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628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docx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综合的文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

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学生在做文言断句题时通常是凭感觉,甚至随便乱画,得分率通常比较低,因此,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方法在备考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和方法。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

2006福建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例如: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作为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和方法。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

2006福建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例如: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作为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10种失误形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古文翻译技巧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课堂练习】: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答案】: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二)臧孙行猛政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答案】: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

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

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

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三)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答案】: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四)宫之奇知虞将亡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

“虞将亡矣!

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②而归图焉。

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

吾不去,惧及焉。

”以其孥③适西山。

三月,虞乃亡。

【答案】: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翻译】:

识破对方的诡计来(与其周旋)应付他们,叫作忠;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叫作信。

现在虞君把自己憎恶的事情施加在别人身上,就说明他没有识破晋国的诡计;因为贪图晋国的贿赂就允许他灭掉自己亲近的国家,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立身之道。

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生存,没有信就不能稳固。

(五)齐人说靖郭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

“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

“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

“客有于此。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

“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君曰:

“善。

”乃辍城薛。

【答案】:

君不闻大鱼乎?

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翻译】:

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

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

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

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六)中山君飨士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

“子奚为者也?

”二人对曰:

“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

臣父且死,曰: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答案】: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

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七)上下其手

二十六年,楚侵郑。

五月,至于城麇。

郑皇颉戍之。

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正于伯州犁。

伯州犁曰:

“请问于囚。

”乃立囚。

伯州犁曰:

“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

”上其手,曰:

“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下其手,曰:

“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

”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答案】:

出与楚师战,败。

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

(皇颉)出兵与楚国军队交战,打了败仗。

穿封戌抓住了皇颉,公子围和他争夺这个俘虏。

(八)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如何?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

“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答案】: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翻译】:

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游玩,来议论我们执政的好与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憎恶的,我们就改正它。

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九)曾参杀人

(甘茂曰: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

“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答案】: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翻译】:

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十)襄子饮酒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吾亡乎?

”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答案】: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翻译】:

桀纣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