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620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docx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

一、敬业与专业精神的涵义及特质

二、专业精神的表现方式

三、专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工作是否是专门职业,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曾有相当时期争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法国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中即决定采纳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

该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

并指出这种专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级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这一教育专业史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第一次经由国际间的教育学者和行政人士共同讨论与合作,对于各国的教师地位,给予的专业的确认和鼓励。

我国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是关于教师身份和使命的规定,是以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为客观依据的。

在现代社会,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全体教师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不仅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此,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以外,还必须要有责任感,有专业精神,并把它视为优良教师必备的条件。

一、敬业与专业精神的涵义及特质

敬业一词较早出于礼记学记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朱子曰:

敬业者,专心致意以视其业也;乐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朱子在其语录中多处提到主一便是敬,敬便是主一,又说主一便是敬业的解释,事无论大小都要集中料理,将思虑尽在这里用,有事时如此,没事时也如此。

由此可见,敬业其意义偏重于对工作抱持专一务实的心向与态度。

其涵义较为抽象。

现代学者常用专业精神一词来代替敬业,因专业精神的内涵及实施范围较为广泛,他除了含专一务实的意义外,还包括:

1、对专业性质及现况的认识;2、专业兴趣与责任心的培养与提高;3、专业知能的研究;4、在职进修的实施与奖励;5、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

凡是能影响个人工作努力及成效的,都与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高低有关,可见专业精神较敬业更为具体且广泛。

目前专业精神一词尚无公认的定义。

但是,有关专业精神的论述有许多,如:

1、认为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

2、认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投入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专心研究的精神。

3确认教育是一种高尚荣誉的事业,在任何场所必须保持教育工作的尊严;应该抱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学不厌,教不倦,终身忠于教育事业。

4在英文中与专业精神意义相近的有Professionalism、Career、Morale等词。

Professionalism指从事专门职业者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地位或方法,含有专业和专业精神的意义。

Career意为职业性的,把一般人短期从事的活动作为终身职业的,是指一种生涯、经历、终身事业,也就是说,要长时间从事一项专门工作,而有顺利成功的涵义。

Morale一词含有士气之意,指高昂而和谐的工作精神,也含有一种道德、道义的意义。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归纳出理想的专业精神的几个特质:

1、服务性:

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社会团体的贡献。

2、专门性:

从事一项工作应接受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能;因为教师工作毕竟不能仅靠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

3、长期性:

有终身从事这项事业的意愿,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体戚与共的情感。

4、创新性:

有革新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

5、自律性:

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责,爱护团体荣誉。

了解其特质便能了解其意义。

虽然教育专业精神的内涵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教育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则是毫无疑义的。

从以上五点可了解专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条件,即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常能表现为以工作为乐趣,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专业精神的表现方式

教师的专业精神必须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使学生蒙受其惠。

教师专业精神的发挥,有以下表现方式:

(一)兴趣:

做任何一种工作,如果能将它视为是一种兴趣,则会感到非常地愉快,因为兴趣是支持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动力,有了兴趣以后便会更孜孜不倦地努力,以达到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与兴趣有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的追求必须靠兴趣来支持。

教育工作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才会感到快乐。

因此,兴趣成为哈贝马斯的知识论的中心,也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心。

教育的兴趣和教育的喜悦有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关系建立在师生的关系上,因为教师体会到学生,尤其是儿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颗纯洁的心好像在呼唤教师给予爱的协助。

教育爱如朝阳,它在教育的地平线上发出了光芒那就是教育努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报酬。

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是发展帮助,那么当教师见到学生不断地发展,包括知识、体格、心灵等皆在发展,这就是一种成长的喜悦,令人愉快。

(二)态度:

近年来研究发现,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的行为。

例如国外所盛行的行为研究,以及德国盛行所谓行为指导的研究,以上两种研究以教师与学生聚集在一起的行为为研究的基础。

教师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责任:

教师的态度就是要对教学方面方面负责任,有责任感才能发挥专业或敬业的精神,也就是以做好一位教师为志向,以教好学生为己任。

2、价值:

教师的态度就是要视教学的工作为有价值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赋予学生各项有价值的活动,包括知识、品格、集体感等各方面的价值活动。

