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0063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民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民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民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民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论坛.docx

《人民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论坛.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论坛.docx

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温暖”怎么送才“保暖”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掀起“送温暖”热潮。

本来,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寒冬里的他们切实得到一些帮助,欢度节日,展望来年,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广大群众是欢迎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送得让人窝心,值得反思。

譬如,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要求“住址靠近路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个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有的在“怎样送”上铆足劲,详尽“安排”和精心“导演”之后,慰问车队浩浩荡荡,随行人员前呼后拥,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在理念和行为上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如果“送温暖”异化为“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瓜子不饱暖人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执政的分量。

“送温暖”的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送温暖”的真谛,更在于通过这种行动,既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干部从中了解百姓疾苦、掌握群众期待,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送温暖”活动,正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

困难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只有先行调查摸底,问“需”于民,量身定做予以个性化帮助,才能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感悟出干部的民生情怀,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干群凝聚合力,开创美好新生活,这才是持久暖人的“大温暖”。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任何时候,干部都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到街巷田间想问题,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 身处“庙堂高处”,不忘“白云深处”,用真心真情去“送温暖”,用真抓实干去“造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保温”,久久温暖群众的心。

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春意盎然,和谐进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怀着火热的耐心”

  新年伊始,朋友从国外寄来贺卡,在他自己创作的一幅“山野晨曦”画作旁题了一行字,那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

“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

  “火热的耐心”,多么美妙的字眼,多么深邃的意境!

既蕴涵着对未来的信心,对事业的执著,澎湃着生命的激情,又包含着冷静、坚韧和理性等精神元素。

迎接挑战,开创未来,需要火热的激情,也需要养点静气和耐心。

前者给人以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势如破竹的豪气;后者让人头脑清醒,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在耐心的等待中积蓄力量,在冷静的思考中从容应对,在反复的比较和选择中理智前行。

  有人说,激情是文学家、艺术家头上的光环。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称激情为“诗的粮食,诗的篝火”。

其实,激情绝非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任何人在工作中都需要激情。

雷锋“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的执著,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郭明义“只要一走上工作台,我就会无比兴奋”的状态,都是对工作热爱、对事业充满激情的生动体现。

有了这种对工作和事业的激情,就能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同时,激情还像一个磁场,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向激情获取人生动力的同时,还应向耐心索取力量和智慧。

耐心是什么?

耐心是滴水穿石的坚韧,是猛虎狩猎的等待,是蜜蜂酿蜜的积累,是禾苗拔节的希冀。

古人曰: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是成功成才的重要素质。

凡成大事者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有耐心、有恒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

做什么事都急吼吼的,总想一口吃个胖子,一锹挖个深井,省略过程直奔主题,不再有从容的心态去做事,不愿耐下性子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到头来,终归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

  在很多时候,耐心表现为性格和处事方式,殊不知它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

耐心不是对命运的屈服,不是消极的等待,更不是胆怯畏缩,而是一种深谙事物发展规律的自信,一种把握自身命运的成熟,一种驾驭机遇的智慧,是坚定理想信念后的沉勇,是明确目标追求后的执著。

激情澎湃固然可贵,但若缺乏应有的耐心,就有可能导致激情的滥用,做出种种违背规律的不理智的事情。

激情只有被注入了耐心的元素,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把缤纷的事物看得更真切、更明白,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才能增添干事创业的韧劲,向着既定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步一步迈入成功的殿堂。

  “春信迢递花不断”。

新的一年,愈加蕴含着浓浓的春意,愈将洋溢着激荡的春潮。

无论面对成绩还是问题,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面对机遇还是挑战,我们都需要有“火热的耐心”,需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

“前路崎岖君勿虑,扬鞭更上青云去。

”只要我们远离浮躁,耐下心来,抓紧做好规划中的每一件事,抓紧现实中的每一分钟,热情加冷静,实干加巧干,“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指挥棒”与政绩观

山东济南市商河县是个欠发达县,以前按经济总量排座次,在济南市10个区县中经常垫底,干部群众总觉得矮人半截。

然而不久前,商河由于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群众满意度较高,在全市年度考核中夺得二等奖。

  这样的成绩,既是当地干出来的,也是“考核出来的”:

在济南市制定的考核评价办法中,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标权重如今只占5%左右,对社会民生类指标的考核权重则达到30%,商河沾了新考核制度的光,对其他只重地区生产总值数字的地方也是个鞭策。

  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

商河县“成绩单”的变化告诉我们,考核是根“指挥棒”,上级的考核评价,指引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也是干部政绩观的构建模型。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什么样的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看干部的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有之,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有之,但也有一些人一味追求GDP,人的需求、权利、幸福被遮蔽或淹没在冷冰冰的数字后面,人民有难毫不心动,资源浪费毫不心疼,虚报夸大毫不心虚。

