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920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docx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罗开玉《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作者:

罗开玉

摘要:

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蜀汉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

本文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蜀汉王朝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

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关键词:

蜀汉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蜀汉官制主要承袭汉制。

但鉴于蜀地小、民少、承受能力有限的特点,蜀汉政府尽量"约官职",精简机构、罢削赘职。

与东汉、曹魏的官制相比,蜀汉罢减了许多职称名目,即使是必设的也把官员数目控制在最低限度。

蜀汉宫制,在体例上是国家规模,官吏数量多于以往益州任何时候的官吏。

职官制度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蜀汉职官制度(限于刘备称帝后)主要包括构成蜀汉国家政权机器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本文主要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三国志·蜀书》、《华阳国志》、《三国职台表》(清洪饴孙撰)与《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书,下引上述诸书不再赞注。

蜀汉官吏众多。

限于篇幅,这里不可罗列每一职务的具体担任者。

本文的目的,是欲整理出蜀汉职官制度的一个基本体系,一个大纲,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蜀汉政权在蜀中的统治共四十二年,其中刘备只有二年,刘禅四十年。

但刘备在称帝前,有一个过渡时期,实际上统治蜀地七年,蜀汉实际上统治蜀地四十九年。

这四十九年历名,可分为刘备时期和刘禅时期;刘备时期又可为四个阶段:

一、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军入蜀至建安十九年(214)打下成都前的三年时间,为第一阶段,属客人身份,对外的名号为左将军;二、建安十九年打下成都后,至当汉中王前为第二阶段,五年时间,用左将军、益州牧身份;三、建安十九年当汉中王后,至称帝前为第三阶段,为汉中王身份;四、章武元年四月,称帝至章武三年(223)五月,两年时间,为蜀汉皇帝。

一、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夺得成都。

这时,刘备属下的职官构架体系,虽已有若干突破,但总的说来仍是地方政府--州牧、州政府的体系。

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刘备夺得汉中。

同年秋群臣上表,马超等群臣等辄依旧典,上表请朝廷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

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

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遂于沔阳设坛场,阵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刘备于此时自称汉中王,同时自任汉王朝的大司马。

《先主传》载"先主上言汉帝曰"时,亦称"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

这是蜀汉政权的先声,是由州府向蜀汉政权的过渡形态,其职官构架与州牧已明显不同。

从现有资料看,刘备任汉中王期间,并未设立专门的汉中王府(或其它以汉中王挂名的政权机构)。

换一句话,即刘备当汉中王后,其职官体系与当益州牧时并无太大的变化,故合并研究。

在刘备当益州牧和汉中王这七年期间,既自称为汉王朝的"大司马",也曾一度建立相应的机构。

《先主传》群臣在劝刘备称帝时有"大司马属殷纯",《董和传》说: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但总的看到,很少使用大司马头衔,因它是刘璋送的。

《先主传》说先主刚入蜀时,"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

"刘备对这一头衔不太感冒。

这一时期,先主名下主要有左将军府(与大司马府合署办公)和益州府这两个实体机构。

左将军府:

主管军事。

刘备于建安三年(198),曾被献帝任为左将军。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军入蜀时,对外使用的头衔便是左将军,其属下官员多冠以"左将军"府号。

时人重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左将军是朝廷大员,应一州牧之邀,帮其治安平乱、抗击外辱,皆名正言顺。

刘备夺得成都后,用的头衔全称是"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可见他特别看重左将军这个头衔。

左将军之称始见于西汉武帝,公孙贺以太仆身份为左将军。

其后,《史记·天官书》说:

"南斗为庙,其北建星。

建星者,旗也。

牵牛为牺牲。

河鼓大星,上将。

左右,左右将。

"《正义》:

"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左将军为朝廷大将,位在州牧上。

刘备用左将军头衔,还表明了他对以献帝为代表的朝廷的承认,这是汉中王与以后蜀汉皇帝的根本区别之一。

军师将军:

诸葛亮以军事将军的身份"署左将军府事",负责日常工作。

左将军府中设有:

