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925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docx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人口与城市

专题四人口与城市

【命题趋向】

考纲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命题趋向:

以“十一五”人口政策目标标为切入点,考查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民工潮”“民工荒”大型工程移民等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以“十一五”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以某个(或某类)城市的兴衰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因素;以最新发生的城市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透视】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

类型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模式

当今的典型代表国家(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人类社会时期

极高

极高

极低

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时期

较高

较低

尼日利亚

过渡型

产业革命时期

巴西

现代型

新技术革命时期

德国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的。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还是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总体上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经济、环境变迁、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

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原因。

国际、国内的人口迁移原因是此内容的重点,要结合图示迁移方向和历史背景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⑵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文化状况等);政治文化因素(包括战争、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历史因素等)。

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所以,环境人口容量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③对于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两个概念,主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长远目标。

评价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不必要追根求源。

能应用概念分析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的人口容量,理解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即可。

3.关于城市知识的相关复习要点

20090318

关于城市需要回顾三部分内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

对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复习的重点是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城市化水平高低实际上是社会经济水平高低的反映,并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于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部分内容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城市作为一个点)来探讨城市分布(区位选择)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一个地区城市结构(城市体系)的基本特点及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中心地理论)。

其重点是要回顾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原因分析;二是区域城市结构的基本规律及原因分析;三是能够根据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具体分析某个城市形成的条件,尤其是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部分,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来探讨城市中各种功能区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由于在一个城市中,自然环境差异不大,且人的改造能力极强,所以,对城市功能区(或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这可能就是教材中没有提及自然条件对城市功能区分布影响的原因。

但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角度看,分析城市功能区分布不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肯定是片面的。

如工业区分布与风向,住宅区分布与优美环境等。

城市功能区分布的知识实际上是城市合理规划的基础,故该部分复习的最终要达到:

能够对一个具体城市中各种功能区的分布现状,判断正确与否,并提出合理分布的建议。

4.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明显减弱,一些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相比,地形和气候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的位置。

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归纳如下表:

河流功能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供水

临河设城

生活和生产用水充足

运输

沿河设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

武汉

河口处

河海联运便利

广州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

伦敦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最大处、河心岛

可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

5.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功能分区

占用城市面积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商业区

小部分

呈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⑴历史因素

⑵经济因素:

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

⑶社会因素

⑷行政因素

工业区

较大部分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最大

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很大。

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等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在竞争条件下,对于同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地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5.城市化

⑴城市化的实质:

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⑵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逆城市化

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城市发展较合理

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⑷原理应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49年的10.6%到2002年的39.1%,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针对本国国情,中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要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6.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合理布局

作为人口最集中,对环境改造最彻底的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高考关于城市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

复习时要先利用各种资料和图表,联系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动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明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要明确污染的种类、污染物的来源和主要成分,并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绿化面积等。

特别是要注意与热点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例题解析】

例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⑴~⑵题。

20090318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⑴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⑵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解析:

本组试题以表格形式考查人口增长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⑴读该城市人口资料,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总数增加很快,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15-64岁人口所占百分比增加速度快,该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应该为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⑵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人口增长迅猛应该为深圳。

答案:

⑴D  ⑵B

例2(2008四川卷)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⑴—⑶题。

⑴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B.20%C.30%D.40%

⑵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⑶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了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⑴城镇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需要读图计算:

1982年城市人口为20000万人,总人口是城市人口20000+乡村人口80000=100000万人。

城镇化水平约为20%。

⑵图中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就是90年代后期。

⑶1961~2007年,该国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人口有减少的趋势,A、B错。

郊区化指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图中没有反应这一过程。

答案:

⑴B⑵D⑶C

例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⑴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人量最大的是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

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与地区。

⑵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地区与地区向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⑶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

⑴本题简单,只要认真分析图示不同区域间人口迁移的数据就可以顺利作答。

⑵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即人口大规模(单位:

万人)流动的流人区和流出区的分析。

后面问的是迁入区怎样的产生结构特点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该地区,是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考查,作答不难,但必须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⑶该模式图有一定综合性,阅读该图作答必须观察细致、分析透彻,真正弄懂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体现在模式图上是一种曲线的陡缓、升降变化。

分析人口曲线的变化必须注意和资源储量、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注意人口曲线变化和工业产值、粮食产量变化的关系。

总之,必须在分析图示时仔细分析几种曲线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

最后在对几种曲线对应关系中总结出“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

⑴东部中部中部东北⑵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⑶该模式显示:

