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765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docx

各名校微观经济学经典简答题

问答题

1.什么叫古诺型的均衡解?

为什么这一模型的解是一个纳什均衡?

(人大2001研)

答:

(1)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它假设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同一种成本为零的产品,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他们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在这样的假设下,A、B的均衡产量都等于市场需求量的1/3,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等于市场需求量的2/3。

将该模型的结论推广到n个厂商,则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

(2)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设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总容量的1/3,市场的这一产量被称为古诺模型的均衡解。

(3)古诺模型均衡解的假设前提是,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且相互独立,互不勾结;每个厂商生产成本为零,它们利用产量而非价格变动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也就是说,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故该模型的解是一个纳什均衡。

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人大2000研)

答:

(1)垄断的形成是由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决定的,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

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竞争推动的结果。

垄断虽然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因为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反而由于垄断的统治地位使竞争发展成为实力更强的大企业间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多手段的竞争,当然,也是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严重的竞争。

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垄断是竞争的对立物与伴生物,竞争产生垄断,垄断限制竞争。

但垄断并非都是竞争的结果,市场的外部性与权力的扩张性决定了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同为垄断的两种常态。

(2)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具体地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特殊性。

①垄断组织是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竞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

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大、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3.完全垄断与寡头垄断的区别。

(北大1998研)

答:

(1)完全垄断通常称为垄断是这样一种种组织,在这种市场组织中,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

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

寡头垄断指那种在某一产业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组织形式。

如果一个产业只存在两个卖主,就称为双寡头垄断。

(2)如果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一种极端形式,那么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另一种极端形式。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种产品有众多个厂商生产,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中有一个厂商生产。

而在寡头垄断垄断上,则是由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该市场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而寡头市场上,则存在很少的几家但不是惟一的厂商;完全垄断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而寡头厂商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垄断厂商要强于寡头厂商;进入一个垄断行业比进入寡头行业要难,实际上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4.在博弈论中,优越战略均衡(dominantstrategyequilibrium)总是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吗?

纳什均衡一定是优越战略均衡吗?

(北大1996研)

答:

优超战略均衡总是纳什均衡。

设策略组S=(S1,…,SI),博弈为FN=[I,{Si},{ui(·)}],纳什均衡的定义对每一i,且所有S′i

Si,有ui(Si,S-i)≥ui(S′i,S-i),而优超策略均衡的定义对每一i,且所有S′i

Si,S′-i

S-i,有ui(Si,S′-i)≥ui(S′i,S′-i)。

显然,优超策略均衡是纳什均衡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其他player采取何种策略,playeri采取策略i总要优于别的策略。

而在纳什均衡中,只要在对手策略给定的情况下,playeri策略最优即可。

5.用图形分析完全竞争厂商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有何区别,并说明原因。

(北大1998研)

答:

(1)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p=c,收益曲线为R=cq。

边际收益曲线为MR=c

故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为同一条。

图7-6

(a)完全竞争厂商;(b)完全垄断厂商

(2)而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故他的需求曲线即市场的需求曲线:

q=a-bp

p=

收益曲线:

R=pq=(

)q

边际收益曲线:

MR=

故边际收益曲线为与需求曲线相比纵截距不变,但斜率绝对值增加一倍。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如果一个行业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那么就应该由政府经营。

(2)“在竞争型的市场中,如果一个厂商的生产技术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性,那么如果最大利润存在,它一定为零。

”(北大1999研)

答:

(1)错误。

自然垄断的行业是指某些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只需一家厂商经营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行业。

若有两家或两家以上厂商将生产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这并不说明该由政府经营。

因为从现实来看,由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缺乏评估管理绩效的激励制度,可能是非常低效率的。

像铁路业,在中国由政府经营一直亏损且效率低,而在许多国家由私人公司经营则高效得多。

(2)正确。

假设最大利润不为零,则由于其生产技术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厂商总可以通过复制其生产而增加利润,故最大利润不存在,这与假设相矛盾。

7.在一个市场中有两组消费者,他们对某一产品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这里

分别为两组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

为对应的价格。

这两组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分别为

如果这两个市场被一个厂商垄断,而且它可以实行第三级差别定价,它将对哪一组消费者定较高的价格?

