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6373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贵州省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第一章项目择要

一、项目名称:

贵州省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三、建设单位:

织金县农牧局

四、建设地点:

织金县中寨、三塘、后寨、桂果、实兴、猫场、少普、阿弓、上坪寨、龙场、金龙、官寨乡、以那镇、茶店、八步、城关、普翁、牛场、大平、绮陌、板桥、三甲、鸡场、黑土、珠藏、熊家场等26个乡(镇)。

五、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人工种草8万亩,改良草场1万亩,围栏1万亩。

(二)产品方案

通过项目实施,年生产鲜草44万吨,可配套养畜17万个羊单位。

六、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73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98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750万元。

七、运行费用:

人工种草8万亩,每亩400元,需投资3200万元;改良草场1万亩,每亩需160元,需投资160万元;天然草场围栏1万亩,每亩需40元,需投资40万元,管理费330万元。

八、效益分析:

实施的8万亩人工种草、1万亩天然草场改良及1万亩草场围栏,每年可防止土壤流失1.6亿公斤。

九、建设时间:

一年(投资计划下达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一、全县基本情况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六冲河与三岔河下游交汇的三角地带,东经105°20′14″-106°10′19″,北纬26°21′47″-26°57′24″之间。

东以三岔河为界邻清镇市、平坝县,南与安顺、普定接壤,西毗六枝、纳雍,北与大方、黔西隔六冲河相望,全县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土地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

县城东距贵阳市157公里,南离安顺市99公里,北至毕节市144公里。

织金县辖11镇21乡,574个行政村(其中28个居委会),5010个村民组,2009年末总人口1049533人。

织金县农业人口多,比重大,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对优势,全县1049533人中,农业人口979036人,乡村人口95416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2.29和90.91%。

非农业人口70497人,只占总人口的6.71%;城镇人口95368人,占9.09%。

本县2009年有劳动力5021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84%。

织金县人口密度大,增长速度快。

2009年人口出生率10.88‰,人口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4.55‰。

人口密度为366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

织金居住民族多,目前住有苗族、白族、水族、布依族、彝族、回族、蒙古族、仡佬族等24个少数民族

二、自然概况

(一)地质地貌

织金县有第四系、侏罗系、三迭系、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地层出露,其中二迭系和三迭系出露面积较广。

二迭系(P)中上统龙潭组(P2I)厚200-300米,由沙质泥岩、细沙岩、灰岩、硅质岩和煤层组成,为织金县产煤层,一般含煤30余层,底部有黄铁矿;下统茅口组(P1m)厚0-400米,由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组成,系重晶石、化肥用白云石、大理石“晶墨玉”主要产出层。

寒武系(E)下统牛蹄塘组(E1n)以灰绿色页岩和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厚130-150米,其底部磷块岩为磷矿产出层。

织金县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在西部岩洞口双羊山岩头,海拔2264米,最低点在东北部三岔河和六冲河交汇处,海拔861米,相对高差达1400米以上。

全县宏观地貌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以正平-大院-中寨-阿烈-平寨-白岩-高坪-高山-打括-黑土一线为界,东属黔中丘原地带,西为黔西高原地带。

西部与纳雍县紧连,面积115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0.4%,区内深沟,峡谷、槽谷交错,具有高原风光特色;东部为丘原、河谷地带,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灰岩广泛分布,沟深坡陡,峰丛、槽谷、洼地相镶嵌其间,县内较大的坝子都分布在此区内。

全县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台地、丘陵、山原、丘原、盆地等。

台地分布面积1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4%,分布于三塘、阿弓、珠藏等地。

丘陵1430.2平方公里,占49.9%,其中中丘陵134.8平方公里,分布于中部、东南部、东北部;高丘陵89.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三塘、阿弓、珠藏。

山原44.6平方公里,占1.5%,分布于三塘、阿弓、珠藏。

丘原36.7平方公里,1.3%,分布于牛场、化起、龙场、八步、以那。

盆地(坝子)101.2平方公里,占3.5%,其中高盆地1.4平方公里,中盆地99.8平方公里。

山地1244平方公里,占43.4%,县内均有分布,低山地貌分布于六冲河和三岔河沿岸的个别地段;低中山除西部分布较少外,在全县均有分布,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3强;中中山为全县主要地貌类型,分布于县东北部、东南部、中部,与低中山相间出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

