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docx
《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
2019届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
1.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剥离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速率变得缓慢。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剥离的蛋白质中含有协助运输水的通道蛋白
B.剥离蛋白质后,水的跨膜运输只有自由扩散
C.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中水的跨膜运输速率较慢
D.剥离前水分子只能通过协助扩散穿过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剥离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速率变得缓慢,说明剥离的蛋白质中含有协助运输水的通道蛋白,剥离蛋白质后,水的跨膜运输只有自由扩散,A、B正确;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中没有水通道蛋白,水只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所以水的跨膜运输速率较慢,C正确;剥离前水分子穿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借助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水分子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
自由扩散和借助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
在此基础上,以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剥离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速率变得缓慢”为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下列有关细胞及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B.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只与信息传递有关
D.受精卵充当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膜的结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A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保护和润滑等作用,除了与信息传递有关外,还与免疫反应等有关,C错误;配子充当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D错误。
【点睛】易错提示:
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亲代的遗传物质是通过配子遗传给子代,因此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
3.研究人员连续若干年对我国特有物种攀枝花苏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
A.人为干扰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即为K值
D.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B正确;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不是K值,C错误;泽兰入侵后,攀枝花苏铁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据此可推知:
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K值的内涵,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是通过菌落特征来判断细菌的类型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蓝绿色的色素带最宽,说明叶绿素a含量最高
D.某陆生植物个体数量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
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发现:
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B正确;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结果是蓝绿色的色素带最宽,说明叶绿素a含量最高,C正确;对于个体数量较少的某陆生植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并随机取样,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和生物学史中涉及到的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5.为研究植物体内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取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脱落酸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积极作用
B.干旱条件下脱落酸能抑制茎叶的生长、促进根的生长
C.干旱可抑制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合成从而抑制叶片的脱落
D.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脱落酸,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脱落酸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明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以图示信息为切入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题图显示:
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长度增加值小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而根长度增加值却大于突变体,说明在干旱条件下,脱落酸能抑制茎叶的生长、促进根的生长,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积极作用,A、B正确;由图示信息,不能得出“干旱可抑制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合成从而抑制叶片的脱落”的结论,C错误;综上分析,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脱落酸,推测植物茎叶生长减慢,叶片的蒸腾速率会降低,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掌握对比分析几条曲线的方法:
一是要关注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二是在相同干旱处理时间对比野生型与突变体的茎叶长度增加值或根长度增加值来判断脱落酸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而明辨各选项的正误。
6.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时,将两个抗虫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得到三种植株,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情况如下,图中黑点表示抗虫基因,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植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抗虫基因的染色体都是4条
B.三种植株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都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
C.植株乙与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
不抗虫=8:
1
D.植株乙自交与植株丙测交,其子代抗虫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抗虫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的位置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甲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乙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丙细胞中的2个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在有丝分裂间期,抗虫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导致抗虫基因由2增至4,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甲、丙含抗虫基因的染色体都是4条,但乙是2条,A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抗虫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导致抗虫基因由2增至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甲和丙可能含有2个抗虫基因,乙可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错误;植株乙产生的配子中有1/2不含抗虫基因,植株丙产生的配子中有1/4不含抗虫基因,二者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2×1/4)∶(1/2×1/4)=7∶1,C错误;植株乙产生的配子中有1/2不含抗虫基因,乙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2×1/2)∶(1/2×1/2)=3∶1,植株丙产生的配子中有1/4不含抗虫基因,丙与不含抗虫基因的植株(产生的配子不含抗虫基因的概率是1)测交,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1/4×1)∶(1/4×1)=3∶1,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图示信息正确判断植株甲、乙、丙产生的含有抗虫基因的配子和不含抗虫基因的配子的概率,围绕“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分析各选项。
