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03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 名词解释.docx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

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

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

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

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

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就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前摄抑制-就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就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1章)

1、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

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学习过程:

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2章)

1、心理发展:

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人格(个性):

是指决定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而稳定的风格。

6、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定期怕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第3章)

1、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

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3、知识:

是指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4、技能: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反馈的动作经验。

5、行为规范:

是指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接受学习: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7、先行的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4章)

1、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国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学习期待:

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产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是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的,它是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来源于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6、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是……………………………………………………它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

7、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8、自我效能感:

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问题情境:

是拽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性。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第5章)

1、迁移:

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2、学习迁移(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才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一般迁移:

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去。

4、顺应性迁移:

是指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5、重组性迁移:

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紧箍咒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6、定势:

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第6章)

1、知识:

是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符号学习:

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说学习符号本身体表什么。

3、下位学习:

是指把一种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4、上位学习:

是指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P87页)。

5、并列学结合学习:

是指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概括:

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尝试加工改造,从而获得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码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更改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7、变式:

是用不同的形式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8、前摄抑制:

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的学习材料的干扰。

9、后摄抑制:

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的学习材料的干扰。

10、深度加工:

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11、记忆术:

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第7章)

1、技能:

是指通过练习而形式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操作融合:

是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5、操作熟练:

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

6、练习:

是指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提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7、原型操作:

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原型内化:

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物质化”过程:

是指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第8章)

1、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村料上的方法。

3、精细加工策略:

量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缩简:

是将识记的材料的第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

5、谐音联想法:

是批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很有帮助。

6、关键词法:

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7、组织策略:

是融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成新的知识结构。

8、程序化训练:

是指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余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的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9、完形训练:

是指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

(第9章)

1、问题:

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理解问题:

是指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将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表征。

4、问题空间:

是指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姿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5、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6、功能巩固:

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7、头脑风暴训练:

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10章)

1、态度: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趋向性。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3、道德行为:

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首先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4、依从(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5、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已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6、内化:

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观察学习:

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8、替代强化:

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9、态度定式:

是指个人由于过去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以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欢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第11章)

1、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焦虑症:

是指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的。

3、抑郁症:

是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牲的神经症。

4、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A:

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B:

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的焦虑。

5、恐怖症:

是指对特定的无实在的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6、人格障碍:

是指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7、全身松弛法(松弛训练):

是指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8、系统脱敏:

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节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丐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9、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10、性偏差:

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迷恋黄色书,早恋,不录性游戏等,一般不属于性障碍。

11、心理辅导:

(P资料77页);

(第12章)

1、教学目标:

是指预期学习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行为目标:

是指用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2、任务分析:

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3、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4、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5、指导教学:

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6、发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7、情境教学:

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8、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煌一种教学策略。

9、个别教学:

是指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0、程序教学:

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第13章)

1、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群体:

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3、正式群体:

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4、课堂气氛:

是指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晨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5、人际交往: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6、课堂纪律:

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

(第14章)

1、教学评价:

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常模参照评价:

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3、标准化成就测验:

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的个休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4、教师自编测验:

是指教师根据具体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5、形成性评价: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由学生写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善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借老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

6、正式评价:

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

(第15章)

1、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学):

是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的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2、微格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的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组织化观摩:

是指有计划、有目的观摩。

4、教师的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老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名词解释

  1.横断研究法

  2.应激

  3.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4.社会助长

  5.创造性思维

  6.动机

  7.个性

  8.感觉适应

  9.学习

  10.演绎推理

  11.实验法

  12.注意

  13.记忆

  14.知觉

  15.心理健康

  16.心理学

  17.意识

  18.社会知觉

  19.思维

  20.流体智力

  21.个别智力测验

  22.内在动机

  23.有意义学习

  24.先行组织者

  25.学习动机

  26.概念形成

  27.问题解决

  28.创造性思维

1.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2.应激是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偶发性和紧张性的特点。

  3.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4.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别人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单独完成赶不上在别人面前完成的效果。

阿尔波特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助长”。

  5.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6.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7.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感觉适应是指一种感受器受到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学习足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尘化而有所表现。

  10.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11.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2.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13.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4.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15.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1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17.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8.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9.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0.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21.个别智力测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测量一个被试,其优点在于测量形式多样,手段精密,反馈及时,但与团体测验相比,较费时费力,不适于大规模测试。

  22.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23.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24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