高中山分布于西部地区的三塘、阿弓、珠藏等地,面积不大。

喀斯特地貌在织金县内分布广泛。

峰丛、槽谷、丘陵、洼地分布在中部、东北部;峰林、岩溶谷地主要分布于牛场、猫场一带。

以中山地貌为主的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组合类型,导致了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差异,给全县易灾地区综合防治带来一定困难,使防治工作更加复杂。

(二)气候水文

织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地貌、气温、降水因素,常产生暴雨、低温、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织金县石漠化防治的困难。

织金属低纬度高海拔山区,空气湿度大,受冷气团控制,全年阴雨天多达250天,2009年日照时数1164.3小时。

热量条件较好,2009年平均气温15.1℃,多年平均气温13—15℃,但地势起伏大,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温小于12℃。

据多年气象资料,极端最高温35.5℃,最低温-12.3℃。

织金降水充沛,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最多1881.7毫米,最低880.2毫米,相对变率17%;降雨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多雨中心在珠藏,少雨区在六冲河一带;降水年内变化较大,大雨暴雨强度大而集中。

织金县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支流六冲河流域与三岔河流域,以双羊岩头-新寨大坡-羊庙大山-凤凰山-滑塘坡一线为界,以北为六冲河流域,以南属三岔河流域。

织金县大小河流溪流共129条,河网密度小,其中六冲河流域16.4公里/100平方公里,三岔河流域15.2公里/100平方公里,均小于全国平均值50.75公里/100平方公里。

长度>10公里,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的河流总长度450.41公里,河流密度为15.7公里/100平方公里。

其中流入三岔河的支流12条,集水面积1566公顷,径流总量13.53亿立方米;流入六冲河的支流7条,集水面积1302公顷,径流总量9.7亿立方米。

织金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尤以碳酸盐类岩溶水分布最广、流量最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2%,多年平均储量6.02亿立方米。

(三)土壤植被

1、土壤

全县土壤主要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壤总面积22.2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6%。

黄棕壤主要是粗骨山地黄棕壤亚类,分布于县西、西南海拔1800米以上的部分地区,面积3.6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6.5%。

黄壤是全县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多分布于海拔1400-1800米的坡地和丘陵地带,以八步、城关、桂果、牛场、猫场、以那等地分布较广,面积14.20万公顷,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3.8%。

石灰土分布在八步、龙场、化起、猫场等区的低中山岩溶丘陵、洼地、谷地,面积3.32万公顷,由于所处地势坡度大,基岩裸露多,水土流失严重。

紫色土是县内岩性土壤之一,零星分布于八步、以那、龙场、化起、猫场、城关等地,面积0.3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山坡地带土壤侵蚀严重。

潮土包括淤沙泥土和潮沙泥土等,面积0.08万公顷,零星分布于季节性河流沿岸。

2、植被

织金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植被区。

东部为中山、中中山丘陵为湿性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区,范围包括城关、以那、八步、牛场、猫场、龙场、化起、桂果等,原生植被多为次生灌丛草坡代替,主要植物为石灰岩常绿落叶林,主要树种包括栎类、樟树、桦木、白杨、女贞等。

西部属中中山、高中山湿性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云南松林、漆树林、核桃林区,包括正平、大院、阿烈、普作、中寨、平寨、白岩、三塘、阿弓和珠藏等地。

主要植物在石灰岩地区有青冈栎、桦木、白杨、女贞;东侧有华山松、云南松;西部是大面积连片次生灌丛、草坡。

三、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织金土地资源呈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多种类混合分布的态势。

国土局资料显示,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6788.6公顷:

农业用地254865.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9%,其中,耕地118505.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3%,园地274.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林地9398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8%,牧草地21307.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其他农业用地20797.2公顷,占7.3%;建设用地12373.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未利用地19549.39公顷,占6.8%。

(二)农作物资源

织金农作物资源丰富,全县已培育或引进粮食、经济、蔬菜、绿肥、果树、药材等多种农作物资源。

织金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马铃薯等,油料作物主要有白油菜、稀水白、矮架早、向日葵、芝麻、蓖麻等;蔬菜有白菜类、菜豆类、薯芋类、葱蒜类、根菜类、绿叶菜类、水生菜类、茄果类、菌类等。

