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学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098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证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血证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血证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血证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血证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证学生.docx

《血证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证学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证学生.docx

血证学生

血证

【概述】

定义:

凡因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之外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血证包括以下几种病种: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范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源流】

1、《内经》对血的生理及出血的病因病理有所认识,所载血证有:

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

2、《金匮要略》创立了一系列止血名方:

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

3、《医学正传》首先以“血证”病名统称各种出血病证。

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诀:

行血、补肝、降气: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5、《景岳全书》将血证病机高度概括:

“火盛”、“气伤”。

“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6、《血证论》为首部血证专著。

“血证气盛火旺十居八九”,唐氏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

止血、祛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

风热燥邪迫血上溢咳血、鼻衄

湿热之邪络伤血溢便血、尿血

湿热内蕴热盛迫血

2、酒食不节出血

损伤脾胃脾虚失摄

3、情志过极

木火刑金鼻衄、咳血

郁怒伤肝肝火偏亢

横逆犯胃吐血

4、劳倦过度

气虚失摄衄血

心、脾、肾气阴损伤血溢脉外尿血

阴虚火旺紫斑

5、病后诱发

阴虚火旺火迫血行

久病热病气虚失摄血溢脉外出血

瘀血阻滞血难归经

病因病机小结:

血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病后诱发

血证的病机:

火——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

【诊断】

1、鼻衄:

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腔溢出者。

病史,止血、凝血功能及鼻咽镜检查等,有助明确鼻衄原因。

2、齿衄(牙宣):

血自牙龈或齿缝间溢出,并排除外伤所致者。

病史,止血、凝血功能及口腔科检查等,有助于明确齿衄原因

3、咳血

(1)病史:

多有慢性咳嗽、喘证、肺痨等肺系病证。

(2)症状特征:

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血色鲜红,常夹泡沫,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3)实验室检查:

血分析、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找抗酸杆菌、胸片、支纤镜、CT等,有助于明确咳血原因。

4、吐血

(1)病史:

有胃痛、嗳气、胁痛、黄疸、症积、鼓胀等宿疾,或有酒食不节或服药不慎等诱因。

(2)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3)症状特征: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血色暗红或紫褐如咖啡,或鲜红,常夹食物残渣。

常伴随大便漆黑或暗红。

(4)实验室检查:

呕吐物及大便潜血阳性。

急诊纤维胃镜、B超、或血止后消化道钡餐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吐血原因。

5、便血

(1)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出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

(3)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或如浓茶或洗肉水样,排尿时无疼痛。

(2)部分病人无肉眼血尿,但实验室小便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7、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5)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确出血的原因,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1、鼻衄:

外伤鼻衄:

有外伤史

经行衄血:

与月经周期有关

2、齿衄与舌衄相鉴别:

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齿与舌)

3、咳血与吐血鉴别

咳血

吐血

共同点

血液经口而出

病史

多有肺痨、久咳、喘证

多有胃痛、积聚

出血前征兆

喉痒,胸闷,口有血腥味,咳嗽

恶心,胃脘不适,头晕,心慌

血液性状

血色鲜红,常混有泡沫痰涎

血色暗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出血后的情况

可有数天痰中带血,但大便颜色正常(若咳血被吞入,大便亦可呈黑色)

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呈黑色

4、咳血与肺痈、口腔出血鉴别:

肺痈:

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等口腔出血:

鼻咽部、齿龈与口腔出血,为血或唾液带血。

5、吐血:

与咳血相鉴别,还需排除鼻、口腔、及咽喉出血

6、便血与痢疾、痔疮的鉴别

便血:

血色或鲜红或暗红,可有腹痛,但无里急后重,无大便脓血相兼。

痢疾:

便血鲜红或暗红,脓血相兼,腹痛伴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或发热恶寒,大便培养致病菌或找阿米巴,有助确诊。

痔疮出血:

大便时或便后出血,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作肛门及直肠检查可助确诊

7、便血的自身鉴别:

近血:

为先血后便的病证,病位在肛门及大肠。

远血:

为先便后血的病证,病位在胃及小肠。

肠风:

为风热客于肠胃引起,证见便血,血清而鲜者,病属实热。

脏毒:

为湿热留滞肠中,伤于血分引起,证见便血,血浊而暗者,病属湿热偏盛。

8、尿血与淋证的鉴别要点:

尿血—尿中带血,排尿不痛。

淋证:

血淋:

尿中带血,排尿滴沥刺痛,

石淋:

排尿不畅或中断,伴腰绞痛,尿中有砂石排出及尿血。

9、紫斑与出疹、温病发斑、丹毒的鉴别

紫斑:

压之不褪色,常隐于皮内,不高出皮面,或高出皮面,常反复发作,但无卫气营血传变,无传染性。

皮疹:

压之褪色,均高出皮面,抚之碍手。

温病发斑:

发病急骤,按卫气营血顺传或逆传,病情多变,可有传染性,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广泛出血等。

丹毒:

皮肤局部色红如丹,灼热肿痛,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证之不同

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

吐血尿血便血

口中吐血咳血小便出血大便下血痔疮

齿衄血淋痢疾

舌衄

2、辨病位之不同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

在肺在肺在胃在肾

咳血鼻衄在胃齿衄尿血在脾

在肝在肝在肾在膀胱

3、辨证候之虚实

火热亢盛实火(火热炽盛)

实证火

迫血妄行虚火(阴虚火旺—虚中夹实)

虚证:

气虚不摄,血不归经

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久病入络:

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

血证治疗四大法:

即《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种治法。

血证急症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出血之后,未排出体外之血,乃离经之血,即是瘀血,可变生热证痛证积聚虚劳等后患,故以消瘀为第二要法,以防变证;血止之后,又恐血再潮动,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要法;血出之后,气亦耗散,相继耗伤阴阳,故以补虚为收工之法。

治血三原则:

治火:

实火—清热泻火;虚火—滋阴降火

治气:

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

治血:

血热—凉血止血;血虚—收敛止血;血瘀—活血止血

分证论治:

鼻衄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热邪犯肺

肺内积热

迫血妄行

清泄肺热

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胃火上炎

迫血妄行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玉女煎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

迫血妄行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

气虚不摄

血溢脉外

益气摄血

归脾汤

齿衄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胃火内炽

胃火上熏

灼伤脉络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

阴虚火旺

虚火上炎

损伤脉络

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和茜根散

咳血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燥热伤肺

燥热犯肺

肺络受损

清热润肺

宁络止血

桑杏汤

肝火犯肺

肝火上炎

损伤肺络

清肝泻肺

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

阴虚火旺

灼伤肺络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胃中积热

热伤胃络

清胃泻热

凉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

肝郁化火

横逆犯胃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气虚血溢

气不摄血

血溢胃内

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肠道湿热

湿热蕴结

肠络受损

清化湿热

凉血止血

地榆散

脾胃虚寒

中焦虚寒

血溢肠胃

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

黄土汤

尿血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下焦热盛

热伤脉络

血渗膀胱

清热泻火

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阴虚火旺

虚火内炽

灼伤脉络

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

统血无力

血渗膀胱

补脾益气

生血

归脾汤

肾气不固

肾虚不固

血溢膀胱

补益肾气

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紫斑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病机

治法

主方

热盛迫血

热壅经络

迫血妄行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营汤

阴虚火旺

虚火伤络

血溢肌腠

滋阴降火

宁络止血

茜根散

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

血溢肌腠

补脾益气

摄血

归脾汤

【结语】

血证以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为特征的病证。

本文讨论了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七种病证。

血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病后诱发等。

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大方面。

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和阳气两虚之别。

血证治疗四大法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止血为第一首要大法。

止血法要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

治火者,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者,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者,各种血证均应酌情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药物。

治疗用药切忌辛燥、升提、发表之剂。

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调摄护理,对促进血证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