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628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黄河流域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河流域简图,图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底初步建成。

材料二:

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出现断流,197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有22年出现断流。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有效调度,以及相关举措的推进下,1999年后即使在严重枯水年黄河也不再断流。

(1)说出黄河下游容易断流的自然原因。

(2)简析断流对下游沿岸及河口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1999年至今黄河不再断流,简述为此所采取的有效对策。

【标准答题】

(1)(下游)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河水下渗严重,径流损失大。

(2)沿岸农田灌溉水源减少,种植业减产;河口营养物质减少,渔业减产。

(3)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经济(农业)结构的调整;节水技术的推广;流域生态环境(植被)的改善等。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黄河断流的原因、影响和措施,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

(1)黄河下游断流,可以从水的来源减少以及水的消耗增大两方面来考虑,黄河下游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径流量小,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该区域为沙质土壤,河水下渗严重,径流损失大,导致黄河断流。

(2)黄河断流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灌溉水源减少和渔业的影响,沿岸农田灌溉水源减少,使种植业减产,断流会使河口泥沙沉积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渔业减产。

(3)为防止黄河断流,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们共同做出努力,流域内的水资源要统一调配;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尽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要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等。

【同类专练】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成,历史上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道。

黄河入海河道不断演变,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山东垦利地区黄河两侧新淤地带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

这片土地经过当地村民多年改造,昔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万亩优质水稻田。

下图为黄河入海口河道变化示意图。

(1)描述历史上黄河河口处发生改道的地理过程。

(2)说明垦利地区黄河两侧新淤地带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对黄河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黄河三角洲是国内外少有的资源富集区。

简述其资源优势。

【答案】

(1)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入海口附近水流缓,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使黄河河道不断向海洋延伸;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泄洪排沙能力降低,当淤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溃堤,导致河流改道。

(2)新淤地形成时间短,地力消耗少,土壤肥沃;周边工矿企业少,土壤污染小;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

(3)退耕还林、还牧,植被覆盖率增加;减少了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入海泥沙减少,河流下游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退缩。

(4)以油气资源为主的能源资源丰富;海盐、渔业等海洋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广,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三角洲自然风光、湿地、鸟类等旅游资源丰富。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详解】

(1)考查河流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下游改道的过程,是由于黄河含沙量巨大,大量泥沙被黄河搬运至河流入海口出;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慢,黄河的搬运能力减弱,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此处淤积,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当河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河流发生溃堤,进而导致河流改道。

(2)说明垦利地区黄河两侧新淤地带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垦利地区为新淤地说明土壤肥沃;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说明开发历史短,环境污染少;垦利地区位于黄河两侧,说明灌溉水源充足、方便。

(3)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进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措施,退耕还林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导致下游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萎缩。

(4)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根据所需知识进行回答即可。

该区域油气资源丰富;靠近海洋、海盐、渔业等海洋资源丰富;位于河流入海口,湿地面积广,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三角洲自然风光、湿地、鸟类等旅游资源丰富等。

【点睛】

(1)注重考查学生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作用过程的理解与分析,逻辑关系较强,要求学生根据地理过程的变化理清楚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你在逻辑关系。

(2)要求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熟练的分析和归纳。

(3)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4)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角度把握。

2.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黄河中游两条重要的支流是C、D。

(2)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A)和河套平原(B)水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

(1)黄河流域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说明其种类和分布地区。

(2)我国第二长河——黄河为什么几乎没有航运能力?

请结合黄河水文、水系特征予以回答。

【答案】

(1)汾河 渭河

(2)引黄灌溉;支流注入少;蒸发旺盛下渗严重

(1)上游水能资源;中游煤炭资源;下游石油资源。

(2)黄河河道弯曲;下游形成地上河;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水位暴涨暴落;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冬初春末有凌汛。

【解析】

(1)图中C河是汾河;D是渭河。

(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该河段内支流注入少;流经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下渗严重。

(3)黄河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陕西、山西、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下游石油资源丰富。

(4)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方面分析;水系特征从流程、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河道等方面分析。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瞭望》杂志报道称:

“自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村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千米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

这意味着,连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材料二:

下表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比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二,简述黄河输沙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变化特点。

