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817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docx

广西百色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9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广西百色说明文阅读9篇(2003—2018)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

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

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

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

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

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

温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近3倍。

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

自那时以

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保存信息,通

过读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

利用激光技术设

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

因此,想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

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失。

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

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

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期保存。

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未说更有潜力。

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

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说明对象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未来数据                        B.硬盘或“云端”

C.五维数据存储技术                D.图书馆和博物馆

2.下可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2013年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五维数据存储”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B.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比传统光碟大,它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

C.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情况下,未来的人可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软件,解读过去的数据信息。

D.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很有潜力,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年面市。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七个自然段划分为:

B.第段中运用的“约”“左右”“近”等概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五维光碟的特性。

D.第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说明玻璃具备坚固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再说明五维光碟能长久保存数据的结果。

【参考答案】

1.【C】(该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

2.[D】(“未来几年”与原文“未来几十年”不相符。

3. 【A】(结构形式应为“总一分”,七个自然段的划分为:

(2018广西百色)

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

罗杰·拉苏尔

①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火星是唯一的红色星球,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②火星的红颜色是由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或三价铁形成的。

地球上有很多锈红色的岩石,其形成需要氧气,而氧气源于生命。

最早的证据来自西格陵兰岛上有38亿年历史的条状铁层,对应着光合蓝菌兴衰的生长周期,蓝菌以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为生,将氧气作为废物排出。

③但是据我们所知,火星上没有蓝菌,其大气中有少量稀罕的氧气——只有0.13%,二氧化碳在其大气中占了最大的份额——95.3%,氮气占2.7%。

那么,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从何而来?

④最有可能来源于水。

⑤通过火星车于十年前拍摄的冰云,我们知道火星上有冻结的水,冻结的水位于火星的南极附近的地表下的1米处,埋在其极地冰盖明亮的冰川下面。

当年,“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表面确实有纵横交错的水道,这是富含液态水的迹象:

它们还传回了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迹的图像,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⑥火星上有水的更多证据来自“好奇”号传回了其在盖尔陨石坑着陆点的图片,图片中有均匀的层状岩体,这是典型的在湖底形成的沉积物。

在此之前,“好奇”号钻探了一块名为“坎伯兰”的火星岩石,岩石的矿物质中含有水分子。

通常,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有时一个或两个氢分子会被一个较重的氘原子替代,大约每3200个氢分子中会有一个被氘原子替代。

在火星表面,正常液态水可以蒸发,而重水分子则留在其表面,由于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我们能够测量出火星上的水存在了多长时间;以及火星上曾经有多少水。

⑦“好奇”号发现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上就有液态水,这些水最终成了地下冰吗?

我们一直想知道答案。

⑧前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用基于地球的红外望远镜观测火星大气,他们测量出了在极地冰盖处有多少重水被冻结了,利用这个数据,他们计算出火星表面曾经有2000万立方千米左右的水——比北冰洋的水量还多,但是现在的情形是,这些水只有13%变成了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87%已经消失在太空了。

⑨因此,我们相信,在某个时期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但是水从何而来?

有两个可能的答案:

一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二是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确切的答案。

⑩可见,水是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最有可能的来源,也是火星之所以为红色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火星是红色的”形成要素,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B.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三价铁

C.火星大气中占最大份额的二氧化碳D.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

2.下列概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火星车传回的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记的图像,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B.火星上水存在的时间及水量测量的依据是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火星表面曾经有水,但这些水只有少部分变成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太空。

D.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水的来源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以及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平实说明文。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属于时间顺序。

C.第①段中加点词“唯一”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D.第⑧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内容具体准确、浅显易懂。

(2017广西百色)

百色园博园

①2014年10月29日,第五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百色园博园隆重开幕。

②百色园博园,位于百色市龙景新区。

园博园用地总面积60公顷,总投资4.5亿元;同时配套的主展馆和商业街总投资2.9亿元,工程建筑总占地1.41万平方米,道路广场、绿化用地、水体区域总面积88.38万平方米。

