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777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111采面作业规程.docx

13111采面作业规程

13111工作面作业规程

一、采面位置、走向及倾斜长度

13111工作面北为未掘进的13121工作面,南为未掘进的13101工作面,东临石淙一矿采空区,西接–110运输大巷。

对应地表为双庙村。

地面标高为+304.6~345.0m,工作面标高–79.4~+92.9m。

该工作面沿煤层倾向布置,倾斜长758.5~766.5m,平均762.5m,走向宽126.8m。

二、采面地质及水文地质说明

1、煤层赋存情况

(1)、该工作面为二1煤层,煤呈灰黑色,粉末状、半亮型。

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最小厚度0.8m,最大厚度9.0m,平均4.5m。

该面煤层赋存不稳定,煤厚两极值变化大,且靠近材料巷运9点向里20m至31m附近及皮带巷新材4点向外16m至向里2m附近发育两个薄煤带。

受构造的影响,该面煤层厚度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A、工作面中上部比中下部煤层厚;B、由于受滑动构造的影响,正断层的上盘煤厚值比下盘的大,且背斜轴部附近煤层相对较薄。

工作面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倾角6.6~22.6度,平均13度。

本面煤工业牌号为贫煤,由于受滑动构造带的影响较大,煤层顶板较破碎,除靠近运1点至运7点附近保留部分原生顶板外,工作面内大部分为滑动构造带直接压煤。

在靠近切巷切2点向北8m至24m附近,煤层底部发育一层0~1.5m的夹矸,回采时会增加外在灰分,因此在回采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煤质管理,减少含矸率,降低灰分。

(2)、煤层顶底板岩性

原生顶板:

细砂岩,厚0~9.21m,平均3m。

构造顶板:

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厚0~10.7m,平均6.5m。

直接底:

砂质泥岩,厚7.5~10.5m,平均8.74m。

老底:

L8灰岩,厚2~3.7m,平均2.98m。

(3)、地质构造

从13111工作面掘进情况看,该面地质条件较复杂,断层褶曲比较发育,底板起伏变化大,煤层厚度变化大。

褶曲轴向主要为近东西,除F85正断层走向近南北,F101正断层走向近东西,F103正断层走向近北西向,断层走向大多近北东向。

由于受滑动构造影响,煤层顶板比较破碎,起伏变化快,除靠近材料巷运1点至运7点附近保留部分破碎细砂岩原生顶板外,工作面内大部分为滑动构造带直接压煤,岩性以断层角砾岩为主。

本面实揭断层及主要褶曲祥见下表。

构造名称

走向

倾向

倾角

性质

落差

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F57断层

300

3000

750

正断层

0~3.0

位于停采线以外,影响不大。

F61断层

210

2910

700

正断层

0~5.0

位于停采线以外,影响不大。

F77断层

200

2900

600

正断层

0~1.0

打底

F82断层

400

3100

600

正断层

0~1.0

打底

F83断层

400

3100

600

正断层

0~1.0

打底

F84断层

550

3250

600

逆断层

0~1.5

丢底煤

F92断层

730

3430

500

正断层

0~1.0

丢底煤

F93断层

800

3500

550

正断层

0~2.0

丢底煤

F97断层

430

1330

600

正断层

0~1.2

丢底煤

F99断层

450

3150

450

正断层

0~1.0

丢底煤

F100断层

500

3200

500

正断层

0~1.5

丢底煤

F101断层

1550

1650

500

正断层

0~1.5

打底

F102断层

450

3150

500

正断层

0~1.0

打底

F103断层

450

3150

500

正断层

0~2.0

丢底

构造名称

轴向

性质

两翼产状

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褶曲Ⅰ

00

向斜

东翼:

2700∠130

西翼:

900∠240

位于停采线以外,无影响。

褶曲Ⅱ

920

背斜

南翼:

2620∠9.50

北翼:

3000∠9.50

丢底煤

褶曲Ⅲ

00

向斜

东翼:

2700∠180

西翼:

900∠40

丢底煤

附:

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2、水文及瓦斯地质

在该面掘进过程中,上、下付巷局部地段出现顶板淋水现象,目前仍在淋水,说明该工作面大部分二1煤层顶板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且未能得到有效疏放。

因此在回采过程中,随着顶板的跨落,还会出现顶板淋水、漏水现象,预计顶板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为40m3/h,对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该面切巷东帮向东56m为石淙一矿采空区,虽然–110水平疏水巷通过L7、8灰岩导水通道对石淙一矿老空区进行了一定的疏放,但其最低水位低于+104m标高与否不能确定,工作面回采初期仍受其威胁。

