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讲义何兆文.docx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讲义何兆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讲义何兆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讲义何兆文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及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讲义)
恩施市实验小学何兆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2、学校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才是学生真正的发展?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此定义提出了健康的三个要素:
⑴、无躯体疾病;⑵、无心理疾病;⑶、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部分。
2、在心理学理论中,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最为著名。
即“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这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四、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有别于成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也有许多标准,我们一起看看人们通常使用的一个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
2、稳定的情绪
3、能正确认识自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热爱生活
五、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1、外部因素:
社会、学校、家庭
2、学生内部因素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什么是自我?
②自我概念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③小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比较简单
需要成人的呵护、
爱的缺失会导致孤独感和恐惧
●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亲子关系
交往中的行为障碍
(4)儿童的认知发展
注意的特点
●如何唤起孩子的注意
●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如何教学生学会集中注意
六、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1、儿童焦虑症
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
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
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
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家长和教师应怎样对待焦虑的患儿?
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
●学习过分焦虑
●分离性焦虑
●社交性焦虑
●恐怖性焦虑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
如何检查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可以用项目指标进行测试:
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1~10%。
男孩远较女孩多。
●表现特征一:
●表现特征二:
●儿童多动症行为诊断量表
●美国简化康奈尔用儿童行为量表
儿童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3、学习障碍
是学龄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典型特征是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障碍。
现代教育心理学把这类孩子的现状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所谓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看上去聪明,只是在听、说、读、写、算的能力的获得与运用上出现困难,并因为这些能力的落后导致学习上的失败。
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有: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写字经常丢一划,多一撇,部首张冠李戴。
○写作业时间拖得太久。
○记忆某些事物的能力强,而读、写、算方面能力弱。
○不爱阅读或阅读能力差。
○好动,但缺乏运动技巧。
4、儿童抑郁症
从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了解到,我国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5、品行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该病患病率为1.5%~7.3%,男女比例为9:
1,患病高峰为13岁,城市高于农村。
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不单涉及医学,而且还涉及心理、社会和法学等学科。
6、儿童恐惧症
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
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其中学校恐惧症是较常见的一种,指患儿特别害十白上学,以至于逃避去学校的一种情绪障碍。
7、儿童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的躯体疾病而导致。
8、儿童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3.6:
1。
它是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涉及儿童的认知功能、社会情感、社会化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问题,相对来说,留守学生比其他学生多一些,亲情缺乏的孩子容易出现孤独症状。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有那些不良后果有哪些?
七、教师应该怎样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学生“爱”之愈深,学生对大人“拒”之愈切。
大人给学生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学生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
一是没有给学生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
●重成功轻失败
●重物质轻精神
●重结果轻过程
●重智商轻情商
●重答案轻问题
●重行为轻心理
●重共性轻个性
●重说教轻交流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
一是目前我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我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学生幸福成长,而学生却回答:
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
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
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1、教师如何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
●给教师推荐七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爱心
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
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
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而无条件地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与大家分享10种“爱的方法”。
○第二个工具——鼓励
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
教育学生,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每位老师都应牢记:
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14种关系,其中有7种不良环境,有7种健康环境,显示出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怎样,就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个工具——表扬
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的定藤规弘教授等人发现,当人们受到表扬或称赞时,与他们获得金钱奖励时一样,其大脑的“奖励中心”——位于大脑中心部位的“线条体”就会变得活跃,进而对人们的心理起到鼓励作用。
当学生的一个行为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能使学生的行为固定下来,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
所以表扬是老师经常要做的行为。
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感化”。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1、要及时表扬
2、要乐于表扬。
3、表扬要注意方式。
可见,只要抓学生的特长去赞美,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地审视自己,会意识到自己也有所不足,同时,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
○第四个工具——尊重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太重要了。
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的要求。
○第五个工具——理解
我们经常说“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虽然口中这么说,但是,心理和行动上很难做到。
为了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
学生自到你班级中来的第一天,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
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
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学生是待培养的,你是引领其前行的伙伴。
有的老师恰好弄反了:
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能力上却苛求学生什么都会!
老师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六个工具——宽容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豁达的宽容气度。
能够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七个工具——批评
批评应该是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
“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
批评不等于发脾气、训斥,更不等于讽刺、挖苦。
在批评学生时,有时安慰和宽恕往往比惩罚更有效。
老师的批评要有真诚劝慰或给学生留下自省的余地。
不轻易使用结论性语言,批评要留有余地,以便灵活机智地进行教育。
几种有效的批评方式:
△迂回曲折式的批评
△幽默式的批评比
△先扬后抑式的批评
△巧下台阶式的批评
2、老师不能碰的三条“高压线”
第一条高压线——忽略学生的存在
老师对问题学生不闻不问,学生解释老师不听,这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在老师心中是没有有价值的。
第二根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
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
我们很多老师,批评已经成为顽固性的痼疾。
当我们自己认为批评是为学生好,是为了改正学生的缺点。
事实上,破坏性的批评的结果与我们希望它达到的结果完全相反,我们本来希望该掉学生身上的缺点,却反而把缺点给固定下来了。
我们希望激发起学生成长的动力,却反而扼杀了学生成长的动力。
我们希望学生完美,却把学生弄得没皮没脸,自尊心丧失殆尽。
第三根高压线——体罚与变相体罚
2007年6月1日实施的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由于少数教师法律知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触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就会有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发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提高业务素质,改善物质条件和加强科学管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八、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统计
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2、被遗弃感(安全感缺失)
3、有怨恨感
4、封闭性格
5、攻击性格(破坏性格)
6、缺乏生活上、学习上的自信心
7、情感冷漠,缺乏健全人格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1、来自农村自身因素。
2、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不成熟,知识缺乏
3、家长与孩子亲情的缺失
4、代养人素质低下、代养方式不良
5、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6、教师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
(2)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
(3)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
7、社会不良风气与偏见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主要是要树立正确地理念)
1、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1)教学生学会积极的宣泄情感
●学会倾诉(说出来、写出来)
●学会调节(呼吸调整、听音乐、看影片)
●交互抑制(去运动)
●适当宣泄(哭出来、去宣泄室)
●适当休息、不要让大脑过于疲劳
●培养一种开朗合群的性格
●寻找专业人员帮助
(2)多进行交流与沟通
●与人沟通:
平等、互信,态度诚恳,找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与学生沟通:
尊重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
●与留守学生沟通:
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多一些亲切、和蔼,少一些严厉、责怪;多一些理解、关心,少一些武断、冷漠;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嘲讽、批评
2、对于留守学生心理维护可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
(1)学校还要办好家长,利用节假日组织家长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家长职责。
(2)老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联系,共同实施对孩子的关爱,加强沟通,形成关心留守孩子的合力,
(3)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及联系卡制度
(4)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
(5)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
(6)通过组织班级活动
3、要转变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师要当好心理医生
(2)变成与学生平等的朋友
(3)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