③园博园的整个园区形成“一环、两园、十四个景观亮点”的布局结构。

“一环”即观光主环线,是贯穿整个园区的重要路线,形成园区景观线;“两园”即A、B两个园区,两园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各有特色;“十四个景观亮点”即由园博园主展馆、民族特色桥、民族广场、和平广场、欢乐花海等极富个性的景点构成十四个功能分区。

④园博园建设的独特之处是在坡地上造园,由于地形坡度大,植物、建筑等园林依山就势,景观呈现丰富的立体层次变化。

园博园的路网同样受地形条件影响,形式多为自由曲线,富有连续动感,游人穿行于美景之间,会有稳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⑤园博园设有野生动物生态养殖园,为增加园博园的灵气,增添园博园的亮点,设计者把野生动物生态养殖融入园林园艺建设,在A园区一隅设有野生动物养殖园,园内有天鹅、草泥马、鹦鹉等野生动物,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野生动物进行“零距离”交流。

⑥园博园的主题是“毓色百色•民族风情”。

园博园的建设凸显百色的民族特色,全方位向游客展示百色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民族广场、大团结雕塑、神蛙桥、风情街、景观运河、文化风景墙等。

⑦园博园展示广西各地民族文化风情和园林艺术精华。

全区14个城市的展园,景观设计风格各异,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精湛的园林艺术。

其中,百色展园运用“编织”的设计理念,将壮族纹样、铜鼓、革命之火等诸多文化符号融入到设计中。

展园造型新颖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⑧园博园的建成创造了百色城市公园建设史上的四个之最:

一是用地面积最大,成为全市目前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二是建设时间最短,建设时间大约7个月;三是功能内容最丰富,综合了旅游休闲、儿童游乐、科普教育、文物展览等功能;四是辐射效应最强,带动住房、教育、旅游等同步发展。

⑨百色园博园,这一城市公园将永久保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革命老区提供一个高水准的综合性公园。

7.下列关于选文说明对象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园博园面积B.园博园结构C.园博园功能D.百色园博园

8.下列说法与原谅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

A.园博园分A、B两个园区,两园区主题相同、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B.园博园的路网富有连续动感,游人穿行于美景之间,会有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C.园博园设有野生动物生态养殖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野生动物进行“零距离”交流。

D.园博园综合了旅游休闲、儿童游乐、科普教育、文物展览等功能。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

B.第②段主要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第⑧段中加点的词“最”“目前”“大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D.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九个自然段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015广西百色)

你了解大脑吗

①每个孩子的出生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世大爆炸——一个规模虽小,但极为复杂的“脑宇宙”开始运行了。

其实,创造这个“宇宙”的活动从妊娠期刚开始的几周内就已经上演了。

胎儿的大脑以每分钟25万个神经元的神奇速度制造了大量的神经细胞——数量比人类最终需要的足足多了一倍。

当然,这是为了增加新生儿大脑健康的概率,大多数的多余神经元都会在怀孕期间消失。

②尽管新生儿的大脑里有大量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仍然无法工作,因为它们之间的网络还没有接通。

几乎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起,他大脑里的神经元之间就开始形成上万亿个通道,使婴儿有了视觉、听觉和嗅觉,让他能够开始思考和学习。

等新生儿能感受到光线、声音等外部世界的刺激的时候,不同神经元(亦称突触)之间的通道就被大脑内部的电活动导通了。

③两岁左右的婴儿的大脑内的突触数量是成人的两倍,其能量消耗也是成人的两倍。

大概从这时开始,许多突触间的联结由于使用较少而被废弃,而经常使用的则随着大脑的自我完善而增强。

在这关键的几年里,一个人的神经结构就基本定型了。

④大脑出现剧烈变化的下一个时期是青春期,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也是人一生中最为混乱的时期。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额叶中的灰质(大脑处理情感、冲动并进行判断的部分)在青春期到来前突然开始生长,而到了十一、二岁时却又停止生长,并在整个青春期内都处于停滞状态。

