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1265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docx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的描述

摘自《非常坛经》

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

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

至于第七根是什么?

会不会用?

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

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

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

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

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

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

因此,看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

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

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

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

他(惠能)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

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

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

他的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受污染,这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

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他马上领悟到:

「喔!

就是这样子!

」所以叫开悟呀!

我们的状况刚好相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能大师一样完全开放,然而我们的六根,一根根都被六尘骗出去了,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被色声香味触法带出去游览了,出去就忘了回来。

我们是用六根的「识性」,而能大师是用六根的「根性」。

例如,大家都安静坐着时,突然间「碰!

」一声,我们马上把头转过去,确认没事后,才又回过神来。

你看!

一个尘境就把我们骗出去了,所以我们会经常活在恐惧中,因为一有状况,马上反应,这便是六根被六尘骗走了。

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这句话即使讲个几百遍,还是不懂。

我们难以全部投入,因为怕被骗了,连拜个师父也一样,拜是拜了,但还是要再等等看有没有更高明的,所以没办法投入嘛!

我们对于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皆无法投入,任何状况都一样,能大师刚好相反,任何境界他都全部投入,差别在这里。

投入,是训练自己专心,投入时能够摄心,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可以修行。

不管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地方,那个经验来的时候,情况便幡然不同了。

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唱,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不管什么事,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

当然,杀、盗、淫、妄、酒这些要除外,否则,杀人杀得很投入岂不变成杀人魔王、希特勒第二。

必须有一个能全然投入而又无副作用的事,那才是一种训练。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全部为此打开,那种全部投入在某一焦点,叫「都摄六根」,将六根统一在那个点上,然后再超越,就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境。

我们看到,能大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而我们呢?

很抱歉!

你要先训练、投入,才能谈到他这个境界,否则感受不到。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

能观的关照,要照的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

没有错,初步是告诉你,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

可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

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的训练就在这里啊!

这是关键点,你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

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

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

或者一闻:

“嗯!

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

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你要的是生命感啊!

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

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

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

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

怎么不可说呢?

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

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

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为什么?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

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

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

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神秀说,心像明镜台一样,这时就要常常把镜子擦得亮亮的,不要让心惹上贪镇痴三毒的尘埃。

其最主要的意思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要把心守住,不犯六尘境界,不贪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云“勿使惹尘埃”。

这地方有个转折,就是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比喻成明镜台;修行在于修心,所以要经常擦拭,使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被贪填痴与六尘境界所染污。

这在“华严”尚属“缘起法界”,而非“性起法界”。

它讲的是众生迷惑颠倒时,该如何好好修养身性、历练身心,然而这和佛法修行并无必然的关系。

今天好多修行人走的就是这条路,你无法说他错,因为那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但离开这点以后,他就不会修了。

神秀是在“缘起法界”里,他用净因缘来消灭染的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使这个心惹上六尘与贪填痴等等,此尚属缘起法界。

在缘起法界里,用净的缘来推翻染的缘,再来成立应有的觉悟境界,但这尚未见到自性,还在擦镜子而已,尚未显现出自性来。

一般人往往把“少欲知足”当成目标,一旦有什么贪欲起,都要极力克制、压抑下来。

修行人不是这样!

少欲知足是在历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即修行的诀窍和方法。

你知道为什么吗?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频繁时,你想要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时,初学时会忙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只能用一根。

譬如我观照眼根,眼根看任何境界都要投人,达到忘我之境,其他根起什么作用都暂时不管,因为那会分了你的心。

这时你必须少欲知足,才有办法专心

现前一念心,即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安住之处。

参话头,是根尘相接触之际,立刻攫住,才叫“话头”啊!

因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是否得应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才捕捉得到?

想具备这种能力,有个方法可以试试看你功夫到否。

先拿张毛毯放进浴缸里泡湿后,仅着内衣或寸丝不挂,用毛毯裹身,静坐半个钟头,就这样去警觉—六根全部启动去捕捉接触六尘境界。

告诉你,不消半个钟头,毛毯就干了,比用电暖气还快。

为什么?

当你激起高度警觉性时,血脉贲张,全身冒烟啊!

从哪边开始?

当身根接触尘境之际,必须去感受那个“第一接触”的感觉,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绕出来,就是那个境界!

凡夫所用的这个方法叫「意识流」,「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的记忆储存,意识流里面储存很多东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马上把讯号传输进去,调出数据比对符不符合,然后说它是什么。

「这是什么?

」是意识流的作用,华严谓之观照。

意识流,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

它就是这样子,瞬息万变,要捕捉得很清楚。

凡夫是捕捉得不清楚,他觉得不假思索,一看便知。

例如毛笔字,有些人一瞄便知出于何人手笔,这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我们可能看了老半天还看不懂。

当你在某方面相当深入时,意识会很发达,像泉水般不断涌出,那叫意识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的了解。

会听跟不会听,差别在哪里?