为什么?

(北大1999)

答:

对于厂商说,他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maxp1(y1)y1+p2(y2)y2-c(y1+y2)

由一阶条件

p′1(y1)y1+p1(y1)-c′(y1+y2)=0

p′2(y2)y2+p2(y2)-c′(y1+y2)=0

p1(y1)=c′(y1+y2)

p2(y2)=c′(y1+y2)

显然当

>

时,p1(y1)

8.为什么只有垄断厂商才能实行差别价格?

垄断者在分割的市场上出售产品的价格和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弹性有什么关系?

(复旦大学1996研)

答:

(1)差别价格亦称歧视价格。

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消费者规定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实行差别价格必须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同时,这种完全垄断市场还必须能够分割为许多互相独立的分市场。

实行差别价格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和产品的不同特点。

差别价格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等级差别价格,也叫完全差别价格;第二等级差别价格;第三等级差别价格。

在纯粹理论分析中,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季节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不属于差别价格。

(2)之所以只有垄断厂商才能实行差别价格,是因为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而不像竞争厂商那样只是统一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它有着实行差别价格的可能性。

而且垄断者能够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反之如果是竞争厂商则无法操纵市场,分割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各市场的价格趋于一致。

(3)垄断者在分割的市场出售产品时,应该根据MR1=MR2=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

这是因为,第一,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厂商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

只要各市场之间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厂商就可以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销售量的调整,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例如,当MR1>MR2时,厂商自然会减少市场2的销售量而增加市场1的销售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种调整一直会持续到MR1=MR2为止。

第二,厂商应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MC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

只要两者不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利益,直至实现MR1=MR2=MC的条件。

其次,根据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即MR=P(1-

),在市场1有

MR1=P1(1-

在市场2有

MR2=P2(1-

再根据MR1=MR2的原则,可得

P1(1-

)=P2(1-

整得得

=

由①式可知,垄断厂商在分割的市场出售产品时,会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提高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降低产品价格。

实际上,对价格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映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有利于垄断者获得更大的利润。

9.垄断价格的形成怎样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它的表现形式?

(复旦大学1997研)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

其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表现为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垄断部门,价格随供求关系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但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这是因为,①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②并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③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10.为什么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导致垄断竞争厂商进行非价格竞争?

(复旦1999研;北方交大2000研)

答:

(1)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之间有较大的替代性,因而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需求曲线接近于水平线。

当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时,如其他厂商不跟着提价,他的销售市场会缩小,使利润反而减少;反之,当垄断竞争厂商降价时,其他厂商也跟着降价,他的销售量只会稍有增加,因此,垄断竞争厂商之间一般不愿意进行价格竞争,而宁可进行非价格竞争。

(2)非价格竞争手段包括:

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或增加产品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装潢,缩短交货期限,提高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扩大产品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等等。

总之,就是设法在消费者心目中与其他同类产品造成产品差别。

非价格竞争的内容要比价格竞争广泛和复杂得多,在采用非价格竞争中,在取得效果与采取行动之间有一个时滞,不会迅速收到效果,作用也不太猛烈,竞争对手对这种竞争方式也不宜觉察到。

因此,一个企业一旦通过非价格竞争取得一定效果,其对手就很难再回复到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多资金。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多样化的发展,还由于政府对价格竞争的可能干预,非价格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

11.“因为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任意提价,故企业应该尽快扩大自己的规模成为垄断者”,此命题对否?

(复旦大学1998研)(类似答案的题目有:

成为垄断者的厂商可以任意提价,这种说法对吗?

