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290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8 大小:30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项目组织单位:

某市新农办

报告编制时间:

2009年5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二、项目位置

某市6乡、5镇、勐焕街道办事处和芒市华侨农场。

三、项目承办单位

某市新农办

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总投资额(见表1-1)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总投资额表表1-1

序号

项目内容

建设规模

单价

(元)

总价

(万元)

备注

建安直接费

7118.56

1

C20砼道路(㎡)

584653.00

90.00

5261.88

水泥路面

2

M7.5浆砌石(m³)

37498.96

205.00

768.73

3

垃圾池(m³)

726.00

500.00

36.30

242个

4

消防池(m³)

759.00

500.00

37.95

253个

5

公厕(蹲位)

868.00

3000.00

260.40

6

活动室(㎡)

8570.00

800.00

685.60

7

篮球场(㎡)

1010.00

120.00

13.12

篮球架4个,2500元/个

8

绿化(㎡)

10916.00

50.00

54.58

产业

1330.00

其他费用

569.49

预备费

384.40

合计

9402.45

五、项目建设年限

建设期限为1年半。

六、工程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计划从2009年7月开始,至2010年12月完工,共计18个月。

七、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9402.45万元,其中:

银行贷款5000.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补助1330.00万元(政府扶持产业部分)、农民自筹和争取上级政府补助3072.45万元。

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2

序号

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建设规模

100.00

遍及5镇6乡

项目总投资

万元

9402.45

产业指标

1

政府专项资金补助

万元

1330.00

2

规划期末总增收

万元

9474.69

3

人均增收

1276.47

财务评价指标

1

基准收益率取6%的净现值(税后)

万元

140106.48

2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

87.80

3

投资回收期(税前)

1.2

含建设期2年

投资回收期(税后)

1.2

含建设期2年

4

投资利润率

%

131.20

正常营业年

投资利税率

%

170.20

正常营业年

5

基本建设贷款偿还期

10.00

6

盈亏平衡点

生产能力

%

3.14

第二节项目编制依据

1、国家和云南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定额;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中共某州委、某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德发〔2007〕5号);

5、云南省2006年农村发展规划;

6、《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7、《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技术导则》;

8、项目承办单位委托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9、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数据。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选择原则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共某州委、某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德发〔2007〕5号),在调查了解乡镇和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为指导试点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某市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某市政府经综合考虑,确立了此次项目的建设。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随着某市各乡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

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某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文化气息浓厚,320国道横贯部分乡镇,已经成为我国打开东南亚经济贸易的窗口。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某市进行新农村建设,应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

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

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选择原则

某市辖5镇6乡,80个居(村)民委员会,977个村(居)民小组,民族较多,村域情况复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在村庄规划中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急迫而富有挑战的任务。

2009年3月在某市政府和某市新农办的组织下通过实地调查,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了100个试点示范村项目建设工程。

这100个试点村庄选择的原则是:

符合乡镇总体规划要求,村庄建设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村民对村庄建设有积极性。

其中2009年州级建设项目有9个;市级建设项目有18个;储备村有23个。

有位于城镇建设区附近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富裕村庄,也有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村庄,有依靠旅游、矿藏等自然资源致富的村庄,也有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普普通通的村庄。

村庄规划将对这些不同区位、不同发展条件的村庄进行研究,提出针对各村特点的规划方案,为今后的村庄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第三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

某—中国滇西最具开发活力的边境中心城市,亚热带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

古为“滇越乘象国”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是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

(一)区位条件

某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某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

全市区位优势独特,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68.23公里。

市府所在地——芒市,是某州州府所在地,是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路、航空、电讯网络中枢,是滇西农产品、工业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是国家级糖料、商品粮、商品猪基地和国家亚热带经济作物名优基地及云南四大旅游集散地县(市)之一,是通向畹町、瑞丽两个国家级口岸的必经之地,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最具活力、最开放的商贸口岸,是国家和云南列为开发计划的国际航空港,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的必经之地及连接周边各国的泛亚铁路中国出入境站。

(二)地貌和气候

全市地貌呈东北高,西南低,海拨在2889米—528米之间,平均海拨850—900米。

山区占国土面积的74%,坝区面积占26%。

某地处低纬度高原,太阳辐射较强,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9.5℃,年均降水量1660.3毫米,年蒸发量1723.3毫米,年日照时数2352.3小时,无霜期301天,平均相对湿度80%。

气候具有夏长冬短、日照长、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等特点。

(三)资源状况

1、水资源:

某市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229条,多年平均产水量31.8亿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3.11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57.4万千瓦。

水资源的特点是:

季节分布不均,5—10月为丰水期,水量有余;干季水源不足,特别是3—5月,部分河流干涸。

2、植被:

在某市内分布着山地雨林、季节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多种森林植被,全市森林面积168129.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8%。

经调查现已记载的高等植物有257科,1222属,2564种。

3、旅游资源:

某是云南四大旅游集散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

目前市内的主要景区景点有9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勐巴娜西珍奇园),一般景区8个(即勐焕大金塔、孔雀湖景区、法帕尖山温泉度假区、勐戛三仙洞、菩提寺、五云寺、佛光寺和树包塔景区等)。