7.图1为测定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常用装置,图2表示在相同环境条件下,Ⅰ、Ⅱ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有氧呼吸速率,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乙装置中X溶液为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条件下进行该实验。
实验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a,乙装置红色液滴左移距离为b,则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_____(用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
(2)图2中,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Ⅰ真正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植物Ⅱ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此时限制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至少答两点);若12小时光照强度为B,12小时黑暗,24小时后植物Ⅰ比植物Ⅱ多吸收CO2________mg。
【答案】
(1).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纠正大气压和温度等影响)
(2).氢氧化钠溶液(3).遮光(无光、黑暗)(4).a+b(5).大于(6).CO2浓度、温度、水、无机盐(7).12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详解】
(1)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有氧呼吸速率,其中的甲装置为对照组,用死亡的植物代替正常生长的植物,其作用是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纠正大气压和温度等影响)。
乙装置是测定植物有氧呼吸速率的装置,因变量是通过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来体现的。
在进行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不会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改变,红色液滴不会移动。
因此若要红色液滴移动,乙装置中X溶液应为能够吸收CO2的氢氧化钠溶液。
为了排除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应在遮光(无光、黑暗)条件下进行该实验。
甲装置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环境因素变化引起,乙装置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引起,实验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a,乙装置红色液滴左移距离为b,则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a+b。
(2)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纵坐标所示的CO2吸收量表示呼吸速率,据此可推知:
植物Ⅰ、Ⅱ的呼吸速率依次为2mg/h、1mg/h。
当光照强度大于0时,纵坐标所示的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可见,当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Ⅰ、Ⅱ的净光合速率均为6mg/h。
依据“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当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Ⅰ、Ⅱ的真正光合速率依次是8mg/h、7mg/h,即植物Ⅰ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大于植物Ⅱ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此时限制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CO2浓度、温度、水、无机盐等。
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Ⅰ、Ⅱ的净光合速率依次为8mg/h、6mg/h;若12小时光照强度为B、12小时黑暗,则24小时后植物Ⅰ比植物Ⅱ多吸收CO2=(8×12-2×12)-(6×12-1×12)=12mg。
【点睛】解答
(1)题,应以题意“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有氧呼吸速率”为切入点,对比甲、乙装置的区别,明确甲、乙装置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找出自变量(植物是否有生命)、因变量(红色液滴左移距离),进而围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解答
(2)题,需明辨图2中:
当光照强度为零时,曲线对应的纵坐标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大于零时则表示净光合速率。
在此基础上,利用“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式并围绕光合作用的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8.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图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图中的信息分子,除由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当淋巴因子作用于_____________部位可引起体温适当升高,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为验证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将同种、健康、性别、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用X溶液配制的糖皮质激素,B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证明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3)研究表明,快乐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
(2).T(3).神经递质、激素(CRH或ACTH和糖皮质激素)(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5).等量的X溶液(6).两组大鼠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7).A组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比B组的低(8).长期精神忧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图中的信息分子包括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CRH或ACTH和糖皮质激素)。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时可引起体温适当升高,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为验证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需排除配制糖皮质激素溶液的溶剂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因此A组注射一定量的用X溶液配制的糖皮质激素,B组需要注射等量的X溶液。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检测两组大鼠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
因验证性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即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实验结果为A组血液中CRH和ACTH含量比B组的低。
(3)分析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增多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可见,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的原因可能是:
长期精神忧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
(2)题的解答。
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负反馈调节),明确验证性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
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目的(验证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进而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9.下图表示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酶X移动方向为_________。