(复旦大学2001研))

答: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从理论上讲,垄断者是价格的制定者,因为其产品没有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垄断行业,厂商是产品的惟一卖者。

然而在实际上,如果垄断厂商定价过高,购买量就会下降,从而使总收益和利润下降;其他厂商如看到有丰厚的利润会眼红尽管没有替代品,但相似的替代品总是会生产的,因而垄断厂商如果定价过高,会使自己产品失去销路,市场被相似替代品夺走;国家也会对垄断厂商的定价加以控制,有些国家会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规定最高限价,还可用征税等办法加以控制。

12.试述卡特尔的组织性质及其主要任务。

(复旦大学1998研)

答:

(1)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独有的。

在垄断组织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

(2)卡特尔的组织性质。

卡特尔实际上是一种同业联盟组织。

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的价格和控制产量。

卡特尔在某些国家内是违法的,但在国际间,却早已存在,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卡特尔组织在与多工厂垄断非常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卡特尔组织内的厂商不是由单一业主所拥有的,因此每个厂商的产量售价不易受控制。

而多工厂垄断只有一个业主,他可适当地控制每个工厂的产量及市场的价格,以达到整体的最大利益。

(3)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价格和瓜分市场。

关于价格的确定—首先由几家厂商组成一个卡特尔,进而产生一个管理并确定一个统一的产品销售或服务价格,由此形成垄断价格。

关于市场的划分—通过内部谈判与协商,将卡特尔的总产量或总销售量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成员厂商,最终完成对市场的瓜分。

实际上,由于卡特尔协议不是由法律规定来维持的,所以难以实施,各厂商之间为争取自己的利益,往往采取欺骗手段,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决策权,因此,卡特尔是不稳定的,往往因利益冲突而瓦解。

13.垄断厂商实施三级价格歧视时的价格和产量是如何确定的?

(武大2001研)

答:

(1)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义。

参见概念题第12题。

(2)垄断者若想通过实行三级价格歧视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使在各个市场所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假定垄断者要在市场1与市场2两个市场上出售产品,对于垄断者而言,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使得MR1=MR2。

图7-3是垄断者在两个市场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情况。

在图7-3中,市场1的需求曲线是D1,垄断者在市场1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是MR1;市场2需求曲线是D2,垄断者在市场2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是MR2。

MC是垄断者的边际成本曲线。

垄断者要想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使得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等于边际成本,即MR1=MR2=MC。

MC依赖于垄断者的总产量Q,而这一总产量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在市场1与市场2出售,产出的边际收益分别是MR1、MR2。

垄断者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时,在两个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数量加总一定等于其产出总量。

因此通过对MR1与MR2的加总得到MRt。

按照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垄断者在市场1出售Q1的数量,收取P1的价格;在市场2出售Q2的数量,收取P2的价格可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因为此种情况下MR1=MR2=MC。

(3)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成本函数与收益函数导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假定垄断者从市场1获得的总收益为R1(Q1),从市场2获得的总收益为R2(Q2);垄断者所花费的总成本为C(Q1+Q2)或C(Qt)。

由此得到垄断者的利润函数

π=R1(Q1)+R2(Q2)-C(Q1)

(1)

(1)分别对两个市场的销售量Q1、Q2求一阶偏导数,并令一阶偏导数值等于0,便得到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即

MR1(Q1)=MC(Qt)

(2)

MR2(Q2)=MC(Qt)(3)

MR1=MR2=MC

垄断者按照这一条件确定各个市场销售的数量与收取的价格。

不同的市场上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是不同的。

每个市场收取价格的高低依赖于该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收取的价格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收取的价格高。

利用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间的关系式MR=P(1-1/ed)可以证明这一点。

图7-3直观地显示了这一特征。

市场1需求价格弹性小于市场2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均衡时,垄断者在市场1收取的价格P1高于在市场2收取的价格P2。

图7-3三级价格歧视

14.试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特性和均衡机制。

为什么各国政府都对垄断行为采取一定的限制?