3、判断:

教师的态度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因为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常以教师的判断为判断。

因此,教师对一切事物应该有正确的判断,以免对学生发生不良的影响。

从以上观点可以得知:

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鼓励学生乐观与奋斗。

斯普朗格说:

教育是一种奋斗,这就是在勉励教师要为教育而奋斗。

(三)理想:

理想是奋斗与追求的目标,教育理想与教育目的有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同是教育所要奋斗与追求的最高价值层次。

为了达到教育思想与教育目的,必须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教学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地努力执行,把理想摆在价值层次的最尖端,是为了要达到理想的境地时,受教育者必须不断追求,教育必须不断地要求,也就是双方共同以赴。

而达到教育目的必须靠希望与奋斗才能成功。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教师目的,受教育者必须不断地努力与奋斗,教者适时引导,对发展中的青少年寄以无限的希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爱表现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最需具备的是要有意志及变化学生气质的能力,还有谋求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理想及尽量帮助学生去实现他的理想。

教育理想是一种希望的图像,对于个人来说是受教育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尖峰;对于社会来说,是要产生一个完整的社会团体。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教育理想可以作为共同精神生活的产物。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理想是事实的发展与精神的改变,由个人扩大至相关的社会的精神文化中。

(四)热情:

热情是促进心灵接触的有效的触媒,因为每一个由精神所负荷的心灵,都有其亲近的人或物,透过唤醒而作心灵的接触,尤其是师生接触,具有唤醒的作用。

这种接触是富有教育的意义的,具有时空的。

因此,精神生活在形而上的境界里有其根本的存在,例如精神的热情是一种形而上的驱力,在心灵中是一种能量。

教师就是要具有这种精神的热情,才能不断地将教育之爱付出。

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只能是一个好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总之,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之感。

三、专业精神的培养

目前,由于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缺乏专业精神的情况,如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工作的性质及内容缺乏认识,表现在工作中对学生缺乏教育爱、缺乏对专业技能及修养的提高意识、对工作不是敷衍塞责,便是知难而退,通常在工作上没有创造实验、也缺乏研究进修的兴趣,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意愿。

此类人就像坐在摇椅上,看来虽有活动,却始终在原地没有前进。

我国过去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个别教师利用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谋取私利,使家长对教师常有不良批评,影响了教师的声望。

如何培养或提升教师专业精神,这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

培养专业精神是认识的问题,表现专业精神是行为的问题,使教师做到知行统一还需漫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所以在师范生的选拔、培养、任用和在职进修上应一以贯之。

建议下面几项做法:

(一)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之重要性的认识。

因为只有认识某项工作的重要性,才会选为终身从事的志愿。

我们应加强高中的升学辅导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毕业前,多提供资料,或组织参观师范院校及中小学,使学生认清教育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之重要,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待遇、学校环境等,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或工作时,根据了解能真心以从事教育为第一志愿。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估及选择,通常根据其价值观。

衡量一件工作的价值有很多种尺度,如名位、金钱、权势或工作本身对时代的使命、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服务等。

正如兰德希尔所说:

价值的观念若不占据中心地位,价值哲学若不构成整个教学法的基础,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设想的。

因此,树立师范生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教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

教师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如校内外、课上课下)、时间(八小时内外)的界限,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一个优秀教师的劳动付出和由这种劳动取得的报偿常常是难以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方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

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有了服务的价值观,一定愿意投身教育工作。

(三)加强专业知能训练,强化教师的专业性。

教育是一项专业,所以教师应有教育专业技能。

我国一向注意子女的教育,把教师视为崇高的职业,因为设立师范院校以培养教师。

但有人主张只要有相当的学识便可担任教师,以为教师不需要专业修养。

殊不知教师除须有相当的知识外,还须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情形,熟悉各种教学方法,能运用适合学生需要及理解力的教材与教具及培养高尚的德行,足以学生的模范。

身为教师,若缺乏以上的专业技能和修养,便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四)加强教育实践,在工作中体验和认识教育的意义,加深对教育的信心。

