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865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docx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探

明光市人民检察院政治处钱小帅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国各地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是介于传统意见上的城市与农村社区之外的第三类社区,城乡相互交错,界线不清,城区经济与农村的经济相互混杂,导致其经济形态、生活形态,人力资源、自然环境、社会保障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积累下了诸多问题和矛盾。

如基础设施差、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严峻、管理权限不清、人口居住环境差等。

我们清楚地知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战略地位却日益凸显。

首先城乡结合部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打破的一道难题,它制约着城市的方向和发展,涉及多种利益关系,事关社会的各谐和稳定。

其次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决定城市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再次城乡结合部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重要空间载体。

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矛盾的突出和战略地位的突显,成了城乡结合部最显著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又处于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过渡地带迟早要被城市化实现,但是又会出新城乡结合部。

那么研究城乡结合部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人口管理、就业保障等诸多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就迫在眉睫。

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基层民主、拓宽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就业渠道、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就国内外诸多学位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农村社区、社区建设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作出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其次就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和必要性作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是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第四部分归纳概括出目前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部分是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提出的议建与对策。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

一、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概念的诠解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1、“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我国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既有学者们观念,也有在正式文件中予以定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郊区”;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的“城乡边缘带”;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规划界与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的“城乡结合部”的概念,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部的接壤的地带。

”①④称为“城市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城市阴影区”和“城市增长边缘”②等。

⑤学者金平认为,城乡结合部,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城市和乡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

该经济地理单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不同于纯粹的乡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③。

⑥法律法规中规定即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提到“城乡结合部”概念,规定“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的地区;以及规划区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等。

所有的概念都集中都反映了城市要和乡村之间的地域在人口、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性,渐变性和过渡性。

笔者认为,首先,“城乡”明确的表明了城市和乡村的属性;“结合部”则说明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次,“城乡结合部”更能反映城市和乡村的过渡的性质。

2、“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界定方法的定性表述有很多种,形式不一。

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是从城市规划、人口特征、社会形态、景观特征、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定性的④。

如下图示:

城乡结合部的定性表述⑤

定义角度

具体描述

城市规划

位于连绵的城市建成区与纯农腹地之间;与中心城的行政边界相邻,受城市规划限制。

人口特征

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居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强;居住者大多从事非农职业。

社会形态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城区关系密不可分,共同发展。

景观特征

空间景观混杂,城乡景观随机融合;农田和建筑并存;既有旧的村庄,又有新的居名点。

生态系统

介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之间,城乡协调稳定发展的脆弱生态交错过度地域;呈现出复杂性及显著的变异性。

土地利用

具有混合的、持续改变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开发密度小于城市;住宅用地扩张迅速;有普遍的投机性开发现象;农用地规模较小;土地利用权属复杂;用地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活跃

城市功能

城乡功能的过渡区和混杂区;有城市服务功能渗透,但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商业、工业、城市服务分布比较随机。

与定性的不一样的是定量研究成结合部的界定方法。

任荣荣和张红在城乡结合部界定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以下的几种指标:

①到城市中心的距离是10英里到50英里;②到居住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的距离到5英里到30英里;③城市的辐射半径可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边缘;④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⑤人口密度;⑥郊区化指数;⑦非农产业发达程度;⑧城市用地比例;⑨建设用地比例;⑩建筑密度⑥。

笔者认为,一方面,定性的认识可以给我们在定量研究中提供大量的直观数据;另一方面,定量界定方法可以弥补定性界定中的不足。

只有定性与定量的界定方法相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界定才可以形成统一的界定方法,才可以避免城乡结合部界定的盲目性。

(二)“社区”的界定与“社区”的功能

1、“社区”的界定。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代表作和成名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⑦一书中提出的。

当今汉语中使用的“社区”一词,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吴文藻等人20世纪30年代在翻译滕尼斯著作时的一个创造。

社区这一词的初始含义,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明的进步,其内涵、外延、结构、功能及其形态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人们对社区的认识也愈益丰富和复杂。

据有关统计,到目前为止,有关社区的定义达多达百种。

但基于社区的本质特性,所有给社区定义的,都离不开人口、地域、组织结构和文化等四个基本要素。

社区人口要素,是社区运作和变迁的主体,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状况等。

社区地域要素,包括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条件是指社区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等;而人文地理条件则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

一般而言,社区的地域界限不能太大,应限定在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限定在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⑦。