在该面掘进过程中,上下付巷均有3处出现底板出水,水量在0.1~0.5m3/h之间,说明工作面中上部二1煤层底板之下L7、8灰岩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虽然–110水平Ⅰ号底板疏水巷已对L7、8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疏放,但水压仍然很高,回采时地应力平衡被打破,地应力重新分布,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在水头压力与地应力作用下完整性被破坏,可能导致产生一些新的导水裂隙,使得导水裂隙连通性增强,降低底板隔水能力,回采时仍有出水的可能性。

因此,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回采安全。

本面最大涌水量为1.0m3/min,正常涌水量为0.5m3/min。

本面除下部瓦斯含量小于2m3/吨*燃外,全区瓦斯含量大部分大于2~5m3/吨*燃,瓦斯含量较高,回采时应加强通风和瓦斯管理工作。

二1煤层煤尘爆炸性指数为14.83%,应注意加强防尘工作。

本面煤层具有自燃的可能性。

3、矿压资料

根据邻近采面13091矿压观测资料,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5~8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15~18m,周期来压步距5~8m,底板比压为6Mpa,工作面支柱载荷平均值6~12t/根,均方差2~3。

4、储量

该工作面走向长度126.8m,可采倾斜长660.5~668.5m,平均664.5m,可采斜面积85056m2,平均煤厚4.5m,工业储量51.187万吨,可采储量43.509万吨。

 

三、采面巷道布置

1、运输系统(见系统图)

(1)、运煤系统

工作面采出的煤由工作面运输机→13111运输巷溜子→转载机→13111运输巷皮带→溜煤眼→–110运输大巷→卸载坑→主井皮带上山→主井→地面。

(2)、运料系统

平地料场→付井→井底车场→–110运输大巷→13111下车场→13111运料巷→工作面。

2、通风系统(见系统图)

(1)、新鲜风流→副井→–110运输大巷→13111下车场→13111运料巷→工作面。

另:

在–110运输大巷经溜煤眼下500~600mm钢管,向13111运输巷皮带机头向里一段巷道供风。

(2)、乏风流→工作面→13111运输巷→13111上车场→回风联眼→–100回风大巷→风井→地面。

(3)、工作面配风

A、按采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计算

Q人=4N=4×88=352(m3/min)

式中:

4—以人为单位的供风标准m3/min

N—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按88人计算。

B、按最大风速计算

Q速=V×S=4×60×(3.4+2.4)/2×2=696(m3/min)

式中:

V—工作面最大风速取4m/s

S—巷道断面积m2

C、按最大药量计算

Q药=25A=25×(2×0.15+4×0.30)=67.5(m3/min)

式中:

A—采面一次放炮的最大炸药消耗量Kg

D、按良好的气候条件计算

Q良=60Vmb=60×0.7×2×(3.4+2.4)/2=243.6(m3/min)

式中:

V—工作面适宜风速取0.7m/s

m—工作面采高取2m

b—工作面平均控顶距(3.4+2.4)/2m

E、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E=Q沼×K/c=6×1.2/0.01=720(m3/min)

式中:

Q沼—瓦斯绝对涌出量,平均(8-2)m3/min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1.2

C—工作面瓦斯最高允许浓度,取0.01

说明:

工作面前200米瓦斯绝对涌出量为6m3/min,开始抽放瓦斯后,可以排放2m3/min的瓦斯,因此工作面配风720m3/min,足以满足生产需要。

取以上五项中最大值为该面的风量,则

Q=QE=720(m3/min)

F、风速验算

V=Q/S=720/(4.8×60)=2.6(m/s)

经验算,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所以,工作面风量暂定为720m3/min。

3、供电系统(见系统图)

由3#采区变电所敷设五条660V供电线路,一条至运料巷下车场供给乳化液泵站;一条至运料巷供给各运料绞车、工作面机尾电机及煤电钻等;一条至运输巷供给皮带及张紧绞车;一条至运输巷供给转载机、工作面机头电机及煤电钻等;一条至运输巷供给两部刮板运输机。

附:

电器设备配备表

4、机械设备配备

附:

机械设备配备表

5、洒水降尘及防火系统(见系统图)

平地静压水→付井→中央泵房→–110运输大巷→13111上(下)车场→13111运料(输)巷→运料(输)巷各洒水点及水幕。

电器设备配备表

电器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台数

用途

低压隔爆馈电开关

DW80-350

660V

6

各分路开关

低压隔爆馈电开关

DW80-200

660V

3

各分路开关

隔爆真空磁力起动器

QBZ-200

660V

2

工作面运输机

隔爆真空磁力起动器

BQD5-120HR

660V

5

泵站皮带转载机

隔爆磁力起动器

QC83-80N

660V

10

运料张紧绞车

煤电钻综合保护

BZZ-4

127V

2

工作面打眼

信、照保护

BZX-4

127V

2

信号、照明

四、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采煤方法

本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炮采放顶煤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回采工艺

