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概括事件.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概括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概括事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概括事件
201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一:
概括事件
考点阐释
所谓事件,即文章的情节,是指文章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
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文章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又往往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
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概括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是欣赏文章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中考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现代文阅读对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指概括文章中的一件或几件事。
具体说来,这个考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应对策略
面对要求概括事件的试题,同学们该如何下手呢?
大家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同学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基本方法是:
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事件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事件时,同学们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另外,如果有字数的限制,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将其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
“概括事件”类试题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见考点一:
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
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
什么(事物)+怎么样。
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
概括层意(段意)。
此点在本合刊第二章《文章把握》的第二节《把握段落大意》中已讲过。
常见考点三:
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
划分情节要看过渡。
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
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
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
小标题式概括。
(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
表述式概括。
(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
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
(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真题解析
一、(201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
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
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
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
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
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
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
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
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
谢谢老师!
”
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受到了捐助?
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
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
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
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
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他听得都非常认真。
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之后,走出学校。
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
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
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他拿出了一沓信。
“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
”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
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
”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
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
”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
怎么会这样呢?
老师也想不明白。
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
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
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
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
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
而他的名字叫许辉。
(选自《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谜底揭开
解析:
不难看出,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与提炼能力。
考生答题时可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阅读是基础,必要时反复读上几遍。
其次要确定概括的范围,按时间先后理出故事情节的层次。
最后要认真组织语言,只有想得细,想得深,才能透过表面的枝枝蔓蔓,抓到故事情节的关键,得出准确答案。
答案:
学校上报受助名单他得到了捐助受助后他发生了转变二、(2011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
医生建议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
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
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
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地出演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
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视力却一天天衰弱。
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了,丈夫劝说她放弃芭蕾舞,可倔犟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
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了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
2010年7月9日,这位著名古典芭蕾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
每当记者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
”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选自《百姓生活》)
请你简要地概括故事情节。
(50字以内。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时,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确立主人公,再按照何人在何时何地何境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另外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删去无关紧要的字词。
答案:
文章叙述了阿隆索在视力下降甚至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舞蹈,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孩子说人话
□吴霜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十三岁的儿子送到澳洲的朋友怀冰家,说是让他见见世面,请怀冰照顾一下。
怀冰开始了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①刚从机场接回男孩,怀冰就对他说了一番话: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托我照顾你在澳洲的一个月暑期生活。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你十三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
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
起床后,你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后你得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
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的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弄清楚路线和车程以后,自己去。
总之,你要独立起来。
因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最后,当怀冰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十三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说:
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
自己已经十三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自己的早餐以及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这类常识问题。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中。
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了!
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他的爸爸妈妈把怀冰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
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间长大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的一个女友带着她八岁的儿子到我这里来玩,看到我在用苹果手机打电话,小男孩说:
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过七级,她就给我买一个这样的苹果手机。
②我说:
这事我不同意。
你一个八岁的小孩,有拥有手机的必要吗?
再说了,你考过七级,完全是应该的。
因为你这样年纪的孩子,学习是必须的。
要什么奖励!
因为考过了一个普通七级,就狮子大开口跟妈妈要苹果手机,妈妈挣钱容易吗?
你这样做不觉得很羞耻吗?
他和那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样,眨着眼睛看着我,听着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你给妈妈洗碗了?
帮妈妈扫地了?
你洗过衣服?
擦过桌子?
妈妈下班以后回来,你问过她累不累……你什么都没做过,你有什么资格跟妈妈要钱买这买那?
在我这样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的妈妈一直坐在那儿不说话,时不时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
她可能早就想说这些话,却从来没有“忍心”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我说,这个手机是不是不能要?
小男孩竟然叹了一口气,看着我,点了点他的小脑袋。
我对女友说,姐们儿,他才八岁呀,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听进去的,就看你给他的是什么影响了。
如果你总这样无节制地满足他,你给他多少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女友说:
真是这样!
给多少都不觉得多。
怨谁呢?
孩子吗?
当然不是。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这就叫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我的女友说,你知道我先生他总是对儿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连公司都是你的。
我说:
那如果儿子不懂经营之道,你把公司给他,他赔掉你的老本可怎么办?
