忆按照记忆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

意义记忆则是理解的记忆,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

故选A。

6.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B.韦克斯勒C.特曼D.比纳

【答案】C。

解析:

英国心理学家特曼曾对1000名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了30年,得到的结论是:

能力和成绩之间绝不完全相关,其中20%成绩最高者与20%成绩最低者相比较,明显的差别是两组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很不相同。

故选C。

7.“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答案】D。

解析:

埃及在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

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故选D。

8.下列家庭教育做法中,较为合理的是()。

A.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

B.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当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与爷爷奶奶相抵触时,以父母的观念为准

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答案】D。

解析:

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E.广域课程

【答案】BDE。

解析:

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因此,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故选BDE。

2.构造主义把人的经验分为()。

A.感觉B.意象C.激情状态

D.意识E.知觉

【答案】ABC。

解析: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B.民主评议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E.校外指导

【答案】ACD。

解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

故选ACD。

4.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A.强迫B.依从C.反抗D.认同E.内化

【答案】BDE。

解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层次递进的三个阶段,依次是依从、认同和内化。

故选BDE。

5.人际吸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认知协调B.认知失衡C.情感和谐D.行为对抗E.行为一致

【答案】ACE。

解析:

BD两项是人际排斥的主要特征。

故选A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