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1239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6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案人民版

第46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

命题时空定位

考试要求: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①秦统一六国(b);②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③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④秦始皇的功过(c)。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①“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②“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③“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①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②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③抗击沙俄侵略(b);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

(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①孔子的生平(b);②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③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5)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①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b);②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c)。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六国——(b)

(1)条件: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③秦国广泛吸纳贤士;④秦王审时度势,战略策略正确。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易错提醒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上:

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微点拨 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反过来其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4.秦始皇的功过——(c)

(1)功:

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

秦始皇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1)历史:

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

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4)经济: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罚:

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微点拨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

(1)平定三藩之乱:

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

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微点拨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

(1)统一台湾:

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古族、藏族的团结:

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b)

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

(1)功绩:

康熙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

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孔子的生平——(b)

(1)少年学礼:

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

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

(1)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

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1)对中国

①古代政治: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

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

①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名师讲解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2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五、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b)

(1)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敬重老师,但不盲从,被誉为学园的头脑。

(2)离开学园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成为博学家。

(3)教师生涯:

马其顿国王聘其为亚历山大王子的私人教师;在雅典东郊创立“吕克昂学园”,提出“中庸之道”。

 

2.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c)

领域

成就

哲学

客观世界真实存在,并决定人类的认识;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著《形而上学》

“百科全

书式的

学者”

生物学

动植物分类

物理学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逻辑学

三段论

教育学

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创造宽松学术环境

伦理学

“中庸之道”

微点拨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生活在奴隶社会,代表的都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相同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二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中庸”思想只是二人相同思想的一部分,这种思想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1)政治上:

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车轨,修筑驰道,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②唐太宗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奠定了唐朝基业。

他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心存百姓,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采取了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③康熙帝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战争。

(2)经济上:

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唐太宗提倡节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康熙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等措施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

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①秦始皇对北方的匈奴族一方面进行军事战争,一方面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对南方的越族采取军事措施,统一岭南后,实行郡县制进行管辖。

②唐太宗对突厥族采取了军事战争和安抚册封的策略;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对东北和西南则采取册封政策以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

③康熙帝对叛乱的蒙古族噶尔丹采取军事征服的政策;对西南藏族地区进行册封。

(4)文化上:

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又不利于文化的自由发展。

②唐太宗延续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重视人才风气的形成。

③康熙帝重视文教,选用文士,组织编成《康熙字典》,以宽宏的心态对待西方,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等都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出现的“文字狱”现象又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7)是否符合世界潮流。

如康熙帝横向看对世界大势缺乏敏感意识,“天朝上国”梦让中国错失了发展机遇。

1.(2018·4月浙江选考,33)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

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

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

(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答案 

(1)特点:

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观点:

肯定秦始皇功绩。

(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

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精神:

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②,制度依据:

军功爵制。

行政系统:

郡县制。

[命题揭秘]

(1)知识角度:

第33题命题主要以中国史内容为核心主题立意,多以必修+人物,必修+遗产,人物+遗产的史料呈现,如本题则是必修一秦朝政治设计+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选修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相结合命题。

(2)素养角度:

凸显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文化自信;通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直观生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匠人的专业素养。

2.(2016·10月浙江选考)古语云:

温故知新。

重温历史,汲取智慧的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

蜿蜒如带的长城横立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

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

“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

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

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答案 

(1)预期目的:

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

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内政:

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

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考点二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1.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儒学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2)孔子编订的“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3)孔子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汉朝后,儒学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地位

(1)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

(2)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

(3)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备受推崇。

(4)在政治学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5)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是“人类的导师”。

3.对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1)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

(2)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想;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进行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3.(2015·10月浙江)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

这表明(  )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历史研究需要文献资料和考古的结合,但限于条件,未必所有的史料都能得到考古的证明,故B项错误。

C项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4.(2015·10月浙江,节选)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

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

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

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

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答案 

(1)不同:

前者为私学,后者为官学。

目标:

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

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观点1 秦始皇“是圣是魔”?

材料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当朝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问题:

对秦始皇的不同认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 

(1)立场不同:

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

观点2 康熙帝收复台湾的多种战略考量

材料 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

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防边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

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贻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问题:

试概括康熙收复台湾的理由?

答案 

(1)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

(2)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

(3)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

观点3 社会观念具有时代性

材料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问题:

东西方先哲理想社会的共同设想是什么?

答案 社会和谐,推崇个人美德,倡导集权政治和社会稳定秩序。

一、选择题

1.湖南兔子山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

“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以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令已下矣。

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俱)行事,毋以繇(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

亟布。

以元年十月戊午到守府。

”这一发现,使我们认识到(  )

A.秦朝之治并非律法苛刻严厉

B.直至秦二世岭南才彻底臣服中央

C.“仁政”思想是秦朝的治国根本

D.秦朝政制是汉朝地方制度之滥觞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出土了一批秦简”“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尽为解除故罪,令已下矣。

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俱)行事,毋以繇(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表明,秦朝之治并非律法苛刻严厉,故选A项。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置谏官 ②完善内阁制 ③以御史治吏 ④慎用刑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罚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抗击沙俄入侵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D.收复台湾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诗句出自清康熙帝于1683年所作的《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收复台湾,诗中“耕凿从今九壤同”是指实现统一,故D项正确。

4.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

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属于中外关系问题,排除含②的选项;清漪园修建于乾隆时期,与康熙帝无关,④错误。

故选C项。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6.一位现代学者认为,某中国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