  错误政绩观的产生,与特定的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缺乏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有关。

如果政绩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数字报表等紧密相关,而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群众幸福和评价等关系不大,又如何指望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事实上,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考核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就是,与山东济南类似,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百姓的“幸福指数”引入考核体系。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有两名乡镇党委书记因“群众幸福指数没有提升”而未能通过组织部门的考核。

在江苏省江阴市, 围绕“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制定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形成了干部为群众“谋幸福”的现实动力。

  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不变的是以人为本,变化的是因地制宜。

各地发展要根据实际各显神通,考核同样不能搞一刀切。

以种桃为特色的乡镇,偏要用种苹果的标准来考核它;农业大县,偏要用工业指标来要求它,干部当然干不好,吃不消,甚至想出种种“雷人”的招数来应付上级。

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取决于长官意志,不是拍脑袋决策,也不是上下级利益博弈的产物,而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一些地方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就很有探索价值。

在考核评估中,群众满意度评价的权重越高,干部的政绩观就越端正,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就越能落到实处,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

  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给干事创业者以广阔空间,给改革和探索以更多可能,也给干部树立了正确导向,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

这也启示我们,激励干部干一番国家需要、群众期盼、社会认可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固不可少,但有力的制度保障其实更关键。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历史应该如何“重新思考”

现在从过去演化而来,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

故而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审视历史,以求发现其新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思考的历史,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能做的只是对其“重新思考”而已。

也惟有“重新思考”,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

  党史专著《苦难辉煌》就是个好例子。

这本书出版不到两年,已印刷了18次,印数达到50万册。

这本书的特色或者创新之处,就是把党和军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描绘,从追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角度来研究中国革命史。

有网友评论,读这本书能避免因走得太快太急而忘掉了当初我们出发的理由,可以增添自己奋斗的动力。

  事实上,当代人永远不可能回到“纯粹的过去”,至多只能回到“当代人理解的过去”。

这也决定了历史不像古董,能一代又一代以基本不变的物质形态传承下去,而是需要借助“重新思考”薪火相传。

当然,这种“重新思考”,不是把历史作为任意拿捏的“玩偶”,故意站在前人思考对立面“标新立异”,或从实用主义出发颠覆前人结论乱“翻案”,或把今人观念强套在古人身上随意阐发,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回望历史长河,准确把握深埋于历史尘埃中却具有生命力的历史真相、文化精华、精神实质。

  发现历史的价值是一种创新。

首先在于吃透“本义”,历史是客观存在,有其特定内涵和本质意义,“重新思考”并非“重估一切价值”,而是在继承中取舍和提炼。

其次在于吃透“他义”,因历史局限性,前人思考中往往是正确与谬误并存,故而对前人认识,也要放出眼光“拿来”。

其三是拿出“我义”,在“本义”和“他义”基础上,对历史文化作出准确解读。

也只有这“三义”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中揭示本质,在不断发现历史新价值中启示当今。

  如今,历史文化越来越热了,这本是好事,但其中有些倾向也令人担忧。

比如不分精华糟粕,过度渲染帝王将相们烛影摇红、宫闱秘闻、煮豆燃萁、勾心斗角的稗官野史;或不管史实,片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做历史人物翻案文章以哗众取宠;或将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发明创造恶搞到底。

无论是曲解误读戏说历史,还是歪批阉割恶搞历史,都已不是在“重新思考”中发现历史的价值,而是在混淆是非,搞乱价值观。

  发现历史的价值离不开质疑。

人类难免有偏见,有质疑才能不断消除偏见,接近真理性认识。

质疑实际上是对假定前提进行检验,如果没有这种检验,认识就会陷入僵化。

但质疑是对思维定势怀着戒心,同时设想现存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并小心求证。

“想当然”或“对着干”式审视历史不是质疑,是走极端,而极端往往通向愚蠢,又哪里还能发现历史的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善于向后看,才能正确向前看。

向后看得远看得真,才能向前走得更远,做出准确抉择。

由是,以敬畏之心“重新思考”,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应当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前不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

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他“一问三不知”。

因为这15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

  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一问三不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然而,他的“不知道”却给我们留下一个珍贵的启示:

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据丁肇中自己说,他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只做实验。

跟他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丁肇中的唯一要求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事情他都不了解。

  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有点低。

但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又有几人呢?