(三)牧业资源

织金县牧草种类较多,自然牧草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约占牧草资源的70%,其中禾本科居绝对优势,有黑穗草、画眉草、五节草、马唐草、千金草、狼尾草、白茅草、白草,糯米草等。

2009年织金宜牧草地面积7.2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5.5%,连片分布于三塘、阿弓、珠藏、中寨、以那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带。

本县畜禽种类多,有猪、牛、羊、马、鸡、鸭、鹅、兔、猫、狗、鸽等,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人工驯养,畜禽已与本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遗传稳定、耐粗饲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2009年全县存栏大牲畜152887头(其中牛129061头)、羊14285只、生猪300384头、禽存栏2051629羽;出栏大牲畜31699头(其中牛27586头)、生猪300340头、羊9444只、禽2158053羽。

肉类总产量36261.04吨、禽蛋产量1988.35吨、水产品产量1250吨,畜牧业产值(现价)7.81亿元。

四、易灾地区现状

织金县是易灾情况复杂、类型齐全、分布面积较大的岩溶区域之一。

县境内地势起伏变化大,河谷深切,土质疏松,土层浅薄,植被稀少,暴雨集中,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尽快实施易灾地区草原综合防治。

根据2009年织金县易灾现状图提供的数据分析,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68km2,其中非易灾面积为1123.98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9.19%;无易灾面积为397.3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85%;潜在易灾面积为665.4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2%;轻度易灾面积为456.4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91%;中度易灾面积为153.0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4%;强度易灾面积为45.2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8%;极强度易灾面积为26.3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92%。

轻度以上易灾土地面积为681.1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75%。

综上所述,县内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无支柱性产业。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牢记服务“三农”宗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在保证满足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走农、牧并举的路子,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草原是国家战略资源。

草地是农业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草食家畜重要的饲料来源、牧区和边远山区重要的生产资料、易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卫士”。

(一)实施易灾地区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是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由于我县对野生资源乱挖滥采,草地过度放牧,湿地逐年萎缩,天然林资源乱砍滥伐严重,采矿及交通建设破坏森林;陡坡开荒,夏季降水强度大,对地面侵蚀强烈;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加剧水土流失,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态严重失衡,涵养水源能力脆弱,破坏了原来固有的生态屏障,雨水季节对乌江流域造成威胁,枯水季节难以确保周边群众供水。

通过草地建设,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建立生态屏障,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据测试,坡度为5度的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000公斤,20度的坡地流失2100公斤,而有草地植被的24度坡地可免受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9万亩草地的水土流失,同时实现高产饲草基地与围栏草地相结合,划区轮牧,不仅可以提高载畜量,而且还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县易灾地区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

地貌起伏不平、陡坡沟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我县大部分地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我县部分地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主导因素。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

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易灾地区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织金县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万多,耕地却在锐减,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

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

“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

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

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

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

四是恶化环境。

易灾地区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

我县易灾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61%,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四)防灾减灾

长期以来,由于老百姓长期乱挖滥垦、乱开采,导致许多坡耕地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政策保障有力

毕节地区是胡锦涛总书记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

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和国内各界以及试验区建立后组建的北京专家顾问组的倾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北京专家顾问组提出要把畜牧业培育成毕节试验区经济后续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我县是典型的旱地农业大县,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和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贫困面相对较大,生态建设和开发扶贫任务还很艰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1号文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成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畜产品为特征,以生态养殖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大省,积极培育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毕节地委、行署和织金县委、县政府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畜牧大区、生态畜牧大县的战略构想,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畜牧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织金生态畜牧业大县建设及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项目整合有力

该项目实施后,与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肉牛养殖小区等项目进行整合,达到草畜平衔,通过种草养畜,草又得到了利用,防止退化,同时通过养畜也富裕了百姓。

(三)技术保障有力

织金县从1978年开始人工种草,有30年余的种草养畜经验,同时具有30年的人工授精改良技术基础,开展过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施过国家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具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基础。

全县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7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8人,初级职称78人,有村级民办公助防疫员、品种改良技术员574人,通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县已形成了相对完善和草食牲畜发展技术体系,有较为成熟的畜牧疫病控技术设备和人员,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交通便利,前景广阔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分别与清镇市、平坝县、普定县、六枝特区、大方县、黔西县、纳雍县等县(市)毗临,位于毕节地区中心地带,便于参观考察学习。

