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008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愚公移山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2.docx

《愚公移山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教案2.docx

愚公移山教案2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

  愚公移山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

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

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

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

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

(“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

(“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

(“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

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

总共几个人?

  提示:

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

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

(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

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

有何用意?

  提示:

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

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

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

为什么?

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 献 疑   关心 担心

  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 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 轻视 嘲笑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

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导入。

-----2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5分钟

方法指导:

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

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0分钟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方法指导:

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

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

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

(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累,展示成果------10分钟

方法指导:

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实行组内互助,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10分钟

方法点拨: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

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六、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

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七、作业布置

思考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有讲有练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2、相关知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

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

万难,去争取胜利。

有四个自然

段落:

第一段:

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

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焉置土石?

”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

(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

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

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

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

(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一

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在

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

篇。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谋日(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通

(   ),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通(   ),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9、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⑴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⑵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  )丘

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之:

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  毁山之一毛()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

一毛:

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

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

弱子:

寡妇孤儿。

D、无穷匮:

无穷无尽。

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