工艺:

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放顶煤。

流程:

打眼、放炮、移主梁、攉煤、移付梁、放顶煤、移溜。

(一)、煤的破落

采用爆破落煤。

附:

炮眼布置图

其它参数及要求详见爆破说明书

工作面机械设备配备表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台数

工作地点

可弯曲刮板运输机

SGW―150

2×75KW

1

工作面

可伸缩胶带运输机

SZQ―80

2×40KW

1

运输巷

可弯曲刮板运输机

SGW―40

40KW

1

运输巷

桥式转载机

SZQ―40

40KW

1

运输巷

运料绞车

JD―11.4

11.4KW

9

运料运输巷

皮带张紧绞车

JD―7.5

7.5KW

1

运输巷

乳化液泵站

XRB2B

37KW

2

下车场

煤电钻

MZ―1.2

1.2KW

2

材、运巷

13111工作面爆破说明书

1、炮眼布置参数:

眼深1.2m,腰眼眼距2.4m,底眼眼距1.2m,腰眼距顶板0.8m,底眼距底板0.4m,垂直眼距0.8m,底眼下扎角10~15度,炮眼与煤层的夹角为75~80度。

2、装药量:

腰眼装150g(一卷药),底眼装300g(二卷药)。

3、使用机械设备与爆破材料:

工作面使用1.2KW煤电钻打眼,用MFB—100型起爆器,煤矿许用安全乳化炸药,采用合格的1~5段煤矿许用毫秒电雷管,总延期时间不超过130毫秒。

4、毫秒雷管秒量与段别标志:

段别

1

2

3

4

5

秒量(ms)

14

25±12.5

50±12.5

75±12.5

100±12.5

脚线标志

灰红

灰黄

灰兰

灰白

绿红

5、联线方式:

串联。

6、起爆长度:

根据工作面情况一般不超过5m。

7、起爆顺序:

腰眼2~5段,底眼1~4段,依次起爆。

见联线方式图:

8、放炮安全技术措施:

(1)、毫秒爆破必须采用串联,不得采用并联或混联,爆破前采用导通表检查爆破网络导通情况。

(2)、使用良好的起爆器,并定期检查参数和更换电池,保证有足够的起爆能力,工作面必须使用一台起爆器放炮,严禁在一个工作面使用两台起爆器同时进行爆破。

(3)、装药时,雷管必须按设计要求的起爆顺序装,不得装错,装好的炮眼雷管脚线要短路拧好。

(4)、在顶板破碎地段,由放炮员、班长和跟班队长视情况适当减少一次起爆长度、减少装药量或不放腰炮。

(5)、工作面出现瞎炮时,按《煤矿安全规程》第342条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工作面瓦斯管理与检查,严格执行“一炮三检”放炮制,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时,不得装药放炮。

(7)、执行开溜放炮,防止放炮压死溜子。

(8)、放炮前要对采面工程进行检查,并对支柱进行二次注液,确保安全后,方可放炮。

工作面每对棚不够5根柱时不准放炮。

(9)、放炮后必须维护支架,支架完整后才能放下一茬炮。

(10)、在顶板破碎、压力大、煤墙片帮严重地段,必须先拔主梁护顶后再进行放炮,尽可能减少空顶时间。

(11)、放炮撤人距离不低于30m。

(12)、工作面装药要坚持分次装药,分次放炮。

(13)、说明书未规定的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执行。

附:

工作面放炮装药量表

(二)、煤的装载

爆破自装一部分煤外,主要是人工装煤。

(三)、煤的运输

工作面采用一部SGW—15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250t/h。

工作面运输巷采用两部SGW—8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250t/h。

运输机搭接一部SZQ—40型桥式转载机,其运输能力为400t/h。

转载机搭接一部SD—800型可伸缩胶带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400t/h。

按工作面最高峰出煤量计算:

Q=4.5×126×1.35×90%/3=230(t/h)

总运输能力按机械设备的最小运输能力计算为250t/h,满足采面运输要求。

(四)、采场支护

①、采面顶板控制设计

13111工作面放炮装药量表

炮眼名称

眼深(m)

眼距(m)

长度(m)

药量(Kg)

眼数(个)

总药量(Kg)