“地域”是社区的地理环境要件,“人口”是社区生活的主体要件,“组织”是社区居民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客观机制,而“文化”则是社区居民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精神要件,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社区形成的必要条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有机统一的关系。

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往往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

2、“社区”的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区具有很多功能。

社区诸多功能中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

①空间功能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没有这个空间,人们就无法生存、繁衍,更无法发展。

因此,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最主要功能之一。

②联接功能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家庭、团体聚集在一起,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倡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相互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小社会。

③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控制功能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秩序,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三)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性质及其特征

1、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性质。

城乡结合部社区是指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种社区类型。

这类社区既是中国都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区类型,也是中国特有的土地争购政策、户籍管理政策体系下的产物。

这些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因而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

比如人口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增强;仍保留一些农业生产,但已不是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全部的耕地或部分土地被征用,但个人仍拥有宅基地或少量自留地;社区额中一部分人成了城市人(城市户口),一些人仍为农村户口;个人的谋生手段开始多样化。

黄公元认为城乡结合部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城乡结合部应符合三个条件:

①“与城市建成区毗连,兼具城市与乡村的,某些功能与特点,但在行政上不属于城区街道管辖,而属于郊区乡(镇)管辖”②非农产业发达,但仍有少量农业;③人口密度介于城区与一般乡村之间。

广义的城乡结合部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下面两类地区:

①虽已列入城区街道管辖,但在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方面还不及城区、与郊区乡村交叉的地区;②郊区乡村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如建在城市的附属配套设施、农副产品供应地、旅游区、住宅小区、大中专院校等而与城区有特别密切联系的地区。

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可以看作是城市边缘地区有乡村走向城市这一都市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各个具体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城乡结合部是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地区,又是最难彻底城市化的地区。

2、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①人口结构复杂。

征地的一项重要补偿措施是招工和转户,因此“都市村庄”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国家职工和城市居民,这部分人大多仍住在村里。

②非农经济占主体。

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商业比重大幅度增长,形成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经济结构。

③劳动力转移明显。

产业结构变化导致村民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④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由于有大笔的征地补偿费,加上工副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稳定的可用于村政和福利的“村财”收入。

村民的生活水平、方式和文化教育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⑤空间地域发展城市空间。

“都市村庄”实际上己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规划布局乱。

呈现出一边是规划有序的高楼大厦,一边是三四层的农民自建住宅,新旧混杂,见缝插针,布局混乱。

⑦社会治安差。

由于城乡地区独特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出现不少“三不管”的地区,缺乏健全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机构。

农民大量出租房屋,外来人口集中。

大部分外来人员无固定职业,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笔者认为,综上所述“都市村庄”从行政体制上到地域空间上虽然已经并入城区,但离真正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集中体现在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公共设施缺乏性、农业经济逐步消失,社区规划杂乱、治安环境差等特征。

另外,城乡结合部农民有信早融入到城市社区的强烈愿意。

(三)“社区建设”的界定、“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及其组织体系和运作形式。

1、“社区建设”的界定。

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建设来看,中国的社区,比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社区,更多的是主动与积极的思想。

在中国的语境中,社区有着强烈的主动型色彩,既有文化和社会学的信义,也有丰富的行政学和政治学内涵。

西方的社区概念来自社会学,主要具有社会学意义。

“它们社区的内涵相对单一,带有被动色彩,人们往往去发现‘社区’”⑧。

在西方的社会实践中,社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词汇,社区是社会的自然存在和进化发展。

即使是应用于社会政策概念中的“社区”,也多指开发利用现有的社区去开展活动。

西方国家的社区多是自然发展的,大多被称为“社区发展”。

而在中国我们称之为“社区建设”。

中国农村的社区经过了国家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建和建设,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因素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结构起了重要的构建作用。

从人民公社到市场经济下的村民自知,国家一直对农村基层的发展起指导和推动作用。

笔者综合归纳为,社区建设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复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过程。

2、“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

首先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了大量指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做了与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指示比如,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2007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考察时再次强调社区建设问题,并称社区建设是他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把社区建设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

社区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的时间先后顺序如下:

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就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性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进行探讨,90年代末,民政部选择了杭州、沈阳、石家庄、青岛、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海口、合肥、哈尔滨、本溪、漯河、厦门、西安、重庆等16个城市的26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进行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民政部的社区实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2000年11月9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