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例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

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图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

回答下列问题。

奥运火炬传递到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

这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指出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

文综不回避热点,这显然就是,其一显性热点奥运,其二隐性热点改革开放30年纪念,所考查都是基础知识,实际问题大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亦即选择特区的区位:

临海 (地处沿海);邻近港澳台;优惠的政策,著名的侨乡,利于吸引境外投资,引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答案:

(1)临海 (地处沿海);邻近港澳台;优惠的政策,著名的侨乡,利于吸引境外投资,引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5(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解析:

本题以“某特大城市示意图”所提供的信息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早期城市的区位、城市形态、城市工业布局、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

设问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地理性。

早期河流与城市的区位有四种情况,即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河流入海口、干支流汇合处和过河点。

我国南方的早期城市大都沿河设城,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河网稠密。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位于干支流的汇合处,除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水源外,还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形态为集中紧凑式(或团块式),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分区。

除了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外,该城市还具有文化教育区,这说明该城市规模较大,级别较高。

两座工业卫星城镇的出现,可以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缓解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所带来的土地紧张、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中工业布局的原则是:

规模较小,基本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规模较大,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下游。

石油化学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应属于有严重污染的工业部门,应布置在城区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答案:

  (I)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读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历史变化示意图(图中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回答1—2题。

1.a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30‰B.13‰C.19‰D.47‰

2.人口金字塔所示国家的人口增长处于()

A.阶段ⅠB.阶段ⅡC.阶段ⅢD.阶段Ⅳ

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给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据下列图表回答3--5题。

每十万人文化程度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较表

A

大学程度

+154%

B

高中

+39%

C

初中

+45%

D

小学

-4%

E

大于65岁人口

+1.3%

3.A~D栏反映的我国人口状况是()

A.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B.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C.小学失业率上升D.文盲增多

4.对E栏的说明,错误的是()

A.老龄化问题逐渐明显

B.老年人口增加很快

C.人口寿命延长,这是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结果

D.农村生产力低下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原因

5.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13%D.60%

右图中①②③④代表近代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四城市人口规模大致相同,判断回答6—8题。

6.四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7.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8.长假期间,大批外地游客来到城市②,这种现象属于()

A.人口流动B.省际人口迁移C.国内人口迁移D.国际人口迁移

读西安市附近略图,据此回答9~10题。

9.西安市作为古都的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河流D.铁路

10.西安与开封都是古都,北宋时期,开封不仅是中国

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上百万,富丽

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

开封迁往郑州。

现在开封市区人口80万,市区人口

减少的原因有()

①交通运输②政治③运河改道④军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下图,甲乙两类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B.②C.③D.④

12.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1920—1940B.1940—1960

C.1960—1980D.1980—2000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逆温现象B.焚风效应

C.热岛效应D.酸雨现象

14.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应该()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

之外

B.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将工业区布

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D.居住用地

16.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17.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四条人口数量曲线,与图中人口增长率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与我国当前人口数量变化态势相似的是________。

(2)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代数和。

(3)专家指出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的增长高峰._________高峰和________高峰同时出现,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

(4)人口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人口老龄化现象。

(5)实践证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的地区,环境问题一般都效为严重,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18.读“人口与资源”漫画图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此漫画说明了什么地理问题?

(2)图中显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人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图示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

 

19.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都市圈是当前新城市区域规划的

主要代表。

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的

重要城镇空间组织形式之一。

它以中心城

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

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

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的、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材料二:

长三角的“Z”字形发展带图

材料三:

江苏将在2020年之前新建5条过江通道,而杭州湾绍兴大桥、萧山大桥也正在规划之中。

但长三角已经突破“Z”字,形成“网格化”。

到“十一五”末,长三角将形成“一二三四”小时的交通圈。

(1)由材料可知都市圈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这种以都市圈形式的发展比城市单独发展有何优势?

(3)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都市圈的发展有何意义?

 

20.下图丙为A城某学校测得的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当记录太阳在a位置时,北京时间为12:

40,读下图,回答:

(1)该地计划在当地丰富的农业原料基础上建设一种工业,这种工业可能是工业。

(2)图中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A城是在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和等城市与该城形成的区位因素相同。

(3)在图乙中的工厂布局不合理的是。

原因是。

(4)分析图乙中A城①、②两个规划方向的发展条件。

 

参考答案

1.B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