上出口

腰眼

1.2

2.4

3.0

0.15

1

0.15

底眼

1.2

1.2

3.0

0.30

2

0.30

下出口

腰眼

1.2

2.4

3.0

0.15

1

0.15

底眼

1.2

1.2

3.0

0.30

2

0.30

开帮眼

腰眼

1.2

2.4

120

0.15

50

7.5

底眼

1.2

1.2

120

0.30

100

30

循环药量

38.4Kg/循环

注:

炮眼药量要根据工作面顶底板、煤质及地质构造情况由当班队长或经研究后适当增减,局部煤质较硬时也可适当增加腰眼个数。

13111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

一、煤层顶底板

1、煤层顶底板岩性

构造顶板:

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厚0-10.7m,平均厚6.5m。

原生顶板:

细砂岩,厚0-9.21m,平均厚3m。

f=2.5,容重2.5t/m3。

直接底:

砂质泥岩,厚7.5-10.5m,平均厚8.74m,f=2.5,容重2.5t/m3。

老底:

L8灰岩,厚2-3.7m,平均厚2.98m。

2、顶底板分类

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初次垮落步距为5~8m,属Ⅰ类不稳定顶板,老顶初次来压步距15~18m,周期来压步距5~8m,直接顶厚与采高之比值N=3.0/2=1.5,根据13091工作面矿压观测,老顶来压不明显,属较稳定顶板,本工作面沿底回采,底板比压为6Mpa,属Ⅱ类松软底板。

3、顶板结构

本工作面顶板结构为:

煤—伪顶—直接顶—老顶。

二、采场控制设计

本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从“支”、“护”、“稳”三个方面考虑。

即采场支架对顶板应能支得起、护得好、稳得住。

1、“支”

“支”就是要求支架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支撑住顶板所施加的压力,由于本工作面直接顶及老顶均较薄,老塘放顶后即可充满,老顶来压不明显,可利用平均值加两倍均方差及经验公式法确定本工作面的支护强度。

(1)、利用平均值加两倍均方差计算工作面的支护强度

P1=(q+2sp2)×n=[(6~12)+(2~3)]×2.45

=(10~18)×2.45=24.5~44.1(t/m2)

式中:

P1—支架支护强度t/m2

q—工作面支柱载荷平均值6~12t/根

n—工作面最大支护密度2.45根/m2

sp2—均方差2~3

这种方法的概念就是所有的观测数据满足90%的概率要求,通过分析计算,基本上考虑了来压期间支护强度问题。

(2)、按经验公式计算

P2=(6~8)×h×γ=(6~8)×2×2.5=30~40(根/m2)

式中:

P2—支架支护强度t/m2

h—工作面采高2.0m

γ—煤岩平均容重取2.5t/m3

(3)、按支架全部承担直接顶和老顶全部重量,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3=M1γ1+M2γ2=7×1.35+10.7×2.5=36(t/m2)

式中:

P3——支架支护强度t/m2

M1——顶煤最大厚度7m

γ1——煤层容重1.35t/m3

M2——直接顶和老顶最大厚度10.07m

γ2——岩层容重2.5t/m3

取以上三个时期的最大支护强度,则合理的支护强度为

P=P1=44.1(t/m2)

(4)、支护密度计算

n1=P/F=44.1/30×0.8=1.84(根/m2)

式中:

F——单体柱工作阻力的80%

根据支护强度与支护工艺要求,确定排距L排=1.0m。

验证工作面棚距0.6m,最大控顶距时的支护密度

n=5/0.6×3.4=2.45(根/m2)

则n>n1,确定工作面棚(柱)距为0.6m。

2、“护”

“护”包括两方面,“护顶”和“护底”。

(1)、“护顶”

护顶要求所选柱距保证不因荆笆和椽子的强度不足,而引起频繁的局部冒顶,荆笆和椽子的强度应能托住两棚间松散岩体的重量,根据理论计算和供应的材质,选0.6m棚距对棚架设,使用荆笆质量必须可靠,做到强度高、编织密度大,不得出现露煤现象,另外,椽子直径不得小于40~50mm,长度1~1.2m,打顶时做到荆笆搭接合理,椽子摆放均匀,每米按5根摆放,不得有露顶现象。

(2)、“护底”

采煤工作面保证支护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支柱不钻底,因此要求支柱对底板的压强小于底板比压,否则要穿鞋,根据13091工作面资料,鞋的直径(圆铁鞋)为:

φ≥200×(P0/πq)1/2=200×[24/(3.14×6)]1/2

=226(mm)

式中:

φ——铁鞋直径mm

P0——液压支柱工作阻力的80%

q——工作面底板比压6Mpa

本面采用φ=300mm的铁鞋即满足护底的要求。

若工作面局部不沿底,为保证初撑力,要求该段柱下站道木或大木鞋。

3、“稳”

