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623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6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四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四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四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四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教案.docx

《四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教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教案.docx

四年级教案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数一数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景万里

设计

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

目标

11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学法

指导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具

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请学生读一读,并谈一谈有何感受。

(1)故宫占地720000㎡。

(2).2003年已有112000000㎡的“都市森林”环绕北京城。

(3).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长36000米,桥下能通行载重35000吨的轮船。

(4).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

2.揭示课题:

认识更大的数。

 

探索

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万”。

出示计数器,数数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边提问边板书: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1).拨一拨:

如果一万一万地数,十个一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数边拨,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10个一万是十万

(2).说一说:

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认识“百万”、“千万”、“亿”。

(1).认一认。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填一填,说一说。

完成P4“填一填,说一说”。

(3).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学生看P4并提问质疑。

师说明:

我国的计数习惯是4个数位为一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知识

转化

完成P4—5“练一练”1—5题。

课堂小结

1.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2.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

设计

数一数

10个一是十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是一百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人口普查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李凤娥

设计

理念

探索是学习数学的生命线,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较大数的读法。

教学

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2、培养学生迁移推理及概括能力;3、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

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

指导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

准备

计数器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谈话

导入

1.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你知道的计数单位?

(生答)

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2.你会读这些数吗?

怎样读?

100045230054023

 

1.创设情境:

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

(1)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

(2)赤道长40076千米。

(3)马里亚纳海沟距海平面11034米。

2.数据分类。

可以按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以及0的位置来划分。

(1)介绍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后加上位字即数位

(3)小结:

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

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

1259330000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九千五百三十三万。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3、研究中间有0数的读法。

指导:

40076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

(百位上的0必须读出来)

尝试读出:

1103410030040

引导总结多位数读法:

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每级末尾的0不读,在各级之间的0必须读,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0。

 

巩固

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页中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读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读的。

第7页“第1题”

学生读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思维

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

大数的读法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0030040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每级末尾的0不读,在各级之间的0必须读,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0。

年级

课题

国土面积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池亚娟

设计

理念

1、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特点并加以概括、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种形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表达的意思也相同,只不过简写后的形式读写更加方便。

2、联系实际的生活数据,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

重难

1、掌握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掌握多位数改写的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将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

指导

自主探索,归纳应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的地图,问学生:

“你们知道中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

生答:

9600000平方千米。

2、出示例题中的数据。

(请学生读出这些数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

新知

1、谈话: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的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板书:

9600000=960万

引导学生小结:

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2、练一练

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黑龙江省、江苏省的土地面积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得出结论:

把未尾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4、试一试

教材第9页“试一试”第2题。

请学生先把数读出来,再改写。

5、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提问:

我国的总人口近13亿,改写以“亿”为单位的数要把未尾的几个0去掉呢?

(小组交流讨论)

请学生试着将10000000000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引导学生明确,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就要把未尾的八数位上的0都去掉,再添上单位“亿”,如果不添单位,数量改写后就不相等了。

课堂

作业

1、教材第9页第3题。

(学生在本上独立完成后,再订正答案)

2、补充练习:

(1)将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为单位的数。

1)预计到2008年北京人口将达到15500000人。

2)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超过500000000户。

3)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1000000000颗星星。

4)全世界可以确认的昆虫大约有1500000种。

(2)伦敦2001年人口约7190000人,这个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应该是多少?

课堂

小结

1、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未尾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

2.把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就要把未尾的八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

板书

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1300000000=13亿

教学

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近似数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成凤英

设计理念

新课标注重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获取新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从而体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广泛应用,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教学法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谈话

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数据:

赤道长约40076千米;长江流域的面积约是1807199平方千米;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

 

 

探究

新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板书:

四舍五入法

出示例题: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1)如果四舍五入到十位,要看哪一位?

大约是多少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要看个位,个位不满5要舍去,补0占位,大约是148260棵。

(2)提问:

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哪一位?

四舍五入到千位呢?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独立完成第11页的填空。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吗?

(4)小结:

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来考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出示教材第12页“试一试”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集体订正并纠错。

(3)怎样把一个准确数先变成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

先把一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巩固

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中的“第1题”,

学生说一说方法,在独立完成。

2、第12页“第2题”

学生先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体会近似数的作用。

思维

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853≈50万49()853≈49万

板书

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到千位要看百位,百位不满5要舍去,补0占位;百位满5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千位不满5要舍去,补0占位;千位满5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线的认识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沈小会

设计

理念

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图形素材,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图形,学习理解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

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于联系;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

方法

观察、体验、动手操作

学法

指导

引导、概括、总结

教具

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课件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线的认识)

很好,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哪里有线?

看来你们观察非常仔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到的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我们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探索

新知

一、看一看(电脑出示画面)三幅图

1、马路上的斑马线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

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

(线段)

2、城市里的各种灯光,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什么线?