一个mRNA有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的多肽链甲与多肽链乙种类______。
(相同、不同)
(2)该mR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占碱基总数比率分别为23%和25%,则与mRNA对应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胸腺嘧啶所占的比率为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表达过程合成的肽链中第11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密码子有GUU、GUC、GUA、GUG)变成丙氨酸(密码子有GCU、GCC、GCA、GCG),则该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情况是______。
【答案】
(1).从右到左(向左)
(2).1(3).不同(4).26%(5).A//T替换为G//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考查的知识涉及到转录和翻译、RNA的结构、基因突变等。
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1)依题意和和图示分析可知:
酶X为RNA聚合酶,其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
mRNA为单链结构,因此一个mRNA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
翻译多肽链甲与多肽链乙的模板mRNA虽然相同,但翻译的起始部位不同,因此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的多肽链甲与多肽链乙种类不同。
(2)依题意可知:
在该单链mRNA中,G=23%,C=25%,则U+A=1-23%-25%=52%。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转录过程可推知,DNA模板链中A+T=52%,而DNA模板链中的A与DNA非模板链中的T相等,所以与mRNA对应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T=52%(占单链的比率),占该区段的比率为26%。
(3)对比分析缬氨酸与丙氨酸的密码子可推知:
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编码的肽链中第11位缬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第2个碱基U被碱基C取代,成为丙氨酸的密码子,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A//T替换为G//C。
【点睛】本题的难点为
(2)题的相关计算,画图辅助分析有助于突破难点。
10.某种蚕是二倍体生物,性别决定为ZW型。
已知其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蚕(D)对油质蚕(d)为显性,该等位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丝腺是蚕合成蚕丝的器官,丝腺细胞相对于表皮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这体现了生物学________________观点。
(2)选取黑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F1均表现为灰色,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黑色:
灰色:
白色=1:
2:
1,选取F2中灰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选取F2中非白色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________。
(3)上述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取黑色正常雌蚕与灰色油质雄蚕杂交,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个体共有_____种基因型,其中白色油质雌蚕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灰色:
白色=1:
1(3).4/9(4).遵循,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5).12(6).1/64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
本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识记并理解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雌雄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掌握伴性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1)丝腺细胞合成分泌的蚕丝蛋白属于分泌蛋白。
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可见,丝腺细胞相对于表皮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这体现了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选取黑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F1均表现为灰色,说明黑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F1的基因型为Aa。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黑色:
灰色:
白色=1:
2:
1,说明F2中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该灰色个体与白色个体(aa)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白色=1∶1。
F2中非白色个体中,AA占1/3,Aa占2/3,产生的配子为2/3A、1/3a,因此选取F2中非白色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Aa)所占比例为2/3A(♀配子)×1/3a(♂配子)+2/3A(♂配子)×1/3a(♀配子)=4/9。
(3)依题意可知:
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D和d位于Z染色体上,即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选取黑色正常雌蚕(AAZDW)与灰色油质雄蚕(AaZdZd)杂交,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ZdW∶AaZdW∶AAZDZd∶AaZDZd=1∶1∶1∶1。
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个体共有基因型的种类数=3种(AA、Aa、aa)×4种(ZDW、ZdW、ZDZd、ZdZd)=12种。
F1雌性的基因型为1/2AAZdW、1/2AaZdW,产生的基因型为aW的雌配子的概率为1/8,F1雄性的基因型为1/2AAZDZd、1/2AaZDZd,产生的基因型为aZd的雄配子的概率为1/8,所以F2中白色油质雌蚕所占比例为1/8aW×1/8aZd=1/64aaZdW。
【点睛】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
ZW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在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和W表示;在雄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和Z表示。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伴性遗传,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本题的难点在于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来解答(3)题:
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或几对相对性状)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
例如本题中的第(3)题的有关计算,可将亲本的雌雄个体(AAZDW和AaZdZd)交配转化为AA×Aa、ZDW×ZdZd这两个分离定律问题,分别求出子代(F1和F2)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或产生的相应配子及其比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组合。
11.
(1)猕猴桃味道酸甜,维生素C含量丰富,以猕猴桃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汁及经发酵制成的果酒维生素C含量较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作果汁时可以加入果胶酶以分解果胶。
由于果胶酶溶于水,不利于重复利用,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或__________法将果胶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_______的制剂。
②猕猴桃果酒制作时所利用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
果酒正常发酵时,发酵液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发现家蝇体内存在一种抗菌活性蛋白,这种蛋白质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分离该抗菌蛋白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电泳法,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____、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
【答案】
(1).物理吸附法
(2).酶活性(3).异养兼性厌氧型(4).果酒发酵的无氧、pH呈酸性条件抑制了杂菌的生长、产生的酒精抑制了杂菌的生长(5).凝胶色谱法(6).带电性质差异(带电情况)(7).迁移速度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