“稳”就是要求支架具有抵抗来自层面方向推力的能力,一旦顶板沿层面方向运动,支架能抵抗住,不至于被推倒,为防止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事故的发生,必须提高支柱的初撑力。

按复合顶板的受力状态,算出防止游离岩块下滑时所需的初撑力。

P初=h×γ×(cosα+1/f×sinα)/n

=3×2.5(cos22.6+1/0.5×sin22.6)/2.45

=3×2.5(0.923+0.768)/2.45

=5.18(t/根)=51(KN/根)

式中:

P初——支柱初撑力t/根

h——工作面直接顶平均厚度3.0m

γ——直接顶岩层容重取2.5t/m3

f——煤岩层间磨擦系数0.5

n——工作面支护密度根2.45根/m2

α——煤层倾角,取度22.6度

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必须保持在51KN以上,结合集团公司文件要求(55KN以上),故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必须保持在55KN以上,方能防止推垮型冒顶事故。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选定本工作面的支护方式为:

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最大控顶距为3.4m,最小控顶距为2.4m,棚距0.6m,放煤步距1m。

②、采面支护

根据采场支护设计的要求,本工作面采用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配2.4mπ型钢梁对棚支护,其支护形式为π型钢梁大垮度矩形断面支护,每对棚5根柱,即主梁一梁三柱,付梁一梁二柱,棚距(中—中)0.6m,最大控顶距3.4m,最小控顶距2.4m,支柱支在梁端头,柱中距梁端保持0.2m,便于采煤、放顶煤及运输机管理,中排巷柱穿铁鞋,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支柱迎山角2~3度,迎山距7~11cm。

 

工作面上安全出口支护

上安全出口长3m,宽1m,高2.0m,采用6对12根4m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每对棚棚距0.6m,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工作面运输机机头与运输巷搭接处,运输巷下帮要架设一对4mπ型钢梁抬住运输巷下帮梁头,随工作面推进。

工作面下安全出口支护

下安全出口长3m,宽1m,高2.0m,采用6对12根4m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一梁三柱成对使用,每对棚棚距0.6m,支柱初撑力达到55KN,工作面运输机机尾与运料巷搭接处,运料巷上帮要架设一对4mπ型钢梁抬住运料巷上帮梁头,随工作面推进。

工作面上下付巷超前支护

使用HDJZ—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保持一梁一柱一平销,柱下穿铁鞋,超前支护长度不得少于20m,距煤壁20m范围内均打双排柱,高度不低于1.6m,行人道宽度不少于0.7m,支柱初撑力≥50KN。

附:

工作面支架布置图

(五)、采空区处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人工回柱放顶,最大控顶距3.4m,最小控顶距2.4m,放顶步距1m。

当工作面采通后即可把付梁前移进行放顶,放顶时应由下向上逐棚进行。

作业前应先检查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然后清理好退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拔梁放顶工作。

作业时付梁要有中间柱,然后把舍帮柱回出,站在煤墙进行卸柱拔梁,最后将移好的梁进行支护,使其与开帮采煤时所架的主梁靠在一起,形成对子棚,并把舍帮用荆笆、椽子挡好门,不准矸石、顶煤流出。

(六)、放顶煤

放煤前要对放煤段支架进行检查、注液,确认安全后方可放煤。

采面放煤采用分段间隔多轮次由上向下顺序进行,放煤步距1m,放煤口的位置在溜子以上0.3~0.5m之间,规格为0.3×0.3m2,放煤口间距1.2m。

每排巷可开4~5个放煤口,放煤段之间保持15~20m,每轮放出煤量的三分之一,三轮将顶煤放完,直至顶板均衡下落。

放煤时严禁在支架顶部或高位放煤,当有大块煤、矸堵住放煤口不能正常放煤时,可用钢钎、锤打碎,打不碎时,可废弃此口,在附近另开放煤口,进行放煤,严禁爆破放煤。

煤炭放净见矸后,及时用荆笆、椽子堵住放煤口,放煤后要对受矿压影响的支架进行处理,清除棚梁歪旋、支柱迎山不照、顶帮不严、漏煤等问题,使采面支护有力,帮顶牢固。

(七)、清煤移溜

采面顶煤放完后,开始清理浮煤,将浮煤清净,采高保持在1.9~2.1m之间,然后用推溜器移溜。

移溜前必须拉线,移溜时应从上到下或自下而上推,不得从两头往中间推,移溜后溜子要平直,运转正常,与煤壁保持0.2m间距。

3、采面循环组织

本工作面采用“边采边放”的组织形式,实行“三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