4、民族文化资源:

市内聚居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汉族等多种民族,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丰富多彩。

民间流传的傣、景颇等族的史诗、神话、传说、诗歌、戏曲、民歌、故事等新奇独特;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民族建筑、标识、图腾等,五彩斑澜;撒苤、沙蚕、舂菜、竹筒菜、五煮一锅等民族菜肴味道可口;傣族和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等,热闹异常,其乐无穷;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是研究德昂族历史文化的理想地点。

小乘佛教盛传某数百载,在傣族、德昂族中影响深广,民族与宗教浑然一体,构成特有的民族宗教文化景观。

(四)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

某市辖5镇6乡,80个居(村)民委员会,977个村(居)民小组;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37.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4.87万人,城镇人口12.2万人。

兄弟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人口18.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35.暂住人口约8万人,流动人口每天约千余人。

2、经济: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同比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8501元,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8.11亿元,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4亿元,增长25.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8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7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67亿元,分别增长7.3%、16.5%和24.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4亿元,增长46.8%。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8%。

3、交通:

320国道贯穿市内腹地,是出入某的主要通道。

与某为中心的环州公路已贯通,并全部实现油路化。

市内已形成了以市府所在地芒市镇为中心的公路网络。

市内还建有密若蛛网的乡村公路、遮区公路、林区公路等。

第二节项目点具体情况

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共包含6乡、5镇,勐焕街道办事处和芒市华侨农场,合计100个试点村寨。

各村寨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现状(详见下图)和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产业规划)(详见附表,某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庄建设明细表)。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垃圾池、消防池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活动室、公厕、农家乐、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其中以文化活动室和公厕为主;产业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手工加工房:

设施简陋、各家自己民居:

建筑无特色、布局不合理、进

生产、不易形成规模、效益较低。

行外立面粉刷、周边环境进行清理。

 

奘房:

外立面色彩单调、配套设施缺乏、道路:

道路偏窄、断头路较多、晴通雨阻、

活动场地未硬化处理、无建筑小品和无排水沟和道路绿化。

绿化等、文化气息较淡。

 

民居:

存在安全隐患,属于一期拆除建筑。

围墙:

破旧不堪、无特色、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出入口不明显。

道路:

狭窄、泥泞不平、落差太大,缺少蓄水池:

周围环境脏乱,影响水质;无标

挡墙。

志;水龙头无采取相应维护措施。

水渠:

水流不通畅、杂草丛生、利用率太学校:

基础设施落后、活动绿地少、场地

低。

不平整。

公厕:

标识不明显、周围环境脏乱、缺少山林:

扩大山林种植面积,多种树木相间

绿化。

种植。

茶叶加工:

设备落后、分工不明确、加工猪舍:

猪舍较小、环境质量差,易导致疾

间与储藏间一起,安全隐患严重。

病传播、应统一建盖,统一管理。

第四章SWOT分析

第一节S优势(Strength)

1、领导高度重视:

市政府、市新农办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了管理小组,负责组织试点示范村建设,为加快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优势产业突出:

试点村基本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烤烟、畜牧业、水果等农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农户覆盖率达50%以上;

3、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位于某州府所在地某市行政中心周围,为某市政府的重点发展对象。

地区内有320国道穿过,交通区位较好,升值空间较大。

4、旅游资源丰富:

试点村是某市旅游资源富集地,原始生态保护较好,农户渴望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强烈,主动投工投劳。

5、建筑布局:

项目区地形多样,打破了以往规整的建筑与空间布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上而下借势建房,形成多层台地景观,创造层次美!

同时试点村内文化底蕴深厚,有公共服务设施(奘房)做基础,其他配套设施基本以奘房为中心点,散射状发展,空间布局整体性较好。

第二节W劣势(Weakness)

1、目前项目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辐射带动作用较小。

2、项目建设仍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O机会(Opportunity)

项目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建筑特色保存完好,随着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完备,在云南省这一大的旅游区域背景下,结合民俗民风,项目区内的旅游业有望迅速发展,成为云南省又一旅游亮点,进而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T威胁(Threat)

项目的建设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理念,设计施工规范化。

第五章整治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村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城市带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统揽,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倡导健康生活为突破口,将试点示范村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突出、农民就业充分、农业基础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配套、子女教育良好、农村文化丰富、家庭生活富裕,具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节整治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优先三产原则;

   2、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原则;

   3、坚持具体实在、操作性强原则;

   4、坚持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原则;

   5、坚持尊重民意、合理布局原则;

   6、坚持立足现实、建改并重原则;

   7、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原则。

第三节整治规划范围和重点

以乡镇(街道)、农场为单位做好2009—2014年计划选定为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寨的发展规划。

