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890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程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docx

《新课程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docx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过的第八次。

第一节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力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的具体特点:

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治理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要求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任务方面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方面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别差异

4、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课程管理方面,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课程评价方面,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目标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的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章课程结构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调整

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新课程结构课程的基本特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2)设置综合课程

(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社会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二节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一、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的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的优点:

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3、有助于组织教育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的特点:

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2、在课程的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二、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

2、《品德与社会》(3~6年级)

3、《科学》(3~6年级)

4、《历史与社会》(7~9年级)

5、《科学》(7~9年级)

6、《艺术》(1~9年级)

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3、管理的问题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征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特性: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联系:

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中拓展和加深

3、在某些情况先,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喝某些学科打通进行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兼顾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的问题

1、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防止惟科学主义倾向

2、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

4、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

5、教师应把自己是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6、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关爱他人

5、善待自己

六、新课程的劳动和技术教育

特点:

1、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2、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3、建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4、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5、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6、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七、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评价的内涵:

它是按门类指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三、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第二节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想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目标

学习领域、目标、行为目标

教育内容与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由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主要任务:

1、要改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为课程的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为一体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更甚于重结论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就培养不起来,所以教学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观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

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怎样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怎样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包括的内涵: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是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是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教师是“社区型”教师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核心观念。

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要尊重六种学生:

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④有过错的学生⑤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涵义:

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辱骂、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