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4201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2.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

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④“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

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要点]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试从诗歌创作实践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要点]“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4、试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阳货》: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比兴)。

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

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

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

“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

《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尽管在具体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

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

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

“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

”(《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

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

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

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

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5、试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的体现

[要点]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是以他的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的。

从“与民同乐”思想出发,孟子重视古乐,不轻视今乐,只要能“与民同乐”,古乐、今乐都要重视,这与孔子偏重古乐的观点有所区别。

6、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

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

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

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

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

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7.分析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养气”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知言养气"说的"养气"是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用语,"知言养气"是说,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即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

"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的说法。

孟子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8.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

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

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

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土。

《后汉书·儒林传》说,诗序为汉代卫宏所作。

6.教材指出: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六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司马迁的)实录说

司马迁提倡并在《史记》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

司马迁《史记》在记录刘邦(汉高祖)、刘彻(汉武帝)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5.(《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6.(王充的)“疾虚妄”说

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

对作》)。

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

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

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

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4.教材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

才、气、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