(2)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河段,简述该河段泥沙产生的自然原因。

(3)近年来人们在中游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黄河水变清。

【答案】

(1)空间分布特点:

黄河输沙量自上游到入海口(或下游)呈“小—大—小”的分布特点时间变化特点:

1989—2016年黄河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破碎、坡度大;植被稀少。

(3)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

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

(任答2点得)。

【解析】

【分析】

该题以黄河输沙量时空变化为背景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详解】

(1)根据材料二信息,黄河上游河段从唐乃亥站到头道拐站含沙量小,中游河段的龙门站等含沙量变大,下游段的利津站含沙量减小,故黄河输沙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黄河输沙量自上游到入海口(或下游)呈“小—大—小”的分布特点。

1989—2016年黄河输沙量明显减少。

(2)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河段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破碎、坡度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携带大量泥沙。

(3)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使得黄河输沙量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

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等。

【点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有效措施。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

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

黄河最后一次大的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此次改道给山东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使黄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

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

(1)读图,描述自497年以来不同年份间废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位置总体变化过程。

(2)推测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并说明推测依据。

(3)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在增加。

请分析其原因。

(4)江苏盐城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大港口。

请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

(1)497年到1855年,海岸线总体呈现向海洋推进的趋势,其中,497年到1582年推进速度较慢,1582-1855推进速度较快;1855年到1921年海岸线呈现向陆地后退的趋势,其中废黄河口后退程度最大。

(2)年份:

1855年;推测依据:

1855年到1921年期间,废黄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多,说明此地堆积作用减弱,黄河改道,废河口处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4)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分析】

本题根据黄河口在苏北和山东的变迁考察等值线的判读以及地貌的成因和过程,考察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

(1)根据图中给出的不同年份海岸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从497年到15855年,海岸线都是向海洋方面推进,但是这几条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反映出推进的速度有差异,其中497年到1582年间,推进的速度较慢,但是1582到1855短短三百多年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距离比之前一千多年都要多,足以说明速度快,1855年到1921年,海岸线有了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

(2)根据海岸线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在1855年到1921年间,海岸线有了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由此可以推测,黄河在此年间发生了改道,以致河口处淤积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小,加上海浪的侵蚀,导致海岸线后退。

(3)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陆上三角洲开始萎缩,同时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被海水侵蚀掉的泥沙被沿岸的海浪和水流携带最后在浅海区沉积;此时虽说黄河已经改道,但是仍有其他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4)港口的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港阔水深的避风港,建港条件要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主要是依托城市,运输需求,技术水平等。

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造成沿海地区深度较浅,大型轮船容易搁浅,不利于航行;加上缺乏缺乏大河入海口,无法海陆联运,经济腹地有限,苏北沿线城市相比苏南来说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点睛】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黄河在青海省的流域面积为15.31万平方千米,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塔”。

(1)说明青海省被称作黄河水塔的原因。

(2)描述黄河流域干流输沙量多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国家在黄河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青海省提出针对性措施。

【答案】

(1)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河流落差大;青海人口少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小,黄河在青海省内的流域面积大,河流水量大;黄河发源于高山,有冰雪融水的补充,加上沿途工农业生产少,水污染较小,水质优良。

(2)输沙量波动变化,呈减少趋势。

原因:

国家采取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恢复生态植被,水土保持较好,输沙量呈减少趋势;但是由于每年的降水量不同,输沙量呈波动变化。

(3)青海省作为源头省份,重在保护,减少对水源的污染;青海以高寒气候为主,生态环境较脆弱,以恢复植被为主;减少过度放牧,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对水资源进行集约利用。

【分析】

本题考查了黄河输沙量的变化、保护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1)青海省被称作黄河水塔主要体现在青海省对黄河的补给水量大,水质好,主要原因包括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流域面积大,湿地广布,对黄河水量的补给量大;青海省人口少,工农业发展水平低,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少;有高山冰雪融水补充,水质好;沿线人口少,工农业生产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水质好。

(2)读图可知,黄河流域干流输沙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主要是流域内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施,恢复了自然植被,水土流失大大减轻;干支流水利枢纽的建设,拦截了泥沙。

输沙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流域内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黄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导致输沙量呈波动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青海省是黄河的源头,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黄河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牧,还湿地,恢复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放牧;加强对水资源的集约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