这回轮到女友眨眼了,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父母们有一个严重的错误:
从不把孩子当成人,孩子永远等同于小猫小狗一样的动物!
所以呀,奉劝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说人话!
告诉他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
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真的不是猫猫狗狗,他们是人。
(选自《新民晚报》2011年8月22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①处怀冰对朋友的十三岁儿子所说的话的中心内容。
2.请概括②处“我”不同意的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
□包利民
在法国南部有个叫安纳西的小城,城中的广场上有一尊雕像。
他是一个叫约翰尼的士兵。
二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战至只剩下他一人,他却没有退走。
他精准的枪法,使上百名敌军把命丢在这里,最后在敌人的围攻下壮烈牺牲。
战争胜利后,小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广场上竖起了这尊雕像。
可就在这一年,约翰尼的雕像却时常发生怪事。
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雕像的左眼被人用泥封住了,清洁工把泥弄掉后,第二天,依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为此,人们自发地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
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那天上午,帕克老人来到雕像对面的那片平民区,站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举手敲门。
良久,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探出头来问:
“你找谁?
”老人说:
“我路过这里,可以进去坐一会儿吗?
”
小孩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门打开了。
在院子里坐下后,老人缓缓地问:
“小提米拉,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
小孩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说:
“你说什么?
我听不懂!
”
老人笑了,说:
“小提米拉,我知道是你干的,虽然我不能亲眼看见。
不过你别害怕,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
小提米拉盯着帕克老人看了好一会儿,才问: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又怎么知道是我干的?
”
老人说:
“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你,一场意外使你的左眼失明,从此你就面对许多人的嘲笑。
你的事这一带有谁不知道呢?
”
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提米拉抬起头,右眼中放出仇恨的光来,对老人说:
“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
他们叫我独眼鬼!
还有不少小孩向我扔石头,跟在我后面辱骂我。
我要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弄成独眼鬼。
”
帕克老人听后,说:
“孩子,我来找你,并不是要责备你,我只是感到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泥弄到雕像的左眼上去的?
”
小提米拉有些得意地说:
“我自制了一把枪,把泥巴团成丸装进去,然后爬上房顶,就射在雕像的左眼上了!
”老人哈哈大笑,一边鼓掌一边说:
“真是聪明,枪法也准,那么远的距离,那么暗的路灯,你居然能瞄得这么准!
”
小提米拉垂下头来,说:
“我瞄得准,是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
”
老人站起来,用手抚了抚小提米拉的头,说:
“孩子,这个雕像,也就是士兵约翰尼,在战争的日子里,他用一只眼睛的时候也是最多的。
他要在城里狙击敌人,要闭上左眼瞄准,他枪法那么好,就是因为只用一只右眼。
而你打得这么准,也是只用一只眼睛的缘故。
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你不公平,也不要痛恨那些嘲笑你的人。
命运夺去了你的一只眼睛,是让你把目标看得更清楚,更准确!
”
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淌出泪水来。
帕克老人转身向门口走去,出门前撞到了墙上,他回头笑着说:
“忘了告诉你,小提米拉,我的双目许多年前就失明了,你这个院子我不熟悉,才会撞到墙!
”
从此,雕像的左眼上再也没有泥出现,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
几年之后,在射击大赛中,一个独眼的人一举夺魁,而且打出了历届冠军中唯一的满环。
站在领奖台上,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放出热切而坚定的光,再无怼怨与愤恨;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
[选自《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08年第8期]
请你以小提米拉为叙述主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
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
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
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
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
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
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距离。
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
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
初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
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放。
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拜访。
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
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
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
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
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
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
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
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
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
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
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去世。
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
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
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读者》2010年第20期)
请你找出文章中“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对于外祖母的回想”的内容并概括成两幅图画。
参考答案
一、1.你的一切生活完全由你自己独立负责。
2.你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索要东西的资格。
二、在一个老人的鼓励下,小提米拉放弃了抱怨与仇恨,走出人生的困境,取得了成功。
三、灯光下祖母孙子嬉戏图;灯光下祖母凝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