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0542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9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

1、积累与运用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歼(   )灭芜(   )湖

荻(   )港锐不可当(   )要塞()逃窜()

(二)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冲破敌镇江阴要塞     B纷纷溃退锐不可挡

C横渡长江毫无斗志     D都很懈气英勇善战

(三)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四)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溃退激战泄气顽强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冲破占领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二、新闻常识填空:

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的。

三、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

为什么?

3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什么?

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6“……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分几层?

层意是什么?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什么?

4“这”指的是什么?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

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五、.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73岁的王加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民,过够了苦日子的她,从小就养成捡拾散落在田间粮食的好习惯。

每年“三秋三夏”,她不顾子孙的反对都要到田间捡拾掉在地里的小麦、水稻、花生等粮食。

30年不间断地捡拾粮食,只是因为她“过够了苦日子”,知道粮食的可贵、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⑴请你根据相关内容,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

  ⑵针对这则新闻,请你给王加荣拟写赞美词。

 

答案:

一、

(一)、kuìjiānwúdídāngsài

(二)C

(三)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四)、褒义词: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

中性词:

抵抗、冲破、占领。

贬义词:

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二、1消息、及时、新近。

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三、1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

3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4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6都:

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四、1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2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3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4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5背景;原因。

6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五、.⑴七旬老人坚持30年捡拾粮食

 ⑵示例:

“节约一粒粮”,不过在一念之间,不过是举手之劳。

然而,捡拾粮食的习惯竟能保持30年,令人惊叹不已。

尊重劳动、敬畏粮食,唯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您用看似小小的善举,诠释着勤劳节俭的美德、凝聚着时代的正能量。

《芦花荡》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疟子(yào)寒噤(jìn)浸透(qīn)

B.提防(dī)泅着(qióu)仄歪(zè)

C.飒飒(sà)丝绒(rónɡ)海淀(dìnɡ)

D.吆喝(he)剥皮(bāo)菱角(línɡ)

2.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飘 划) 

(2)弯弯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样的天上。

(浮 挂) 

(3)老头子   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带 载)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③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4.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5.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

②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

③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相 片

孙 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

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

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

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

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

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的丈夫写信。

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

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我说:

“照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炉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

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

”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

那时候,几千几万的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

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出于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

”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

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照片角上的一点白光:

“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

”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

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

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

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6.文章题目为“相片”,指的是一张怎样的相片?

7.这位妻子为什么一定要寄这张相片去?

8.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9.“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中“这样”一词指什么?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

11.2013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同学们来到河北白洋淀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为活动做准备。

(1)【活动一:

激情芦荡】站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前,同学们激情满怀,你满怀深情地开始了你的开场白。

(2)【活动二:

牵手孙犁】孙犁是现当代作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犁,一位同学展示了下列题目,请你抢答。

①孙犁是现当代作家,被誉为“    ”代表人物。

 

②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白洋淀纪事之二”是《    》。

 

③孙犁先生的抗战小说描写的尽管是残酷的战斗场面,但环境却如诗如画,因而有“    ”之称。

 

(3)【活动三:

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

读完孙犁的作品,你有什么感悟?

请在班上交流。

四、笔耕不辍

12.《芦花荡》中老头子的抗日故事让人称奇,试结合课文内容,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痛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字数不超过200字。

《芦花荡》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根据形声字特点加以识记注音是很好的方法,对于容易读错的字音要认真记忆。

A项,“浸”应读jìn;B项,“泅”应读qiú;C项,“淀”应读diàn。

2.

(1)飘 

(2)浮 (3)载

3.①形容夜色优美宜人。

②倾斜,歪斜。

③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D 运用“像”不一定就是比喻句,要看句子所指二者之间是否有某些相似性。

5.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二、拓展阅读

6.导析:

要认真阅读选文,结合文中的内容来回答,答案要全面。

答案:

这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

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角上印着敌人刺刀的白光,人物照得呆板、阴沉,哭丧着脸。

7.导析:

要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进行细致分析理解。

答案:

这位妻子是想让她的丈夫知道“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

”“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

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

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位妻子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的心声,同时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英雄性格。

8.导析:

线索主要有:

物、事、人、时间、感情、地点、特征等。

看看本文是由什么组织全文的,就能找出线索。

答案:

写信 解放战争时期。

9.导析:

“这样”的指代内容,可到与之有关的上文语句中去寻找,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答案:

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

10.导析: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

答案:

前一句照应全文,后一句通过议论点题。

三、综合运用

11.

(1)(示例)同学们,这就是当年叫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

它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故事。

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2)①荷花淀派 ②荷花淀 芦花荡 ③诗体小说

(3)(示例)《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笔耕不辍

12.(示例)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

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

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

水上有血,水下定有机关!

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

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3.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

《百合花》片段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

“抱去吧。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

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

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

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

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

“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

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

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

谈谈你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

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你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作文

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fújiàolìpúfúyè

2.袭屏鞠穆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二、

(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

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

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他人的做法重物轻人,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

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2.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

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