不会听,用脑筋听;会听,则是会用心听。

用心是什么?

这等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部打开,很潇洒的,不自己用分别去听。

什么叫分别听?

「你这样讲,没道理!

哼!

这样讲,不对!

」到底是你在讲,还是我在讲?

这显然是你在分别、执着嘛!

「谛听」,就是要放下自我,亦即无我,完全接受,这才称得上「会听」。

我们的心量有些是不能包容的,于是“广大”也有界限,到了不能包容的那一边就跨不过去了,有没有这种感觉?

有哪些不能包容?

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譬如喜欢或不喜欢什么颜色、声音,爱吃或不爱吃什么,当你有喜欢或不喜欢时,就有个界限出来了,那就表示心量不够大。

吃饭时,一桌两万块,就什么都喜欢,一桌只花两百块,便不喜欢了,这就不叫心量广大。

若你能够什么都喜欢,便是什么都能接受,好坏、善恶、是非都能接受,这当中等于没有分别和界限,这时候才能叫作“心量广大”。

佛法所谈的微细、微妙之处,是指这里。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

不思善、不思恶,不起分别,这叫“体性”。

证得体性以后,再起无边妙用,需要白的时候就取白的,需要香的就取香的,需要高音的就取高音,而都不需要的时候,就恢复平静,就是本来的样子。

根尘刚接触时,本来即不起作用,只因为要起作用,所以才有种种“力用”,那力量的作用才发挥出来,这时候才叫作“依体起用”。

所以“体”先证入,“用”才发挥得出来,此时才是遍周法界,因为它能完全穷尽。

这是必须先了解“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的部分。

为何心会缘外面的境界而产生喜乐忧愁呢?

那是因为你用识性。

这里谈般若是讲空性,不讲唯识,所以不触及识。

现在我们把识带进来看看,因为你的心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产生喜乐忧愁,这时心就起波浪了,心被境转了,由于是识性在起作用,识性是此岸,所以一切皆苦。

只要是用识性,即使得到大乐也是苦,因为它缘生缘灭啊!

缘生缘灭,统名之为“苦”,并非痛苦才叫苦。

那么,你能否不用识性,也就是心不随外境,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不随六尘境界而起作用,那时候就根性常住,不用识性了。

就像刚才所讲的,我所见到的都是第一义谛,我所见到的这个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没有为什么。

然而因体而起用时,可以起这个作用—这是白的,这是绿的,这时就有所谓“第一义谛”和“第二义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只要一著境,就是烦恼;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被境界转,烦恼即来。

烦恼就是这样产生的,著境、被境界转出去。

“嗯,不对!

不让你牵着走!

”如果能马上拉回来的话,“心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时候便是菩提,你已经把它转过来了。

“当用大智慧”,摩诃般若就是大智慧,我们要用这个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尘劳即六根接触六尘的一切境界。

不要被它们转掉,要用大智慧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这就称之为修行。

你若照这样修行,变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变三毒为三学,最后一定成就佛道。

咖啡本身是无量因缘的组合,而舌根一接触时,这因缘发生变化,产生另外一个新生命,他是在享受生命啊!

凡夫享受咖啡尘境,而圣人则是享受新生的生命。

对于圣人而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随时都在享受新生命,一如小孩子看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永远充满惊奇。

学佛以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一定的,但是不能一副意兴阑珊、要死不活的模样。

你很清楚,但不贪染、不执著。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守心不犯六

尘境界”,守住我们的心,不侵犯到六尘境界;不是不能接触,可以!

但却是根尘接触。

凡夫则用六识与六尘接触,是为“识尘相荡”,互相激荡,那是凡夫的识性作用。

修行人趋向于觉悟的境界,他用六根与六尘接触。

他有接触而不是没接触喔!

而且清清楚楚,但与识尘相触的那种“互相激荡”不同。

为何我用“相荡”两字来形容?

因为我们都是眼见色、耳闻声、舌触味……这五官皆在于讲求刺激,一再地刺激很容易麻木。

真正享受生活品位的人不求刺激,对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很谨慎、淡然而且缓慢地去接触。

用激荡、刺激感官的方法,属凡夫行径,修行人则试着让它静下来,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之际,轻轻一碰,有个很大的震撼,那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但却不会去执著。

你若无滞碍、无有妨碍,那就叫“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这种解脱并不难,但那个心是很微细的地方,我们要常常观照,就是观照这个地方——我对一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不会有这种执著?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叫随缘不变。

“善分别诸法相”即是随缘,种种的事相、法相都分辨得出来,但是真如不动不变,这叫随缘不变。

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的心若是被带动了,那就是凡夫。

所以能否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不被转而将它转回来?