掌军中郎将:

《董和传》: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

长史:

《许靖传》:

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

护军:

《黄权传》:

"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

"

司马:

先主定蜀,庞羲为"左将军司马"(《蜀书·刘璋传》),《先主传》为"营司马"。

从事中郎:

《麋竺传》:

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

《伊籍传》:

"益州既定,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见待亚于简雍、孙乾等。

"

督军从事:

《费诗传》: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

"《杨洪传》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说何祗"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

议曹从事中郎:

《先主传》有"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此职魏、吴不设。

军议中郎将:

《先主传》有"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此职魏、吴不设。

副军中郎将:

《刘封传》:

"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此职魏、吴不设。

西曹掾:

《刘巴传》:

"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

兵曹掾:

《杨仪传》:

"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马良传》:

"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

翊军将军:

《赵云传》: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霍峻传附子弋传》说霍弋"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

讨虏将军:

《黄忠传》:

黄忠"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李严传》有"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

行中典军:

《李严传》有"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

魏、吴不设此职。

护军讨逆将军:

《杨戏传》:

"先主定益州,以壹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

"

掌军中郎将:

《董和传》: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

秉忠将军:

《孙乾传》:

"先主定益州,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

"此职魏、吴不设。

昭德将军:

《简雍传》:

"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

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

"

镇军将军:

《先主传》有"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

《赵云传》载镇东将军赵云于建兴六年"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陈祗传》载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

兴业将军:

《李严传》说李严"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王连传》说王连"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

裨将军:

费观、霍峻、黄权曾获此号。

从现有资实看,刘备当汉中王时,实设的相当于州一级的地方政府只有益州和汉中都督。

益州府:

刘备自任益州牧。

州府中设有各类功曹、从事、尚书、别驾等类似于今日秘书性质的机构。

见于记载的有:

尚书郎:

《蒋琬传》:

"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

"

别驾:

王谋先任别驾,后升任少府。

《先主传》有"少府王谋等上言。

"

别驾从事:

《先主传》有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李恢传》李恢由主簿升任别驾从事。

主簿:

《李恢传》: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

后为亡虏所诬,引恢谋反,有司执送,先主明其不然,更迁恢为别驾从事。

"

书佐部:

《杨戏传》:

"永南名邵,广汉郪人也。

先主定蜀后,为州书佐部从事。

"李恢(见上)、又《张翼传》:

"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

"

功曹:

李恢。

议曹从事:

《先主传》有议曹从事杜琼。

治中从事:

《黄权传》: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

"《先主传》有治中从事杨洪。

治中:

彭漾;

劝学从事:

《先主传》有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

儒林校尉:

《周群传》:

"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

"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

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裕字南和。

谏先主曰:

"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

于是举群茂才。

"此职魏、吴皆不设,蜀汉也仅见周群一人,可见此职系因人而设,实为秘书一类的官职。

典学校尉:

《来敏传》:

"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

"此职魏、吴不设,蜀汉也仅见来敏一人,当系因人而设,也是秘书一类的官职。

从事祭酒:

秦宓、程畿、何颜英、何宗。

《先主传》有从事祭酒何宗。

典曹都尉:

《吕乂传》: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

"

侍中:

《廖立传》: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征立为侍中。

"

督军从事:

费诗;

州前部司马:

费诗;

州后部司马:

《周群传》:

"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

"

司马:

庞羲;

议郎:

《孟光传》: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

"

司金中郎将:

《张裔传》:

"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

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

盐府校尉(司盐校尉):

《吕乂传》: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

"

邸阁:

《邓芝传》:

"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

"《后主传》: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蜀汉、魏、吴皆设;后世一直延续至唐,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

蜀汉时期见于记载的只有郫邸阁和斜谷邸阁。

长官名邸督。

《邓芝传》说:

先主出至郫,与邓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可见邸督的品级低于县令。

汉中都督: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刘备称汉中王后,还治成都。

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当时魏延的头衔是"督汉中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