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农村村容整洁和特色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村庄规划按照《中共某州委、某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德发〔2007〕5号)文件确定的“四村”(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五化”(产业优质特色化,村民生活现代化,村容整洁生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村务管理民主化),行政村“九有”(有科学合理的经济建设和村寨建设规划,有1至2项骨干产业作支撑,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一条贯通全村的路面硬化主干道,有办公用房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小学和卫生室,有文明卫生公厕,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一个群众拥护和团结干事的好班子),自然村“八有”(有一批设计合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有一条连接农户的硬化路,有一个以上文明卫生公厕,有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室,有电视电话网络覆盖,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一套符合法律法规的村规民约,有一个管理民主和务实能干的好班子)和农户家庭“六有”(人均有一亩以上基本农田地,人均有2亩以上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有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有一个以上法律和科技明白人,有一套卫生整洁、宽敞明亮的住房,有一口功能配套完善的沼气设施)目标要求为主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粮、糖、茶、畜四大传统产业和竹子、咖啡、奶水牛、晾晒烟、石斛、核桃等新兴产业进行,选择试点村最适宜的特色产业项目进行规划。

第四节整治规划期限

试点村规划期限为5年,2009年-2014年。

第五节整治规划思路

结合某市村庄众多、村情千差万别的实际,以用地权属、1:

1000地形图等基础资料为平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每一条试点村提出用地布局、旧村环境整治等村庄建设发展思路,重点落实村民住宅布点规划、国家州市区重点项目拆迁安置区和经济留用地选址规划,明确新村规模和位置、近期旧村整治项目库等,为每一个试点示范村理顺近、远期村民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的现有条件和发展前景,为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蓝图。

第六节整治规划目标

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是:

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村民生活富裕安康,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村务管理民主有序”,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建设要求,将某市100个村寨基本建设成为傣族、景颇族等典型示范村。

具体目标如下:

1.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 

至2014年,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村级可支配收入翻一番,使各个村、乡、镇形成产业链,形成特色农业、现代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村庄面貌呈现新气象 

争取完成100个村庄村民住宅建设和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处理率均达到90%;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太阳能利用率不低于40%,农户完成改厨达100%;完成改厩达100%,完成改厕达80%;完成村寨80%的河道疏通,河道净化率75%;道路拓宽改造和硬化率80%;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各村基本实现布局优化、房子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七化”目标,建成具有城镇化住宅设施、田园化居住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小康新农村。

3.村民生活实现新提高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年均递增10%,2014年达到4831.5元。

全村电话通讯、有线电视和燃气入户率均实现95%。

4.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 

村民普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95%的农户成为“五好家庭”标准户。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5.村务管理建立新机制 

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村务公开制度化、经常化。

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达到95%。

第七节功能定位

根据村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教育四大功能,将村庄建设成集生产、居住、休闲和生态旅游为一体,兼有城市生态补充和市民体验农业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村庄。

各个村庄可以结合本村庄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确定符合村庄本身的发展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农业型村庄(74个):

村庄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并结合地方文化发展手工业。

如风平村、河头村坪子寨等。

2.自然生态型村庄(8个):

村庄本身具备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时,可以充分的开发利用,成为苗圃发展基地,同时也为村庄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允午村和平河五队等。

3.工矿型村庄(1个):

村庄内部具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并且具备开发的条件或已经开发时,在积极维护原生态环境基本不破坏的情况下,发展工矿企业,带动全村致富。

如坝托村有丰富的“硅”资源,并已投入开采加工。

4.旅游型村庄(17个):

村庄内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资源较好时,在不影响原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带动解决一系列的就业问题。

如结叶坪村“宝山寺”和百年名贵的茶花园。

第八节整治规划方案

本次试点示范村村庄整治项目选择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整治项目重点放在设施配套和环境治理上,基础配套服务“治缺”,村庄环境“治脏”、“治乱”,改变“家庭现代化,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一、整体布局

为了取得某市新农村建设的较快发展,规划建议采用村镇结合,整体发展的总体布局,各村庄在村镇的整体发展规划趋势下,发挥各自的优势。

具体形式为:

一点多翼的点轴开发模式。

一点多翼,即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全乡镇经济发展核心点,以乡镇所辖村庄为翼,形成村庄经济发展的核心轴带,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网,逐步扩散全乡镇经济发展的范围。

乡镇上实施以综合经济为特征,以农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特色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工业、新型水果蔬菜和花草种植产品,立足为城市服务的目的,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吸引城市人的注意,为全乡镇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土地利用

本次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乎卫生、绿化环境等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动态耕地的整体平衡。

1、项目的建设中遵循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的生产和建设,并且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2、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建设中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帮助村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各项经济,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同时,通过土地置换,实现耕地面积净增的目标。

3、根据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的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挖掘现有存量土地的潜力,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如果确实需要占用耕地和林地也会尽可能地避免占用肥沃的耕地和生态价值十分重要的林地。

4、在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产出率的同时,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一定的成片园、林地,并采取多种绿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5、村庄建设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做好村庄的土地综合整治和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与复垦规划,增加有效的土地供给,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6、开展划分用途分区,按用途分区将村庄建设落实到田块,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建设项目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发展。

7、现状村庄居民点建房缺乏统一规划,农村居民点自由分布,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比较分散。

因此在新村建设时做到统一规划、建房,尽量集中建房用地,节约土地资源,这不仅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也减少了农村居民点建设和道路占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又可以增加一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