现如今,科研人员的职称越来越高,但很多人直接参与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人这样戏称一些科研人员“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在‘走穴’讲课,就在‘走穴’讲课的路上。

  在一些高校,一提到搞科研似乎就是为了写论文,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

于是造假案、抄袭门、学术腐败案频频曝光,科研人员建立在专业知识之上的公信力和形象严重受损。

有网民说,曾经,专家和教授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高校、研究所更是社会的精神高地和净土。

然而,在学术丑闻频出的现实面前,这片高地和净土正面临被污染的危险。

  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

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能离开地面,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他们幽默地说:

“我们没有时间既照顾飞机,又照顾妻子,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以其毕生的信念和精力,将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永远镌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自从投身发动机事业之后,一天也没有改变努力的方向。

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

”这种坚忍和执著,是滴水穿石的意志,是百折不挠的勇气。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我国医学外科界公认的“宝刀”裘法祖等等,许多科学巨匠,无不倾其所有,毕其精力,“用心做好一件事”。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两个字:

用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志向远大、坚韧不拔,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脚踏实地用心做好一件事,其实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敏感问题”躲不得

 时下一些公众人物说话行事,都不敢触及社会敏感问题。

一些同志,面对敏感问题,总是如蛇行一般七绕八弯,能躲则躲。

也难怪,有道是“祸从口出”,在敏感问题面前,稍不留神,就可能惹来麻烦,避而远之就成了一些人的万全之策。

  然而,社会敏感问题,往往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物价、房改、企业兼并、管理机关变动等等。

有些敏感问题还事关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甚至关涉到群众生存、健康等,如药品食品安全、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等。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害怕就不发生,或者发生后见人们害怕,便偃旗息鼓,恰恰相反,有些问题你越是怕它,它还往往越是找上门来。

  经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对于社会敏感问题,采取遮掩、躲避的办法,往往很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发生。

相反,如果能积极预防,及早介入,而不是害怕回避,反而能赢得主动,使问题解决得更圆满。

  其实,在敏感问题上,遮掩、躲避,不仅不明智,也很不现实。

越是敏感问题,民众越是想了解它,关注它。

在信息社会,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往往难以回避。

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总是遮掩回避,还极容易引起民众的误解,让人觉得干部隐情多,不够光明磊落,这样怎么能得到群众的好感和支持理解呢?

问题越是严峻复杂,越要面向群众,加强沟通,及时披露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为民众释疑解惑。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敏感的时候,也往往是人缺乏理性的时候,民众情绪可能容易失控。

但好比治水需要顺着来一样,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加强对民众情绪的疏导。

躲避敏感问题,使民众没有倾诉的对象,等于是对情绪的一种消极堵塞,往往加剧群众的不满情绪。

  敢不敢触及敏感问题、解决敏感问题,考验着一个干部的工作水平与能力。

敏感问题矛盾性强,涉及面广,甚至往往是多种矛盾相互交织。

没有一定的工作手段,要应对好处理好,自然是不容易的。

一些人之所以惧怕敏感问题,就是害怕自己应付不来,怕陷入尴尬,收不了场,下不了台。

这也就是领导干部为什么必须有学识、有水平、有能力的道理所在。

  越是敏感时期、敏感地方,越是需要领导干部去面对。

领导干部是什么?

是群众的领头人、主心骨。

如果在敏感问题面前,领头人、主心骨明哲保身,缺乏主见,缺乏立场,缺乏魄力,这也是一种失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干部之德重在“怎么考”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选拔干部的核心和首要标准。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围绕干部“考德”课题作了不少探索。

但焦点往往集中于“考什么”,而对“怎么考”的关注和实践还不够。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干部、人才评价标准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大家对干部“德”的范畴亦多有定见、不乏共识。

其中,久已纳入人们视野的就有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

而在德的这么多概念的集合里,包含有哪些具体内容,见之于制度,明之于人心。

前段时间,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的“孝养父母”、“忠诚配偶”等内容,实质上就是引入传统道德、家庭美德,丰富考德的选项。

  另一方面,知易行难,贵在力行,如何将纸上的“细条条”变成选人用人的“硬杠杠”,怎样把干部德的表现情况考实、考准,这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需要用心探索破解的关键所在。

  考察干部之德,犹如用多棱镜观物,每一个角度都呈现一个侧面,不同的侧面组成了真实的全貌。

干部考德,不是“单打一”,应是“多打一”,贵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干部。

  从成长轨迹看干部。

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三岁一看,到老一半”,一个人的德性,是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其道德品性、行为规范如何,一般都会在各自人生路上留下特定轨迹。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认识一个干部,既要看他的现在,也要了解他的过去,从中辨析干部的道德品质。

若只凭一次发言、一次会面、一次演讲便轻下结论,难免会看走了眼。

  以群众眼光评干部。

干部德的表现有其特殊性。

一个干部在工作场合、在公众面前,与其在私密场所、在小众范围的表现,可能判若两人;有的干部台上说的和台下干的、对他人的要求和对自身的要求,有时也迥异。

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察中尽可能地延伸触角、扩大范围、广开言路。

尤其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对干部公职管辖范围以外的表现,要力求多找知情人听知情话。

有时还要善于从看似不经意的片言只语中听出“弦外之音”,更要不惜从民间的闲言碎语中追踪事实真相,通过各种民主、公开的方式,搜集、了解、综合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意见。