答:

(1)略。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dd,MR和AR重叠,它与AC的最低点相切,并且MC通过这个切点。

厂商的产量由MR=MC的交点决定,在此产量下,产品价格由dd(AR)决定,成本由AC决定(图7-8)。

图7-8中,E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Q为均衡产量。

此时市场出清,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由于超额利润吸引新厂商加入,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一直降到均衡价格水平,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如图7-8所示,若P上升到P1,则MC交MR于E1,其产量为Q1,E1Q1交AC于F。

此时总利润为OP1E1Q1的面积,成本为ONFQ1的面积,超额利润为NP1E1F的面积。

图7-8完全竞争市场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厂商出现亏损,于是厂商退出该行业,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一直到恢复均衡价格为止。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dd与AR重叠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因为垄断厂商规定价格,需求曲线就是该厂商的卖价(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产量仍由MR=MC的原则所决定。

图7-9中,MR交MC于E,E点决定的产量为OQ。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产量决定后,垄断厂商可根据需求情况确定价格。

EQ向上延伸,交dd于点G。

因此,价格为QG。

因为OP=OG,所以,此时的垄断价格为OP。

这时,总收益是OPGQ的面积,总成本是ONFQ(F为GQ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是NPGF的面积,又称之为垄断利润。

由于厂商控制市场,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所以厂商的垄断利润可以长久存在。

图7-9完全垄断市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与MC的交点应处于AC的最低点E′。

由E点决定完全竞争下的产量为OQ′,价格为OP′。

由图可得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比垄断市场的低,即OP′OQ。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厂商的价格位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条件为:

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而垄断厂商确定的价格(一般)高于平均成本,并且产量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这意味着,厂商增加产量会降低平均成本。

一方面,垄断厂商没有利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技术。

同时,完全垄断厂商由于高价格而获取超额利润,也不利于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低于社会给予它最后一单位的评价,即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

这意味着,增加产量会增加社会福利。

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是缺乏效率的。

因此,各国政府都对垄断行为采取一定的限制。

15.假设某垄断厂商的生产目的是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

请问:

在他决定销售量时,是否应该考虑需求价格弹性?

结合厂商的销售收入曲线说明原因。

(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

答:

(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

用E代表需求价格弹性,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则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E=

·

(2)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即为厂商需求曲线,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厂商的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证明如下:

假定反需求函数为P=P(Q)

则可以有TR(Q)=P(Q)·Q

MR(Q)=

·

(1+

·

即MR=P(1-

)①

式中,ed为需求的价格弹性,ed=-

·

①式就是表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商品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关系的式子。

由①式可得以下三种情况:

当ed>1,有MR>0。

此时,TR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增加。

当ed<1时,有MR<0。

此时,TR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减少。

当ed=1时,有MR=0。

此时,TR曲线斜率为零,表示厂商的总收益TR达极大值点。

以下三种情况在图7-4中都得到了体现。

若某垄断厂商的生产目的是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此时MR=0,所以在他决定销售量时,应该把产量定在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处。

16.简述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

(人大1998研)

答: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那么该企业就属于“不完全竞争者”。

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

图7-4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不完全竞争并不是指某一个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决定价格的自由程度在不同行业之间也有差异。

在某些行业,比如计算机零售行业,价格上几个百分点的差异就往往足够影响其销售量。

而在电力行业,价格变动十个百分点以上,在短期内往往也不会对其销售量有太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不完全竞争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完全垄断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厂商就是行业。

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第二,产品不能替代。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第三,独自决定价格。

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第四,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规模经济,自然垄断,原料控制和特许专利。

同完全竞争一样,完全垄断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西方经济学家却把完全垄断理论作为分析各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重要基础。

完全垄断也称为垄断或纯粹垄断。

(2)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它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它有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存在产品差别;第二,市场上有许多卖主和买主,他们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第三,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即厂商规模较小,因而进出市场没有多大障碍;第四,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近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生产集团。

在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

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

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厂商为数不多。

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当厂商数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第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第三,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

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

按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17.作图并扼要说明完全垄断市场利润为最大的厂商短期利润。

(上海财大1998研)

答:

(1)完全垄断市场,又称独家垄断市场。

指只有惟一的出售者,整个市场处于完全由一家厂商控制的状态。

在这种市场上,产品有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