这时,“能善分别诸法相”是随缘,“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不变,所以我们说“随缘不变”。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一执著,心即被尘境、外境所转,这就是凡夫啦!

相反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为外境所转,不仅如此,又能销归自性,将它转过来,这时“即同如来”。

这地方就是讲禅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这是前面的结论。

“见”,是眼睛见到境界,包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像天气酷热、湿度很大时会感到厌烦,此即见境、思境,一触及那个境界,心就乱了;若能遇境而心不乱,即是真正的定。

所以有没有定功,就从这里看。

讲关于学游泳的例子,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有没有那个了解性呢?

要去具足这个条件,有了这个了解性以后,才能具备警觉性。

你说:

“本来样子有何了不起?

我们所见所闻尽是本来样子啊!

”但我可以肯定,你的所见所闻绝非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如摄影一般,摄影以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出来,成为一种影像,是虚幻的,这样的法称“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本来的样子不是捕捉影像,而是真实地与其融合为一、浑然一体。

我们有没有进入本来的样子、了解到何谓本然的面目?

也就是说,你看这个东西,不用幻境,不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概念、意识来解释,因为用这都只能捕捉到影像而已。

能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便即停留在那六尘境界上?

能如此,便进入了那个状况,然后再训练如何交融在一起。

执著于外在境界,自性被妄念浮云覆盖,便不得明朗了。

“著境”即执著外在的境界,很多经文都谈及这部分,正如《楞严经》所说,“心被境转,即同凡夫”。

为何会被境转?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带走了,那就著境了。

反之,"能转境,即同如来”,把它转回来即是不著境,那就明朗了,不为浮云所覆盖。

经文的讲法虽异,但所指道理则同。

法海一听,就大悟了。

这是六祖第一个得度的弟子。

他以偈赞曰:

当下这个心原来就是佛,自己没有悟得,还怪它;现在知道定慧的因由原来是心,我定慧双修,可以离诸境界。

我们通常讲“心意识”这个心,它能攀缘一切万法,造种种业,现种种境、种种相迷惑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此心王作怪,我们才会迷惑颠倒,所以我们通常很讨厌它,没想到原来它就是佛。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发明”意指起作用,现在话叫“发生”,它发挥作用就变成三身、变成四智。

此四智“不离见闻缘”,“见闻”二字就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的那种感觉,五根全部包括在里面,通常简称“眼见色,耳闻声”,其实是包括了前面五识。

从自性的立场来看,自性具有法报化三身;法报化三身起作用,展开成为四智;这个四智离不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缘;这点若能体会,很快就能直接证得佛境界。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是第六意识转过来的,第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执著就是捕捉和输送)。

我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都是分别,分别以后,才经过第七意识输送到记忆体储存。

所谓妙观察智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没有功用了,所以“见非功”。

见,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识性的作用。

眼见色、耳闻声,通通是识性,所以“见”包括了眼见色的见,耳闻声的闻……六个部分通通涵盖进去了。

现在不分别后,就通通不起作用了,所以说“非功”,没有功用。

修行人就从“因地”先转,即六、七识因地转,五、八识要到“成就”以后才能转,所以一个修行人虽然有证有悟,然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可能还有贪著,要注意喔!

只转六七的人,有个基本定义: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分别、不执著,亦即现在的情状、现行的部分,他不分别、不执著,然尚有知见,五根还在起作用,阿赖耶识还未完全清净,这就是大通和尚的现状。

当下这一念心是见性成佛,是极乐世界,是如来之见,这没有错,转六七时是这种状况。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自己本性是觉的根源、本体,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冤枉地到处流转。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若是不进来这里,就会两头执著,不是著这边,就是著那边了。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你知道五蕴法,这五蕴法怎么有我呢?

惠能把这个部分先提出来。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五蕴法中,有一个我在,外现种种相,那么以音声来讲,“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中性的,它没有凡圣的见解,之所以有凡圣之见,乃出于人的分别心,是人的因素。

同一个东西,圣人凡夫所见都是一样的,但圣人与凡夫的感受不同,差别在此。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应该常常运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古代的文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阅读起来会很烦,既要用又不起用想,既要分别,又要不起分别想,那怎么办呢?

用现代话解释,我们便可重新加以定义。

这个“用”,诸根起作用是自然状况,但若文字不通达,就会发生误解。

诸根要运用,譬如肚子饿了,要不要吃?

要啊!

但要不起用想。

如不明其义,便解释成“肚子饿了,不要吃。

”最后问你肚子饿不饿?

你自己也不知。

为什么?

你已将“肚子饿”这个生理机制压抑下去,肚子不饿,是因为你不准它饿,不能吃啊,最后怎么办?

死路一条!