  靠常态监测管干部。

对干部德的考察了解,不能总是临阵磨枪,总是寄希望于干部提拔前的一次考察就能搞准。

既然干部标准“德为先”,那么在平时就对干部德的表现作经常性的跟踪了解,平时就重视干部成长过程的介入监督,就应成为组织部门准确了解、随时掌握干部德的情况的主动作为,成为组织部门日常工作的应有安排。

常态监测不仅利于组织对干部德的表现的掌握更及时、更直接,而且对干部在平时就注意养德、正德,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考察干部的德,说到底还是要建立在熟悉干部、了解干部、从严要求干部的基础之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和组织部门平时勤往下走、勤与民谈、勤向众问,在考察时又能出以公心,注意倾听求证,那么,把干部的德考实、考准,还是不难做到的。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如今,一些人在刻意戏说历史、歪曲历史、重构历史,特别是对党的历史人物进行解构,甚至亵渎。

这是对党史的不敬畏。

列宁讲,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敬畏党史,也是一种背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恩格斯说: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的一切。

党史里写着共产党人的灵魂,指引着将来的命运。

对待党史,我们当怀着一颗敬畏心。

  敬畏党史,才会主动学习党史。

古人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培根言: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智慧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一部开天辟地的发展史。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党的历史里有创新理论、有丰功伟绩、有光荣传统、有经验总结、有深刻教训,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吕西安·费弗尔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党史书写着我们的昨天和今天,预示着我们的明天,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使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归。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很大程度是对党史了解掌握的缺失,对党的经验教训汲取的缺失,对党的光荣传统继承的缺失。

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雷语”不断,有的无知:

“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有的狂妄:

“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是局长”;还有的叫嚣:

“把我放了,给你600万”。

此种表现,就是不敬畏历史,不敬畏人民。

我们党的成长壮大,人民是靠山,作风是保证。

共产党的干部正是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起家,以廉洁自律为本,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爱戴。

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为了个人利益恣意妄为、贪赃枉法,就是背离党的历史,违背党的宗旨,败坏党的作风。

党的历史教会我们如何为官、如何做人,不敬畏党史,就会丢失为官做人的根本,遭到历史的唾弃。

  敬畏党史的人,才能自觉为之奋斗,最终才能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变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共产党人,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带领人民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还有很多党的优秀干部,像郑培民、王瑛等,他们都怀着对党史的敬畏之心,书写着历史、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历史,在党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不朽的丰碑。

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中国的脊梁。

  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

每一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品格,党的历史更需每一个共产党人去敬畏、去珍惜、去创造。

如此,我们的党史才会更加光彩夺目。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摩托妈妈”带来的不能只有感动

在浙江温州打工5年,梦见在重庆的6岁儿子全身是血与老鼠争食而不安,独自骑着摩托车6天狂奔2000多公里归家探子……一位年轻母亲未加思考的“本能”之举,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坚强勇敢,母爱的巨大能量。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能共同被什么事情深深打动,那么母爱,绝对是这个时代里最能温暖人心、触动深情的那一种。

说“摩托妈妈”李春凤的故事是“又一次”,就是因为,在以往的几年里,已经有不少母亲,以她们最低微的身份,最淳朴的表情,最平实的动机,最自然不过的举动和表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伟大、无私,何为“壮举”。

  比如汶川母亲,比如湖北的“暴走妈妈”,比如江苏的“拾荒老娘”……每一个这样的平凡母亲,都值得我们献上最高的敬意,不仅是为了她们坚韧过人的壮举,更是为了她们身上所昭示的最真挚纯净的情感、大无畏的勇气。

这正是世间逐渐稀缺、渴求的宝贵资源。

  感动之后,所有人都会有一样的沉重与忧虑:

公路上六昼夜千里走单骑,严重疲劳驾驶,是多么不安全的举动。

我们甚至不免担心,眼下整个南方正弥漫着少见的大雪,天寒地冻,道路交通将遇更多阻滞。

已开启的春运,向西向北的不少地方也是一票难求。

那些归家心切的外出务工者们,是不是有人会受了“摩托妈妈”的启发与鼓舞,不惜用徒步或者骑车的方式,“自助”地踏上返乡的路途?

——听说,从广东到贵州等地的路上,已有这样的农民工摩托车队。

  我们不禁推想:

如果“摩托妈妈”可以轻松买到回乡的车票多好;如果她可以在西部就业而不必背井离乡几千公里、饱受思子之苦多好;如果她可以将年幼的儿子带在身边,在打工地接受照顾和教育多好……

  这一次,也许会有受了感动的企业家帮助“摩托妈妈”留在重庆就业,让她不必再抛家别子。

但对更多身为农民工的父母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来说,要改变这种孤单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