郡太守:

秦汉时期,郡守为二千石,蜀汉郡守拥有兵权。

巴西太守张飞手握重兵。

《张嶷传》:

"时郡内士人龚禄、姚伷位二千石,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

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

"

益州太守:

诸葛亮。

蜀郡太守:

《法正传》说:

法正任蜀郡太守时,"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有人反映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愿出面制止。

巴郡太守:

张裔、廖立。

犍为太守:

李严、杨洪。

梓潼太守:

《霍峻传》: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广汉太守:

张处仁、夏侯纂;广汉郡功曹:

古朴;广汉郡主簿:

王普;《秦宓传》: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

"

江阳太守:

《彭羕传》:

先主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汉嘉太守:

黄元。

蜀郡北部都尉:

《陈震传》: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

朱提太守:

《杨戏传》:

邓孔山名方,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

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

"

成都县令:

《马谡传》: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

"

绵竹县令:

马谡。

广都县长:

蒋琬。

什邡县令:

蒋琬。

郫县县令:

邓芝。

三、蜀汉地方职官系列

蜀汉的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承袭汉制。

西汉武帝以后,州刺史遂成定制,并逐步由检察监督官吏演为一级政府机构。

东汉晚期,汉朝庭采纳刘焉建议,行州牧之制。

州一级政权竟略似割据一方的诸侯。

蜀汉政府和当时的魏、吴政权-样,照搬了这种制度,其政府组织结构是:

州--郡--县--乡

朝廷都尉县--乡

都督--郡--县乡

蜀国在三国中最小,限于土地,政区不广。

刘备任汉中王时,州一级的机构只设了益州府一个,称帝后实设了五个,即益州府、永安都督府、江州都督府、汉中都督府和庲降都督府,另外还有虚设的七州。

从这里就可看出,当初为什么会有众多官员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刘备称帝。

州级政区域实际只有益州和四个都督。

另外,蜀于建兴七年与吴国盟约,交分天下,分得兖、冀,并、凉四州,皆设置州刺史,遥领其职,一度还曾设交州刺史,负责对两广等地区的事务,荆州、雍州二地与蜀土毗连,不少事务需专官处理,有时也设置了刺史。

综上所述,蜀汉朝廷辖州、郡情况如下表,

州、都督辖郡情况

蜀汉朝廷益州蜀郡、广汉、梓潼、阴平、南广、汶山、东广汉、江阳、汉嘉、宕渠、巴西、犍为

永安都督巴东、建平、固陵

江州都督巴郡、黔安、涪陵

汉中都督汉中、武都

庲降都督云南、牂柯、建字、兴古、永昌、朱提、越嶲

州刺史:

蜀汉国土狭小,实际上只有汉代益州的一州之地,后虽虚设一些遥领州,仍以益州刺史权位最重。

刘备以后,先后执政的诸葛亮、蒋琬、费祎皆兼益州牧或刺史。

蜀汉还多置遥领州刺史,一般说来是形同虚设,备员而已:

兖州刺史(胡济、邓芝、宗预)、冀州刺史(张翼)、并州刺史(廖化)、凉州刺史(魏延)、交州刺史(李恢)、荆州刺史及雍州刺史(吴壹)。

遥领刺史几乎不设属官。

益州刺史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部郡从事、督军从事、从事祭酒、从事、前部司马、后部司马、左部司马、右部司马、主簿、书佐等。

三国时期各国皆在边疆重镇设置都督,掌军政大权。

蜀汉都督皆领兵屯守,又多兼州刺史、郡守诸职,驻镇一方,独当一面。

都督的品级与州刺史相当。

《霍峻传附子弋传》说弋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领永昌、建宁太守,《汉晋春秋》说晋灭蜀后,晋文王善之,即拜他为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在这里,庲降都督与南中都督即一回事。

《李恢传》:

"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

"注:

松之讯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

晋泰始中,始分为宁州。

汉中都督:

魏延、吴壹、王平、胡济。

江州都督:

费观,李严、李丰,李福、邓芝。

《李严传》:

"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

永安都督(巴东都督):

李严、陈到、宗预、罗献、阎宇。

关中都督:

吴壹、傅佥。

庲降都督:

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又由于此职较重,又设副贰都督(霍弋、杨戏)、参军等职。

郡太守:

每郡一人,二千石。

负责治民、进贤、决讼、检举奸恶等。

东汉以降,习称郡守为府君,蜀汉亦然。

如《张裔传》:

"张府君如瓠壶。

"属官:

都尉、功曹掾、功曹史、五官掾、师友祭酒、督军从事、门下书佐、主簿等。

蜀汉的郡太守亦有少数为遥领之职。

蜀汉郡守简表

姓名所在郡任职时间备考

朱褒牂牁章武年间至建兴元年《后主传》:

"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

"

张裔益州郡章武年间至建兴元年《后主传》:

"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嶲夷王高定亦背叛。

"《张裔传》:

"以裔为益州太守"

庞宏涪陵《庞统传》: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祗,为祗所抑,卒于涪陵太守。

"

法邈汉阳《法正传》:

"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

马谡越嶲《马良传附弟谡传》:

"良弟谡,除越嶲太守。

"

陈震蜀郡北部都尉、汶山章武年间至建兴三年《陈震传》: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

董恢巴郡《董允传》注引《襄阳记》曰:

"董恢使吴,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

"

刘干巴西《吕乂传》:

"刘干官至巴西太守。

"

杜祺《吕乂传》: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

"

王连蜀郡建兴元年之前《王连传》:

"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

王山江阳《王连传》:

"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

董和建宁《李恢传》:

"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

"

吕乂巴西、汉中、广汉、蜀郡

《吕乂传》:

"迁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

霍弋永昌、建宁《霍峻传附子弋传》:

"乃以弋领永昌太守,……,郡界宁静。

……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

"

向朗巴西、牂牁、房陵《向朗传》:

"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

"

正昂益州章武年间(221-223)《张裔传》:

"益州郡杀太守正昂。

"

杨洪蜀郡章武元年(221)、建兴元年(223)-?

《杨洪传》:

"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建兴元年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

黄元汉嘉?

-章武三年(221)《杨洪传》:

"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烧临邛城。

"

何祗汶山、广汉、犍为

《杨洪传》:

"门下书佐何祗,……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

"《益部耆旧传·杂记》:

"汶山夷不安,以祗为汶山太守,民夷服信。

迁广汉。

……转祗为犍为。

"

王离犍为

《益部耆旧传·杂记》:

"后有广汉王离,字伯元,亦以才干显。

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稍迁,代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虽聪明不及祗,而文采过之也。

"

镡承《孟光传》"太常广汉镡承"句注引《华阳国志》曰:

"承字公文,历郡守、少府。

"

陈术《李撰传》:

"时又有汉中陈术,字申伯,亦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位历三郡太守。

"

王平汉中建兴十二年-建兴十五年。

《王平传》:

"又领汉中太守。

"

李恢建宁、汉中建兴七年、建兴九年

《李恢传》:

"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

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

徙居汉中,九年卒。

"

吕凯云南建兴三年《吕凯传》:

"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

会为叛夷所害,子祥嗣。

"

吕祥云南建兴四年同上

阎芝巴西章武二年《马忠传》:

"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

"

王伉永昌建兴三年《吕凯传》:

"王伉亦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

马忠牂牁建兴三年《马忠传》:

"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

"

张嶷越嶲

《张嶷传》:

"时论欲复旧郡,除嶷为越嶲太守。

"《马忠传》:

"又越嶲郡亦久失土地,忠率将太守张嶷开复旧郡。

"《后主传》:

"建兴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

"

龚禄越嶲

《张嶷传》:

"初,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

"《杨戏传》:

"德绪名禄,为越嶲太守,随丞相亮南征,为蛮夷所害,时年三十一。

"

焦璜越嶲同上

邓芝广汉《邓芝传》:

"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

张翼梓潼、广汉、蜀郡《张翼传》:

"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

杨戏建宁、梓潼

《杨戏传》:

"……迁南中郎参军,副贰庲降都督,领建宁太守。

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

"

陈光朱提《华阳国志》曰:

"密祖父光,朱提太守。

"

费观巴郡章武年间

《杨戏传》:

"费宾伯名观,……先主既定益州,拜为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

杨颙巴郡《襄阳记》曰:

"杨颙字子昭,杨仪宗人也。

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

"

辅匡巴郡《杨戏传》:

"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

随先主入蜀。

益州既定,为巴郡太守。

"

刘邕江阳《杨戏传》:

"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

随先主入蜀。

益州既定,为江阳太守。

"

习祯广汉《杨戏传》:

"习文祥名祯,随先主入蜀,历雒、郫令,广汉太守。

"

王嗣汶山

《杨戏传附王嗣、常播、卫继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载:

"王嗣字承宗,举孝廉,稍迁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

"

马齐广汉建兴年间《杨戏传》:

"马承伯名齐,建兴中,从事丞相掾,迁广汉太守,复为参军。

"

张毣《张裔传》:

"建兴八年卒。

子毣嗣,历三郡守监军。

毣弟都,太子中庶子。

"

李福巴西建兴元年

《杨戏传》:

"李孙德名福,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

李骧广汉《杨戏传》:

"李福子骧,字叔龙,亦有名,官至尚书郎、广汉太守。

"

姚伷广汉建兴元年《杨戏传》:

"姚伷字子绪,建兴元年,为广汉太守。

"

李邈犍为《杨戏传》注:

"邵兄邈,为犍为太守。

"

王士宕渠、益州

《杨戏传》:

"义强名士,从先主入蜀后,举孝廉,为符节长,迁牙门将,出为宕渠太守,徙在犍为。

会丞相亮南征,转为益州太守,将南行,为蛮夷所害。

"

属国都尉:

蜀汉早期承袭东汉旧制,曾在边疆设属国,与郡平级。

其首长为都尉,比郡守略低。

不久即取消属国,改其为郡,属国都尉也随之转为郡守。

《先主传》说:

"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陈震传》: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

"《杨戏传》:

"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

"

郡都尉:

位次郡守,比二千石,掌管郡属兵事,备盗贼。

《张嶷传》:

"建兴五年,……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

"《邓芝传》:

"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

"

关都尉:

负责关塞防守。

县令、县长:

秦汉旧制,县令与县长有别。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蜀汉时期,仍有县令与县长之别。

《先主传》载诸葛亮上言于后主曰:

"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张翼传》说张翼:

"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

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张翼先当县长,然后升为县令。

《蒋琬传》说:

"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也是先从小县做起。

大县设县令一人,千石(或六百石);小县设县长一人,三百石。

大县还设县丞一人,四百石。

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二百石。

各乡置有秩三老,百石,小乡置有秩啬夫一人,亦百石。

蜀汉的辖地大体限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地区、或者说是汉代的益州地区。

在这快土地上,秦置三郡约五十县,西汉置八郡一百零三县、东汉置十二郡一百一十八县、蜀汉至少置有二十七郡、一百七十县。

蜀汉在东汉的基础上又新增十五郡、五十二县,增郡数的比例超过一倍,增县约30%,增郡的比例远大于增县。

新增如此多郡县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为了凑够一个国家的架子,虽明知自己比魏、吴地小民寡,仍试图以多搭架子来提高声威,这从增郡的比例远大于增县这一统计中更能清楚地看出;二是为了增加额员,以满足庞大的官僚集团之需;三是边地较过去更进一步开发,需增加郡县以加强管理。

四、蜀汉职官制度概论

为什么三国中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这当然有诸多原因,在职官制度中也能找到因素,有的甚至是极重要的因素。

(一)蜀汉官制多承汉制

1、选官入仕制度仍承袭了汉代旧制、特别是东汉的察举征辟旧制,重名节胜于重才干。

《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有常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