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9483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

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

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

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

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秋水庄周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

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勺,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

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

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

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

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

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译文

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

梁朝是我的仇家。

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

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庄宗接受了

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

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

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

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因而写了《伶官传》。

论毅力梁启超

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

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

回答是:

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阿、幸运”阿,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

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

”孟子

也说:

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

”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冯谖客孟常君《战国策》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

孟尝君问:

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冯谖说:

没有。

”孟尝君又问:

先生有什么特长吗?

”他说:

也没有。

”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

好的。

”孟尝

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

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

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孟尝君吩咐说:

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

”住了不久,冯

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

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

”孟尝君

说:

替他配上车,按照车客的待遇。

”于是冯谖驾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

孟尝君尊我为上客。

”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复弹其剑,唱道:

长剑呀,咱

们回去吧,无以养家。

”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

孟尝君问道:

冯先生有父母吗?

”左右答道:

有个老母。

”孟尝君资其家用,不使他母亲穷困,而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

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

到薛地收债呢?

”冯谖署上名字说:

我能。

”孟尝君看了很诧异,向左右随从:

这是谁呀?

”人们答道:

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

”孟尝君笑道:

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

”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

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

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

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

”冯谖说:

愿效微劳。

”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

辞别时,冯谖问:

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

”孟尝君回答:

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

收完债了吗?

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

”冯谖

答道:

都收完了。

”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说:

殿下曾言买些家中

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

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说:

怎么买仁义的?

”冯谖答道:

殿下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

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殿下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吹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

”孟尝君很不高兴,说:

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

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

”孟尝君回到封地

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

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

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

”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

狡兔

三窟,才可得以免死。

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

”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

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

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

”于

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

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

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

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

”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

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

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

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

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

”冯谖劝孟尝君说:

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

”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

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

乐了。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

评析

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的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领导到底是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真正领袖。

当他试探后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为孟尝君行了众多好事。

我们在辅佐他人前,也要学学冯谖,要试探对方的胸怀和眼光,如果对方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那么完全不值得与他合作。

冯谖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就是在常人看来愚蠢之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

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

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眼光短浅的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他却以损失眼前的利益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常人只能看出多少多少的实物价值,他却评估出了仁义”二字的巨大无形资产价值,实际上他是最为精明和最会算计的人中之杰。

狡兔三窟”任何人都要在一定时候想好、安置好自己的退路和后路。

冯谖为孟尝君造三窟”的过程非常有谋略。

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凡人都是失去的才觉得珍贵,凡人都拒绝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

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的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

垓下之围司马迁

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

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

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

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

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

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

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

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

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

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

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

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

怎么样?

”奇兵们都佩服地说:

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也

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

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

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

吗?

”接着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

这个人就是项

羽。

’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

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

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

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

秦朝失却了能治国

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

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

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

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

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

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

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

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

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

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

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

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

难道说象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

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

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

象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

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

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张、许二位的功绩,前人已有十分精当的评价了!

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慷慨陈词说:

“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

”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

“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

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

”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

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

张巡叫南霁云道:

“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

”南霁云笑道:

“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

”于是誓不投降。

张籍说:

“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

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

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

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

他说:

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象神灵。

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

‘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

'于嵩说:

‘没有读熟呀。

'张巡说:

‘我读书不超过三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