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07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docx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杨永仙

尹武寄宿制完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科学课,不由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

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导,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

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学。

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科学课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去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呢?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上课渲染科学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注重“师生共同参与”,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课、参与科学实践与研究的兴趣。

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好些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又正是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先导。

我们身边周围的一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神秘感,科学课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能引起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个“为什么”,恰恰科学课就是解决他们这些“为什么”的“金钥匙”,教学时如果教师努力创设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谜语、游戏、诗歌等与教材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切入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耳听、眼观、手摸、鼻闻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

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

(一)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好奇心强,若选取大自然中的奇闻怪事作为教学补充教材,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三)图片激发兴趣

利用科学信息,图文并茂,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四)声音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声音,音乐的出现,可以调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五)谜语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学生猜出了会非常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听,变为主动的说做。

如教“影子”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

“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

影子)。

(六)实验激发兴趣

有趣的实验会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玩中增长知识。

使学生能在实验中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实验探究的快乐是任何形式无法取代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

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

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孩子的潜在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而应当主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创造力。

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科学实验后,在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照他们的话说:

“我们感到科学太有趣了,学起来非常轻松,我们乐意学科学。

”两年来的科学课是值得回味的,从科学课的实验中,我获得了“新生”,是它促使我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愿尽我所能,奋力拼搏,与新课改同行。

(七)竞赛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知识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发现自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八)问题激发兴趣

教学中问题的导入,问题的穿插,揭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渴望将伴随着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特别有成就感。

(九)视频激发兴趣

教学中视频的出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复杂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学生边看边学习,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十)诗歌激发兴趣

教学中应用诗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知识点蕴含在诗歌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依据课本内容,能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时,就尽量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得到感观认识,从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认识岩石》一节,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岩石和其不同的作用展示出来。

这些画面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有关的岩石分类问题——同是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种差异是它们分类的依据吗?

这样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时,便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兴奋愉快的心情中学习认识岩石,获得知识,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浓厚,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

如教学《我们的家园》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在众多的动物中能否判断哪些是昆虫。

我们只要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送昆虫回家”动画,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将昆虫送到相应的巢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这样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化微观为宏观。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瞬间或长时间感知的实验,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无法亲眼看见;还有一些微观的的实验和微小的实验变化,必须通过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观察到。

许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亲历实验,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受制约因素。

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解决这一难点。

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

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需要怎样的条件。

有的实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有的即使花了时间也很难做好。

再如教学“植物的茎的作用”时,由于时空限制,不可能慢慢演示,从而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

应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过程,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将实验的全过程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特点。

这样的教学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弥补时空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在准备教案时,有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

多媒体教学能全面优化课堂实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从而达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每节科学课时间紧张的问题,教师在精讲与启发的基础上,增多了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和讨论。

多媒体教学还能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教师能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学生也能通过自检自测,达到实验技能与知识的双向提高。

这对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课标要求,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合理呈现出来,尽量做到文字醒目,画面清晰简洁,色彩对比,突出实验课堂主题,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我们如果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样虚实相结合,让学生“看到”植物根、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过程情景图,教师再加以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地球公转的这一运动现象,使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要在课外实践中互动学习,这样解决了教室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困难。

同样因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在课堂内不可能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环境下进行演示、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如果同学们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传统的教育由于受教育条件、教育模式的影响,讲授的多,自行探究的少。

学生上课往往容易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

现行的科学教材是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

学生通过自已提出问题,制订简单实验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

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可以精选活动内容,种植、饲养活动,如和孩子们一起养蚯蚓、养蜗牛、种玉米、采落叶等。

此项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当地常见的动植物。

通过指导学生种植、养殖,使学生对当地常见动植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如:

(1)培育花卉、种植花草,开辟自然种植园。

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规律,进一步懂得保护植物。

(2)饲养小动物,如:

饲养小鸡、小兔、蜗牛、金鱼、蚕等。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通过一系列化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课了。

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而且喜爱科学研究,情感得到了熏陶。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规律;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变化、繁殖方式、运动方式等;月相变化、天气变化、星空等。

地球物质的特征,如:

观察岩石、土壤、矿物等;观察常用材料、新型材料的特征等。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带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

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那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

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才会随着你的引领进入科学的殿堂。

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首先,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

其次是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还要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

和学生一起做“土电话”,做电动船,玩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教师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

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愿意把老师看做朋友,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

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当孩子们开始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时,在他们眼中,我们是“科学”研究的老师。

平时,常常有学生追着我问:

“老师,今天科学课上吗?

”“老师,今天科学课玩什么?

”“老师,昨天我做了个实验,发现蜘蛛为什么不被自己的网网住,原来它的脚上有油,我把粘了油的苍蝇放在蜘蛛网上,蜘蛛网也网不住它了”……总之,现在的孩子都渴望有自己小小科学研究天地,我作为科学课的老师,愿意做学生真诚的朋友,师生共同地创造科学研究环境和民主融洽的气氛。

师生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上好科学课,使学生成为科学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同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有不同的个性。

而这些不同的个性,在学生中都会表现出来,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固执,有的灵活等等。

科学课老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准科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开动脑筋,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老师特别的了解自己,老师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学生发现在科学课中还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等等,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科学课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学习热情,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为了检验自来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学生们设计了一节电池,同样粗细的导线,放进两个杯子中,一杯水放一汤匙盐,另一杯什么都不放。

