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64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docx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1.奈何:

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

①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2.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

怎么会?

  例: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

“所……的是什么

  例: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5.奈(若,如)……何:

对……怎么办

  例: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

怎么能……呢

  例: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9.何……为:

为什么要……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0.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11.如之何……:

怎么能……呢

  例: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

难道……吗?

  例: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

  ②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13.安……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例: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14.不亦……乎:

不是……吗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15.……非……欤:

……不是……吗

  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16.宁……耶:

哪里……呢

  例: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

  17.顾……哉:

难道……吗

  例: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

《为学》

  18.独……耶(乎):

难道……吗

  例: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0.直……:

只不过……罢了

  例:

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

  21.惟……耳:

只是……罢了

  例: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

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23.亦……哉:

也……啊

  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乎?

恐怕……吧、只怕……吧

  例: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

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②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

(兼表反问)

  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28.……庶几……欤:

……或许……吧

  例: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例: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

是……还是……呢

  例: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梅花岭记》

  31.其……其……也?

是……还是……呢

  例: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六、表设问:

  32.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例: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愚溪诗序》

  34、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

  35、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例: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37.比及:

等到……的时候

  例: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八、被动句

  38、见……于……:

  例: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

  39、为……所……:

  例: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九、宾语前置

  40“唯……是……

  例:

唯命是从。

  41……何……之有

  例:

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

  十、连词

  42.诚……则……:

如果……那么(就)……

  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

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

  45.向使:

假如,如果

  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46.自非:

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47.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48.虽然: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

  十二、复音虚词

  49、得以:

能够

  例: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50、俄而:

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

  51、而况:

何况,况且

  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52、何乃:

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

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

  53、既而:

随后,不久

  例: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54、既……且……:

又……又……

  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

  55.可得:

可以,可能

  例:

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庄暴见孟子》

  56.可以:

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劝学》

  57.乃尔:

竟然如此,这样

  例:

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

再说,而且

  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59.是故:

所以,因此

  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60.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例: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61.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62.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63.谓……曰……:

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64.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游褒禅山记》

  65.无何:

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山市》

  66.毋宁,无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

  67.无庸:

不用,无须

  例:

请姑无庸战。

《勾践灭吴》

  68.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

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70.一切:

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山市》

  71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72.以故:

所以

  例: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记》

  73.以……故:

因为……的缘故

  例: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愚溪诗序》

  74.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

  例:

①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75.以至于:

一直到;结果

  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乐羊子妻》

  76.因而:

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

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

对……,然后就,于是

  例: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78.……之谓:

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文言文翻译五法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 、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 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

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

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

(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

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

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

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

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

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

作战,是靠勇气的。

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

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

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 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

如“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

如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为: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

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

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

奚足以语文事?

——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

(2006年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

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

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

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如: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

“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又如:

“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

”(2006年上海卷)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

(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2006年全国卷中要求翻译这样的句子: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其中“妻子”译为“妻子和儿女”是一个重要的给分点。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例如: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

(2006年江西卷)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2006年全国卷)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2006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2006年湖北卷)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粒”应该作动词解,为吃饭、吃粮食之意。

(4)光武难其守。

(2006年天津卷)

光武认为防守河内很难。

难,意动用法,认为……很难。

(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2006年天津卷)

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降,使动用法,让……投降。

2.古汉语特有句式的考查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2006年全国卷)

季布更加闻名的原因,是因为曹丘传播了它呀。

用“者……也”为标志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这个句式特点要译出来。

(2)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006年浙江卷)

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快起来拿蜡烛来照照!

用“为……所”作标志的被动句,其他语言标志的以及无标志的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给予注意。

(3)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006年全国卷)

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顺序来译。

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倒装句,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复习时都要给予注意。

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2006年湖北卷)

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

《岳阳楼记》中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

(2006年四川卷)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万钟”,指高官厚禄,《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学课本,《过秦论》)

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

“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总之,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

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