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50优选.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5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50优选.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50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
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
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
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
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恒定的是什么呢?
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
现在我们不再有了。
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
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
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
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
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
入冬了。
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
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选自《筱敏的博客》,内容有删改)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铺陈艺术。
(2)概括第七段中“困惑”的内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冬至”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案】
(1)①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②采用拟人修辞,赋子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③“回家”运用了反复修辞,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④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突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⑤句式从短句到长句,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
(2)①东西方的人都在寻找最终的归宿;却-个向上走向上帝,而一个向下走向家族。
②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水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3)①“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②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③“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4)①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
②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③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④冬至是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的传承,表达了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信仰。
⑤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解析】【分析】
(1)本语段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等角度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关键词句分析:
“钻”“蜷缩”“遗”“脱落”等动词的使用,描摹事物形象生动;“回家”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姿容”运用拟人修辞;整段文字是一个排比句,在整齐中又有长短句的变换使用,使句式灵活多变,富于表现力,感情也走向深沉。
(2)解答这类题,要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所谓困惑,也就是作者内心的矛盾。
文中的第⑦⑧段出现了很多问句,“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
”这也就是作者困惑的地方。
这些问句对组织答案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考生只要根据其内容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3)分析可知,“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呼应标题和开头;“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
”“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这两句话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形象的点明或深化了主旨。
(4)本文标题“冬至”,首先理解其本义,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冬至”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主要抓住原文的关键句分析:
“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②采用拟人修辞,赋子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③“回家”运用了反复修辞,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④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突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⑤句式从短句到长句,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
⑵①东西方的人都在寻找最终的归宿;却-个向上走向上帝,而一个向下走向家族。
②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水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⑶①“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②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③“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⑷①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
②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③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④冬至是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的传承,表达了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信仰。
⑤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需要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同时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
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青瓷
韦延才
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了没事就爱往乡下转悠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贝。
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只宋代的影青瓷。
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了。
纪项就询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丁大爷摇了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
纪项还是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3000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坚持不卖。
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
如果有缘,用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你也与它擦肩而过。
纪项回来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
纪项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
众所周知,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据铜城志记载,铜城的岭垌村,宋代时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
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姣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
这些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丽洁净,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故有“假玉器”之称。
可目前铜城所产的影青瓷存世极少了
不久,纪项没事儿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看了几个古董店,都没相中什么宝贝,便准备打道回府。
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着它的真假与来历。
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眼睛不禁亮了起来,那件东西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
卖主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结实憨厚。
看的人中也没几个识货的,价钱大概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激动和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可是给了3000块钱的,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
有人发出嘘声,一人说,给3000块,脑残了吧,300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
小伙子说道,如果你中意,一口价,5000元。
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道,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他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
又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
纪项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
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
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
围观的人中有人说道,300也高了。
小伙子急了,300我拿回家去。
纪项说,一口价3000。
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很久才点头成交。
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
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忙把他叫住了。
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
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
小伙子说,没有呢。
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呢。
我对古董不在行,行么?
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道。
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说。
就这样,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
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
因为他对一件物品的鉴别,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其真假,故此而得此名。
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里,说纪老师,我想求你一件事情。
纪项说别说求不求的,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丁一眼道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躺在病床上的丁大爷已经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了一道光。
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道,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
丁大爷向孙儿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说。
丁一眼上前,把耳朵凑了过去。
丁大爷声音低低地说,他卖了影青瓷没几天,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只看到他的嘴唇在动,说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
但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
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地说,纪老师,谢谢您!
