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079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docx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运作用。

(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里氏级和里氏级。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地震活动频繁

D.大规模火山喷发

3.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

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成冰碛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回答第1题。

1.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2.(2014·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着,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3~5题。

3.上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上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

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

用途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图甲岩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能发现化石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③可能埋藏有煤炭 ④由火山活动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

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5.关于图示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处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谷

B.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

C.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

D.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

(2015·合肥一中月考)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回答3~4题。

3.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太湖石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昆石的形成主要与流水作用有关

4.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该图中与昆石的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

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内部比

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板块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撞(相对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地质构造的应用举例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回答第1题。

1.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某地质研究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

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

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

米)。

据此回答3~4题。

3.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4.乙处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  D.背斜山

(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回答第5题。

5.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2.图中公路规划线路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河谷的形成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如:

砾石、砂砾、粉沙、黏土等)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某校学生在一场暴雨后,对该县城以上的河流进行考察(路线如下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河流总体流向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北向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向东

6.同学们在甲观察点、乙观察点考察时,下列叙述

可信的是(  )

①甲地附近河流水流较快 ②乙地附近河流侵蚀作用较强

③甲地附近河道水流较慢 ④乙地附近河流堆积作用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3·北京文综)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2014·浙江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

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4.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

(如下图)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