因为你不知何时该吃嘛。

这种状况并非不起用想,而是诸根不会用。

「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凡圣之间都没啦。

「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我们还是得举那个例子,假如一直觉得是用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这时所产生的是一种识性,你是用「六识」接触「六尘」境界,而不是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要转识成智、舍识用根,就得懂得方法——「我」是透过眼睛来看、透过耳朵来听的,眼睛就像望远镜,耳朵就如电话筒,嘴巴就像麦克风,「我」透过这些工具来看、来听、来跟人说话。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个「我」,那个真我、真如的部分、本我真心,透过六根门头这六个工具来跟外面尘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

这时,你会过滤出有个真如。

那就是此处所言「应用无碍」,应用之间毫无障碍。

由于凡夫多用眼睛看,会被色、被外在境界所吸引、所迷惑,这时,你的眼睛就代表你的心,心被境转了,不打妄想都难啊!

假如能修到转六、七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无分别,这时可说已完全「压抑」下来,变成柳下惠,坐怀不乱。

然而一个真正「转」五、八识的人,他是转过来,而不是压抑。

从哪边转呢?

直接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媒介接触外尘境界,这时,知道有一个主宰、一个本来面目在,而此本来面目凡圣皆同,故称「凡圣情忘,能所俱泯」。

对于能看、所看都不谈了,它「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本性与外相已然合一,没有不在定中,这便是常在定。

转五、八识以后,就恒在定中了。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是整个生命的改变。

缺乏警觉性,即使机缘到了,你都悟不到。

就像睡觉,闹钟一响,往往翻个身就按掉,然后继续睡。

没有警觉性嘛!

你毫无警觉,所以一直丧失觉悟之机。

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毫无警觉,一直慌乱,得不到真实利益,生活中种种痛苦便一直加深。

心里怎么调整?

就是刚才所提的,有个「本然的我」,透过六根门头去接触六尘境界。

将此本然的我、真如,体会得愈清楚就愈能超越,生命质量也更加提升。

这一点不能体会,则一切罔效,都只是在外围游荡,未入菩提道。

你将这部分体会得清清楚楚,展现出去,你将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大受用,在菩提道上得大精进。

想要大成就的话,等你用功再讲,里面尚有几处弯必须转,那些弯没转,还是难以成就。

它有特别修法没错,那修法是要教你,我们上课一再提醒,像刚才说的六根门头,那就是密法。

谁都可以修,佛法就是这样公开,得不得,在于你会不会,那你会不会修呢?

这当中毫无秘密,你不会,就秘密了嘛!

会,就不秘密了。

你要是会佛法,就得了。

不信,回去试试,用七天时间去经验,随时提醒,我透过眼睛看,透过耳朵听,而不要想「我的眼睛在看,我的耳朵在听」,把观念改一下。

试试看,一个礼拜下来,你整个人绝对改观,因为你开始感受那真如的存在。

何谓真如?

你天天念真如,天天发菩提心,但却感受不到。

现在开始如此尝试,一个礼拜下来,保证生命本质绝对改变,但务必天天随时随地提醒,看到东西便警觉:

「我透过眼睛在看,我透过耳朵在听。

」随时随地六根门头如此运作、如此观想,会的人,就得了。

譬如参禅,「念佛是谁?

」不必管佛嘛,是管那个念的主词,主词在哪里。

或参「看的是谁?

」「听的是谁?

」我们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要想「我的眼睛在看,我的耳朵在听」,而是「谁透过眼睛在看?

谁透过耳朵在听?

」换言之,看的是谁?

听的是谁?

念的是谁?

想的是谁?

不要都说:

「我!

」否则问你:

「我是谁?

」你就答不出来了。

那些附在「我」上的东西都是假的,必须向内来找。

要具足此一条件,不在于识字与否。

「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不要执着在相上。

这说得容易,但如何不执着于相?

如何常离法相呢?

各位,不可能啊!

为什么?

因为你经常执着在那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直以为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一直执着在法相上,那就没办法了。

然而你如果能够「我是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就不一样了。

你会经常觉得六尘境界所看的叫「缘影」,是无常在变化,它一直在变化。

当你能这样感受时,那就离法相了;你所接触的任何境界,会随缘一直过去。

每个境界来,不管色声香味触法,一来,就捕捉得住;去,就随它去。

而我们总是,来,捕捉不住;去了,才想留住。

很多人老是怀念过去,却又捕捉不住当下。

教室里偷吃东西的感觉真好,可是偷吃当时,心跳一百二、担心被老师抓的心情,已经忘光了。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所以过后会觉得那个情境很美,这是未离法相而依旧执着。

没有那种无常观,所以会执着在法相上。

如果你回过头来,「是谁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至于根尘相接的部分不要去管,你要找的是「那个是谁?

」一切都回归本体,这样是否会离开法相?

我们往往情境一来,就任凭摆布。

乍逢生气情境,若非怒气勃发,便是力求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