2001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用完整的章节(第六编第十九章第四节)将社区建设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以贯彻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和“十五”规划纲要为契机,各地掀起了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热潮,城市社区建设由点到面,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社区拆迁,统一建立新的房屋,也不是简单的修路建学校,它是一个系统的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

2002年9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指明了社区建设的前进方向。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社区承接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提出了具体任务。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搞好“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为我国社区建设指出了新领域和新方向。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对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部署。

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对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排忧解难的作用”。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及任务,在社区建设领域实现了城乡统筹,从而把社区建设引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目标上,再次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目标要求。

3、“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方式。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整合社区内各方资源的过程。

以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期投入带动居民的后期投入;以公共服务的广泛覆盖带动居民的自我服务和互动服务;以集体财产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带动基层民主管理。

要通过政府的政策作用,通过“社会协同”,动员“公共参与”,调动农村社区内居民、当地政府、辖区居住人口、辖区单位、企业和开发商等各方面的资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形成各方协调合作、责任共担的机制,建设形成农村新型社区。

为了促进社区的和谐和稳定,需要加强社区组织体系。

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政府领导下的建设,在农村基层管理体系中,乡和镇是政府行政体系中最低的一级。

乡镇政府体现三方面的功能。

第一是社会管理,包括耕地保护,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等。

第二是引导发展经济和农业生产。

第三是组织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乡镇需要杜绝官僚主义,工作中心下移。

乡镇一级政府正在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型。

农村社区建设是乡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乡一级政府承担着关键的领导作用。

每一个建制村有村委会,在乡镇的领导下,作为村民的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它同时承担着政府在基层的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工作,是政府机构的延伸,乡镇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但不能干涉村委会的依法处理事务的自主权限。

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农村社区结构做出重新调整,包括在社区区位、人口户籍、产业、组织和生活环境改变下的建设。

二、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社区要求社区组织和经济组织的适当分离,强化社区的服务职能,使农村社区由生产共同体向生活共同体转化,促进农村社区内部的融合,农村社区建设也推动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化,基层民主自治将更具广泛性、适应性和充满活力,农村社区更好地将国家化工作服务引入农村,使公区政策得到更充分的落实。

因此农村社区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机团结和社会的融合⑨。

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需要。

城乡结合部本身土地就是这好发展资本,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

农村社区建设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建房点多、面广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

据有关部门测算,不超过3层的社区住宅节约用地率为48%,6层以上的节地率可达到70%。

这对缓解我市用地供求矛盾意义重大。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

建设农村社区,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改善,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可以有效刺激社区居民消费升级,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活跃农村经济。

据测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资拉动比例为1:

23,一个1万人左右的社区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和配套投资3000万元,可以撬动7亿元左右的农村消费。

(三)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开展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和待遇。

通过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

农民“进区上楼”后,腾出的用地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壮大第一产业,有利于产业集聚培育第二、第三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将为农民提供多元就业渠道,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有了这些基础,再通过农民改社区居民、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村级集体经济改股份合作制经济,实现农民身份的就地转换,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使农村变为城镇。

(四)人口组织管理的需要。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少数无单位的人才与居委会打交道不同,今天,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

目前我国城镇还有14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2200多万城镇贫困人群,需要就业的呼声强烈,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居民,急需社会的各种救助;这两年,失业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的需要要。

城乡结合部群众无地可以耕种,大量“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去向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日益扩大,不少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但这些新市民以往养成的生活习性难以立即适应现代城市的节奏和管理,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改革深化带来利益的深层次调整,但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群体的利益要求难以充分满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复杂,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成为热点,极易诱发社会矛盾;一些城区动迁时,又往往因不能达到动迁户的期望值而发生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黄、赌、毒屡禁不止,一些人道德失范、家庭失和、行为越轨,引发一些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矛盾。

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群体分化,利益矛盾凸显,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诸如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弱势群体救助问题、吸毒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向社区聚集。

(六)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

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越来越多。

与原来的居委会主要是对少数的“无单位人”进行管理和服务不同,随着政府、企业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剥离以及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组织承担着社区治安、下岗再就业、计划生育等10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计划经济体制下居委会“拾遗补缺”的地位已一去不复返,社区已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这十几年来,在社区建设的很多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建设稍晚于城市社区建设,各个方面稍显落后,整体现状如下:

①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的改观,但是总体上还是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以及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配套设施⑩;②社会治安和环境治理有相当的难度。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尤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

③缺乏法制观念,缺少主人翁意识,因此,这一区域的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也是犯罪率高发地带;④居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