县城东距贵阳市175公里,南离安顺市87公里,西往六枝特区107公里,北至毕节市144公里。

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海拔860米,年降雨1441毫米,年均气温14℃,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05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县辖32个乡镇,562个村,28个居委会,4810个村民组,总人口109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

全县环境属于山区农业地区。

充分综合利用自然草山草坡,采用人工培育草原和改良自然草原,实行耕种方式,可获得大量饲料来供养育肥牛、羊、兔、织金白鹅、火鸡等草食畜禽,包括冬季的储藏干草料备用,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开发手段采用耕种方式解决青饲料,成本消耗低,给畜牧养殖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又能起到退耕还草,解决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作用。

全县现有天然草地72667公顷,各类草地可利用面积达1621430亩。

织金县水资源丰富,织金多年平均降水深度1329毫米,降水总量38.1亿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产水23.23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每年占水量3205立方米(2003年河川径流量21.6亿立方米),水量充足。

第四章项目选址方案

一、人工种草

根据织金县易灾地区草原保护现状,项目选择在织金县中寨、三塘、后寨、桂果、实兴、猫场、少普、阿弓、上坪寨、龙场、金龙、官寨乡、以那镇、茶店、八步、城关、普翁、牛场、大平、绮陌、板桥、三甲、鸡场、黑土、珠藏、熊家场等26个乡(镇)实施人工种草8万亩。

二、草地改良

根据织金县草地退化情况,项目选择在织金县阿弓镇海布坡草场、后寨乡公鸡山草场、少普乡新地村、三塘镇轿子山草场、上坪寨乡碗厂、平寨、金龙乡新立村、中寨村改良草地1万亩。

三、围栏建设

根据织金县草原保护及草食家畜饲养情况,项目选择在三塘轿子山草场和后寨乡三家寨、公鸡山草场各实施草地围栏各0.5万亩,共计围栏草地1万亩。

第五章项目建设单位状况

织金县农牧局成立于2010年3月。

下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等3个副科级机构和12个局股室及23个业务股室。

我局现有干部职工28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干部职工的86.48%,有高级兽医师1名、中级畜牧师(兽医师)48名,初级畜牧师36名,基层服务管理人员79人。

在乡镇建有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基层服务管理人员作为后续服务管理人员,为项目养殖农户服务。

我局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主要从事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和经营畜禽及其产品、畜产品加工、兽用药品器械,草种、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等业务。

自我局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织金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羊和整村推进牛、羊等大型扶贫惠农项目。

中心通过“中心+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现已带动养殖农户3000余户发家致富。

第六章工艺技术方案

一、执行标准

(一)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二)草原网围栏和刺丝围栏建设技术规程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695-96)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

(六)《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环(86)003号

(八)《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范》国环(87)002号

 二、人工种草技术方案

(一)操作流程

地段选择--生石灰改良--草种选择--地面处理--耕作及基肥施用--播前准备--播种--管理--利用--建立草地档案--检查验收。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布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以人工种草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2、设计标准

草种选择:

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

种植方式:

混合撒播。

单位面积用种量:

2kg/亩。

草种比例:

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比例为1.2:

0.3:

0.2:

0.3。

复合肥用量:

25kg/亩。

3、作业设计

整地:

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根系发达,须深翻土壤,播种前需进行耕翻,深20cm,土地要耙细,以利于出苗整齐,坡地沿等高线,并按撒播的行距,作成水平犁沟,有利于保水保土。

选种:

播种前,对草种的纯净度、发芽率、千粒重等指标进行检验,达标后才能播种。

种籽处理:

去杂,精选,保证播下的是优质种籽。

浸种、消毒、去芒、摩擦(轻度擦破种皮),有利种籽出苗,防止病虫害和鼠害。

有条件的播种时可采适量肥料拌种,有利幼苗生长。

选好播期:

不同草类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有不同的最佳播种期。

根据实践经验确定,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紫花苜蓿在秋季农户庄稼收割后的九月份至十一月份播种。

播种方式:

全面整地后,及时将草种均匀撒播在地面,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