等到了20岁的时候,额叶的生长又恢复了正常。

这能帮助我们解释青少年的冲动行为以及他们难以捉摸的情绪波动。

⑤当然,年龄的增长并不一定能让人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在人类生产率最高的成人阶段,人们仍然会时不时地被长期的压力困扰,这会对大脑产生明显的损耗。

在巨大压力的情形下,身体会产生一种增强型的类固醇——糖皮质激素。

这种激素能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并保持机警,但不幸的是,对于大脑来说它简直就是毒药。

一旦压力持续不断,神经元就会被其削弱,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海马体也会衰退。

⑥脑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通常情况下,20岁至90岁,大脑会减轻5%至10%的重量。

尽管如此,人类认知能力的衰退也不是无法避免的。

许多高龄人士依然在坚持不懈地工作、学习和研究。

越成熟的大脑,其稳定性就越令人放心。

不仅如此,由于年长的人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他们大脑中的联结网络也比年轻人更加丰富,从而帮助大脑更好地完成工作。

(摘自《 青年文摘》 2014 年第7 期,有删改)

7.下面关于选文说明对象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新生儿大脑                     B.神经元的形成

C.大脑的成长                     D.脑细胞的衰退

8.下面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 胎儿的大脑以神奇速度制造了大量的神经细胞,数量比人类最终需要的多了一倍。

B. 婴儿一出生大脑里的神经元之间就开始形成上万亿个通道,婴儿也就有了视觉、听觉和嗅觉

C. 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身体产生的糖皮质激素能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并保持机警,但对大脑来说它简直就是毒药。

D.大脑的重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人类认知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第①-③段中加点词“大多数”“几乎”“左右”“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B.第④段和第⑥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和列数字。

C.第④段画线句子“十一、二岁”中的顿号应去掉,因为这个数字表示的是概数。

D.本文按照“婴儿——青春期——成人”三个阶段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2014广西百色)

水体富营养化

①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干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从而引起的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查表明,全球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的影响。

如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②根据水处理原理的不同,目前国内外用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工程技术可分为物理净化法、化学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和自然净化法。

③物理净化法是通过引水稀释、机械打捞、污水过滤或疏浚底泥对污染水体进行人工净化的方法。

这类方法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短期内处理效果十分明显。

南京玄武湖曾出现水质恶化、污染物大量淤积的现象,后来完成清淤,并灌入相对清洁的长江水,短时间内,湖水质量明显改善。

但清淤两个月后,随着水温升高,藻类又大量滋生。

④化学净化法是向污染水体

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

药剂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快速杀死藻类。

由于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化学净化法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

④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能够氧化并分解有机物,和藻类争夺水体中的营养,使水中的藻类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

生物净化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功能,人工创造更有利干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从而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

只是这种方法要取得成效,历时较长。

⑤自然净化法是根据仿生学原理.通过人工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来降解污染物的方法。

高等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和重金属等,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从而减少水体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

植物根系分泌物还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它们的降解作用。

另外,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它能很好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自然净化法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⑥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希望人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做出贡献。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4月,有改动)

7.下列说法,不属于第①段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B.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工程技术。

C.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引起全球重视。

D.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缓流水体,引起水体溶解氧量上升,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B.使用化学净化法来治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见效快,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C.生物净化法是利用徽生物来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种植水胡芦就属于这种方法。

D.某鱼池因鱼排泄物和残余饲料等大量淤积,使水体浑浊发绿,鱼大量死亡。

根据本文的相关知识,用物理净化法在短期内解决池塘水体污染最有效。

9.下列是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部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B.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理净化法的好处。

C.“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第②段画线句中“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

7. B(属第②段内容)

  8. D(A项“水体溶解氧量上升”有误;B项“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的是自然净

    化法;C项“水葫芦”不是微生物,“种植水葫芦”属于自然净化法)

  9.C(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013广西百色)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①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

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着的。

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

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

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

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

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

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

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

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

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

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

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7.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B.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D.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9.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10.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B.“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

7.B

8.C

9.B(功劳不仅在大雨,还有雷电)

10.A(这里的“可怜”是“少”的意思,不表现作者思想情感)

(2010广西百色)

地震云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

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

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云,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14.下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