和前两种线一样吗?

(射线)(不一样)

3、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

(直线)

 

二、认一认线段、直线、射线

线段射线直线

引导学生体会所有的三条线都是直直的,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

三、比一比

师生交流,并板书

知识

转化

1、

读一读

2、画一画

1、过一点,画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3、两点间的距离最短吗?

看一看,量一量。

课本第17页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谁的收获最大?

板书

设计

线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也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线段不能向两方射线可以向一方直线可以向两方

无限延长无限延长无限延长

读一读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平移与平行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沈小会

设计

理念

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学习具有直观性,本节课,联系生活,让学生观察学习平行线及其特征,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理解图形,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在立体图形中会寻找平行线。

教学

方法

动手操作,参与体验

学法

指导

引导交流,体验归纳

教具

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及直尺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汽车行驶过的痕迹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口头描述。

对,车轮痕迹是互相平行的。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

观察“看一看”右图,互相交流。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学习“平移与平行”

 

探索

新知

一、移一移

1、请同学们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教师展示学生平移后的摆放情况。

引导:

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

(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如何用字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的小鱼图:

请学生自主学习,寻找图中有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二、折一折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再打开。

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条折痕是什么位置关系?

(平行)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

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知识

转化

说一说:

课本的三幅图中,有哪些平行线?

1、试着画一组平行线。

2、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维拓展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点B画直线的平行线。

B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与同学交流

板书

设计

平移与平行

AB平行于CD

CD平行于AB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相交与垂直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沈小会

设计

理念

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理解相交与垂直,并会画垂线,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

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

重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

方法

观察—猜想—操作—验证

学法

指导

引导、参与

教具

准备

小棒、正方形纸、直尺及三角尺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

 

2、提问:

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屋顶上的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吗?

(平行)

你还能找出平行线吗?

学生互相交流

3、老师指着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问:

这两条线段是什么关系呢?

揭示课题:

相交与垂直

 

探索

新知

1、出示课本第21页“看一看”中的两幅图。

提问: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讨论交流。

2、请学生摆一摆

用两根小棒任意摆一摆,会出现什么位置关系?

 

(1)

(2)(3)(4)

师:

这4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相交)

如果要把这4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图1和图3是一类:

相交,但不垂直;

图2和图4是一类:

相交成直角,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师:

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

相交成直角

图1和图3是这两条直线只是相交,而不垂直。

3、比一比

两条直线如果互相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两条直线只有相交,才会垂直。

知识

转化

1、折一折

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画垂线

 

3、做课本第22、23页的说一说和画一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相交与垂直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旋转与角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沈小会

设计

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引出平角与周角,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建立正确的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理解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

方法

动手操作----体验感知

学法

指导

引导参与、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

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几何图形,那就是角,谁知道它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板书课题:

旋转与角

 

探索

新知

1、转一转

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

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与同学交流。

提问:

(1)请用活动角旋转一个锐角。

你怎样验证这是锐角呢?

生1(用三角尺验证)

锐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呢?

生2锐角一定小于直角

(2)你能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操作

··

钝角平角周角

这三种角都比直角大。

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认识的角。

2、说一说

生活中你见过的平角和周角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价。

知识

转化

1、3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组成了一个直角,那么2时50分时针和分针组成什么角?

2、几点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几点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平角?

几点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周角?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角?

2、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板书

设计

旋转与角

··

钝角平角周角

教学反思: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角的度量

课时划分

1

教学设计者

沈小会

设计

理念

在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清楚的认识后,我们又引出量角器,用它来测量角的度数。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教学,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知道了角的计量单位“度”及相关知识。

2、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

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

2、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引导提问----指导操作-----归纳总结

学法

指导

观察比较----动手测量-----总结归纳

教具

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

流程

教法学法设计

修改台

引入新课

谈话:

昨天我们根据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认识了几种角,哪位同学知道呢?

学生回答,老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出示滑梯图提问:

图中两个滑梯和地面所形成的角是什么角?

谁大谁小?

揭示课题:

角的度量

 

探索

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角,问学生:

你知道角A和角B分别有多大吗?

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AB

学生交流,猜想,用量角器测量。

(2)指导学生用硬纸剪出1度的角,然后用1度的角分别度量角A和角B的大小。

2、认识量角器

为了使测量更准确,描述更清楚,就产生了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出示量角器,简单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的名称。

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说明。

然后回答问题:

a.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测量?

b.它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

c.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

d.量角器上有()点、零()线、内()、和外()。

3、量一量

因为角的方向不同,所以有内外圈刻度。

出示教材第27页试一试:

量出角A和角B的度数。

学生交流:

A=80℃∠B=50

教师在投影仪下画一个角,演示度量角的方法。

(1)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简称为“两合一看”法

强调:

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反之看右。

讨论: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