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
(《小说选刊》2015年2期选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桐城志中记载影青瓷的内容,洋溢着无限的自豪感,既突出了铜城瓷器历史的久远,也说明了制造影青瓷技艺的高超。
B. 小伙子手中的影青瓷,正是纪项想向丁大爷买的宝贝,围观者的话衬托了纪项鉴宝的眼光,也说明众人完全不懂这影青瓷的真假。
C. “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拒卖”等内容,又开启下文“得名”等内容。
D. 小说结尾处才道出纪项早已把影青瓷送还丁大爷,这样写情节陡转,又合乎情理,更突显了纪项高贵的精神品质。
(2)小说在刻画纪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3)“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小说中的“影青瓷”到底与丁大爷更“有缘”还是与纪项更“有缘”?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鉴宝水平高超。
小伙子手中的瓷碗,纪项一眼便识出是丁大爷家的那件宝贝。
②乐于助人。
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
③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
当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
(3)示例一:
与丁大爷有缘。
①丁大爷将影青瓷视为“家中唯一的宝贝”,即使纪项出价不菲,也不愿意卖。
②丁大爷临终前,他的孙子丁二根决定赎回影青瓷,让宝贝陪着丁大爷。
③纪项知悉丁大爷爱惜此宝,早将影青瓷送还丁大爷,影青瓷始终没有离开丁大爷。
示例二:
与纪项有缘。
①纪项是除了丁大爷之外为数不多的识得此宝的人,并愿意高价购买;②纪项更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丁大爷。
③丁大爷临终之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了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
【解析】【分析】
(1)B项,“也说明众人不懂这影青瓷的真假”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有人发出嘘声。
一人说,给三千,脑残了吧,三百我还要考虑考虑呢”可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懂这影青瓷的真假。
故选B。
(2)从看到小伙子手中的瓷碗,纪项一眼便识出是丁大爷家的那件宝贝,说明纪项鉴宝水平高超。
当纪项知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丁大爷的孙子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说明纪项乐于助人。
初见见到影青瓷时,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说明纪项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
(3)组织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影青瓷”是和纪项有缘,还是和丁大爷有缘,陈述自己的看法。
其实,二人之中,不论说“影青瓷”和谁更有缘,都是正确答案,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所以答题时,先点名自己认为“影青瓷”和谁更有缘,然后在文中找出此人和“影青瓷”相关联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陈述理由。
比如认为“影青瓷”和丁大爷有缘,可以从丁大爷认为“影青瓷”是家中唯一宝贝,纪项出高价也不卖,临终前,孙子决定赎回“卖出”的“影青瓷”,让“影青瓷”陪着丁大爷,以及“影青瓷”表明被纪项买走,其实“影青瓷”始终没有离开丁大爷等角度组织答案。
如果认为“影青瓷”和纪项更有缘,可以从纪项下乡转悠,看上了“影青瓷”,时时在心里挂念“影青瓷”,纪项是除了丁大爷之外为数不多的识得并稀罕此宝的人,并愿意高价购买,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丁大爷,还有丁大爷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等角度陈述理由。
注意,陈述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鉴宝水平高超。
小伙子手中的瓷碗,纪项一眼便识出是丁大爷家的那件宝贝。
②乐于助人。
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
③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
当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
⑶示例一:
与丁大爷有缘。
①丁大爷将影青瓷视为“家中唯一的宝贝”,即使纪项出价不菲,也不愿意卖。
②丁大爷临终前,他的孙子丁二根决定赎回影青瓷,让宝贝陪着丁大爷。
③纪项知悉丁大爷爱惜此宝,早将影青瓷送还丁大爷,影青瓷始终没有离开丁大爷。
示例二:
与纪项有缘。
①纪项是除了丁大爷之外为数不多的识得此宝的人,并愿意高价购买;②纪项更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丁大爷。
③丁大爷临终之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了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括。
作答时,注意先概括性格,再举例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
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
有贼!
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
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
“你偷了些什么?
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
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
”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
“警察来了,你知道会是怎么个处境吗?
”他叹了口气:
“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
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
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吗?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
“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
我大吃一惊,问他:
“为什么?
”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
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
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
你妈妈呢?
”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
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
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
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B.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C.“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D.少年走后,“我”若有若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条概括。
(3)小说结尾,“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A
(2)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③他混在盗窃之中,不以偷盗为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3)①合情合理。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的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②不合实际。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毕竟他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
(1)A项,“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准确。
从文意看,妈妈离开他们父子,他一直不能原谅。
B项,“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错误,他说起父亲时“眼里有泪光”,而且他偷像父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