结果,发现自来水不导电,盐水也不导电。

于是学生们猜想,可能盐放少了,于是又放一汤匙盐,这时盐已经饱合了,可是小电珠还是不亮。

于是学生根据书本提示,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增到8节电池小电珠还是不亮,这时学生们又换上粗一点的导线,接通时只有用2节电池(电池是用过的)小电珠就亮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叫起来:

“小电珠亮了”,兴奋无以言表。

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就更有信心有兴趣来进行科学探究,也更喜欢科学课了。

六、课堂内外知识延伸,调动学生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编排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完善与发展,探究兴趣的激发与呵护,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遵循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逐步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循序渐进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但仅凭课上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基于这一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把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引申到课外,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引领学生将课本中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新的科学奥秘。

这样一来,真正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探究体验,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力量之大。

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有个课外拓展题,做一个“水火箭”,同学们知道自己要做“水火箭”玩具都非常高兴,他们纷纷找来雪碧瓶、橡胶塞、气门芯、卡纸等,然后人人参与,一起做了“水火箭”,当打开气门芯,“火箭”上升时,同学们欢呼起来。

课外科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科学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科学实验课上烧瓶、玻璃杯等实验仪器令学生羡慕不已、爱不释手。

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沉浸在实验给他们带来的神奇变化之中,舍不得离开实验室。

如果引导学生将实验室搬回家,利用废旧的塑料瓶等材料代替课堂上的实验仪器,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这样既方便易行,又能变废为宝,同时不受时间的限制,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可以用喝水的塑料瓶子当量杯、烧杯等,只要将瓶子上半身截去即可……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异常欣喜地说:

“老师,老师,你看我做的‘实验杯’,我在家里用它们又做了一遍‘食盐和面粉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用八宝粥里面的小勺当药匙。

”通过一次次的点拨,引领学生建起自己的“实验室”,小小的“实验室”里装满了他们的惊喜和收获。

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其中的奥秘,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这不正是科学教师所希望的吗?

学生最喜欢到学校花园去玩耍,尤其是雨天,他们爱在草丛中找一些小蜗牛、蚯蚓之类的小动物玩。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现成的“实验室”,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

如在蒙蒙细雨中去学校花园和学生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等特点,此刻,学生完全沉浸在观察、探究蚯蚓的活动之中,获得知识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

在教学“摆的秘密”一课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那里有他们都喜欢的“摆”——秋千。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荡秋千中,不知不觉把自己与伙伴当作了“摆锤”,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发现了摆里面的小秘密。

学生也因此想到了摆在生活中的诸多应用,甚至还有的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自己创新设计的“摆”。

七、建立个人档案,挖掘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像这样统一规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科学》实验班上,我首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科学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日记、科学作品、实验记录、科技小制作等,由此来把握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一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分组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

在分组时,我考虑到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态度、学业情况、家境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趋于平衡。

如:

根据学生性格不同,将性格外向、热情、开朗的学生与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语的学生相结合;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将家离得较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使他们有更多地机会开展课外小组探究性活动;根据学业的情况,将优、中、差学生相结合,并设立小帮手,让优生与后进生结队,做朋友;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男女生相搭配……通过一段时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相互学习的风气日益增长,曾经学业较差的学生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

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

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一种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

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从而造成个别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

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验经历,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平等的“研究者”身份,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八、举办科技创新比赛,发展学生的兴趣

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法,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举办科技创新比赛。

而且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

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科学幻想绘画的比赛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这也是教材编排意图所在,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活学教材活用教材”的关键。

生活中应用的任何一件产品,都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的好奇、小小的疑问、大胆的猜想中产生的,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对现有产品有所创新,有所改进,就是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

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开展科普读书活动,拓展学生的兴趣

为丰富全校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通过交流和展示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

将掌握的知识传递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借助“小手”拉动“大手”,带动科普知识的提高普及,学校可以开展科普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昆虫记》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尽毕生心血才完成的杰出作品。

书里给我们介绍了蝉、蟑螂、蝎子、蜘蛛、黄蜂、等几十种昆虫。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蝎子《白蝎自杀之谜》。

有人说,蝎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

于是,法布尔就做了一个实验。

他用烧红的木炭围成一圈火墙,然后把一只白蝎子放进火墙里。

烤在蝎子身上,它倒退着卷成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弯曲,动作快极了,使人看不清楚。

突然,它一阵抽搐,之后,就一动不动了。

法布尔用镊子把它夹到一块凉沙土上,过了一个多小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蝎子竟然奇迹般的活过来啦,和以前一样变得生机勃勃了!

这个实验证明,根本就没有蝎子自杀的这种事情,那都是人们乱猜疑!

读到那里,我想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会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连这小小的虫子也不例外。

当我们想故意去踩死地上的蚂蚁、扯断蝉的翅膀时,不要忘记那也是一条生命。

生命是一种很宝贵、完美的东西,上天给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克服困难,珍惜生命,做一个坚强而又勇敢的人!

《菌儿自传》作者高士其,福州人,他是生物学家、化学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

高士其一生创作了许多科普童画,《菌儿自传》是其代表作品。

《菌儿自传》书中的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全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写成。

书中的每一篇都无比的生动搞笑。

里面有细菌的籍贯、细菌的家庭生活等等。

在作者的笔下,菌儿是个七情六欲的人物。

它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肺巷战斗;时而在肠腔里开会。

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的得淋漓尽致。

我读了之后,对细菌家族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一向以为细菌属于动物类,但是看了《菌儿自传》之后才明白细菌是属于植物类,而且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20分钟就能变成2个,8小时之后就变成一千六百万个了。

读了这本书,不仅仅增长知识,而且还越来越喜欢科学了!

当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我认为早期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