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7447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2第4章第2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

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选择题

《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

A.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

解析 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

答案 1.A 2.D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效益最大化原则

4.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D.资金严重短缺

5.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 第3题,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属于持续性原则。

第4题,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人口素质较低。

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第5题,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答案 3.B 4.C 5.D

工业生态学是研究工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友好互助、协调发展的科学,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它效法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工业生态化技术,将传统工业改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下图为我国某生态工业园生态链图,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

读图,回答6~7题。

 

6.该生态工业园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黑龙江省B.上海市

C.江苏省D.广西壮族自治区

解析 由图可知该工业园主要是甘蔗制糖,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甘蔗,故有可能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 D

7.下列有关生态工业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范围可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

B.生态工业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应着重发展第一产业

C.生态工业园内应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区

D.生态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

解析 生态工业园因其生产环节的关联性,可延伸到第一、三产业,各环节之间追求的是协作与统一,考虑其生产的原料来源,产品性质及技术要求,生态工业园不适宜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答案 A

下图是“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7年变化特征的是(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明显变快 ③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8题,我国人口增长呈减缓趋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

第9题,加快产业升级应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缓解能源紧张、保护环境,应该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 8.B 9.D

读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甲、乙两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均耕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乙地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B.甲、乙两地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C.甲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一定会使人口容量不断扩大

D.乙地老工业区改造,人口数量不能超过当前环境人口容量

11.在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西气东输,乙地发展低能耗工业

B.甲地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乙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甲地采用节水措施,乙地开发无污染能源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处理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新疆,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选项A正确;甲地地域广阔,但水资源不足,人口容量小,选项B错误;油气开发对人口容量大小的影响不大,选项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工业区的改造,新的条件下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容量增大,选项D错误。

第11题,甲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节能减排;乙地区工业发达,能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故选项B正确。

答案 10.A 11.B

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12~13题。

12.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江河B.森林

C.村寨D.梯田

13.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 第12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13题,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免得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

答案 12.B 13.C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  )。

15.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D.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解析 第14题,A为质量安全标志,B为节能标志,C为绿色食品标志,D为节水标志。

第15题,小汽车的运输效率低,用小汽车代步,相对而言排放的废气较多,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要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答案 14.B 15.D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县之一,海拔在2066~4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材料二 上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三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材料四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比较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水能资源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主要原因。

(2)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选择其一说明其发展的自然条件。

(3)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

(5)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

解析 第

(1)题,比较两河流在青海省的落差可知,黄河水能资源丰富。

(2)题,A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

第(3)题,B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4)题,四地都接近原料地、水电站,交通便利,且有政策支持。

第(5)题,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 

(1)青海省境内黄河比长江水能资源丰富。

原因:

青海省境内黄河流经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落差大(长江流经青海省境内,部分在青藏高原上,落差小)。

(2)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种植业: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地形较平坦;灌溉水源丰富;土层较深厚。

畜牧业:

海拔较高、热量与水分较差的山地适合牧草的生长。

林业:

海拔较高的南坡热量较充足,降水比较丰富。

(3)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

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

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接近原料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5)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西部地区

110.2

注:

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简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读图能力。

(1)题,由图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很明显,图中上升速度较快的支持系统是智力、发展和社会三大支持系统,它们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力。

(2)题,可根据图中各支持系统变化曲线的特点分阶段总结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

就农业角度分析,要依据试题提供的资料,从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和农业政策调控等方面说明。

第(3)题,由图中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曲线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曲线,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缓慢,且先降低再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

分析原因时要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着手。

答案 

(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

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