有许多教师在参加教育工作之前,对教育的意义及贡献并无深切的认识,但可经由工作而加深其信心。

多数教师由于工作的特定决定了他们并不斤斤计较获得名位或报酬。

信心是从内心发出的,带有情感意识的意愿,可从工作成就中获得鼓励,自得其乐,渐渐形成其专业精神。

志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固为专业精神之表现,而长期教育工作中获得兴趣和成就,也可产生或加强专业精神,两者互为因果。

(五)建立健全的教育人员制度。

在师范生的选拔及新教师的任用时,应严格地进行全面的考核,考核形式除口式、笔试外还要有实际技能的考试,考核内容既有成绩测验也有性向测验等,同时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薪给办法,使教师在经济方面不虞匮乏,并足以维持充裕的生活,有专心服务的愉快心情。

目前,教师的待遇虽有所改善,但与一些行业相比,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所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为此,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声望。

(六)注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环境。

教师的专业精神,只有在和谐、自由、积极、合作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自然产生,并继续提升。

教育行政领导要采取鼓励、积极、民主的态度,支持教师改革的尝试,进而使之自愿贡献心力、共谋学校的进步。

同事间的也很重要,如果教师之间相互协助、观摩,研讨自然会造成团结合作、革新进步的工作环境,形成专业精神。

(七)推动教师进修计划。

教师需要不断的专业成长,所以学校应推动进修计划,鼓励教师参加。

如采用行动研究法,从事教学工作研究实验;在不妨碍教学工作的情形下,辅导老师参加考试;到有关机构选课进修;举办校外参观、研习活动;鼓励协作;协助出版等。

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始终保持一定的活力。

为此,将来应该更加注意招收、培养和选拔教师,在未来教育体制管理中应把教师进修和不断提高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

坚守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师若能本着专业的精神,将教育的工作视为百年树人的崇高的事业,事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那么他的工作一定能做得非常成功,而且努力去做,这就应验了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道理,将教育视为是一件快乐的事。

内容提要:

时下功利性教育的特点存在着使教师职业精神失落的倾向,教师和教师的领导不能随波逐流,而应该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热爱事业,勇于负责,勤于学习。

坚守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一条走出学校管理困境的重要路径,就是在为教育增添新的希望。

关键词:

教育困境教师精神

教师身上最可贵的品性是一种从业的执着精神,而当下教师最缺的正是这种精神。

原先有报道说,由著名教育专家领衔起草的《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按新标准,多数教师不合格,因此引起民间强烈的骚动和不满。

后来,官方很快就发布消息辟谣,说报道失实,是记者杜撰,然后用较大篇幅对广大教师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状况究竟如何?

恐怕不能用合格不合格作简单评判。

我理解作为具有最高权威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对教师作正面肯定的这种善举,但是作为教育内部,特别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却是不该盲目地沉醉,更多的应该是自省自知。

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少年以来,多少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左右为难,多少人在升学指标与教育创新之间疲于忙碌,教育专家与学校校长之间、教育行政领导与一线教师之间似乎总是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遇上了困境,教师的职业精神在渐渐失落。

面对现实的困扰,我们教师以及教师的领导心境不可能坦然,更不能因为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及社会问题而心安理得,或被动应对,或随波逐流。

撇开外部因素不论,在我们学校教育内部到底还能不能有所作为?

该怎样有所作为?

对这样的问题,负责任的教育者必须作出清醒而坚定的回答,做否定的回答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重振教育精神、坚守教师的职业精神,就目前来说,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是爱心不变、个性不灭、学习不止,勇于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

一、爱心不变,不为功利性教育推波助澜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大凡优秀教育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似痴如醉般的热爱。

我们看到,一个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能够以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去教育、引导、感化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无疑,在我们教师队伍中,今天仍然不乏矢志不渝忠于事业的人。

然而,情况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社会物质功利主义以及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极端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像集体无意识一样日复一日将我们团团包围,一天天将教师的职业精神慢慢消解,一些原来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教师在现实中渐渐走向迷惘。

在现行的教育环境里,教师对教育的付出越来越趋向于功利性动机,表面上的热衷暗藏着利益的目的。

在不少学校校长和教师眼中,除了考试分数,就不知道还有什么了。

把教育质量等同于上重点学校的学生个数,分数和升学率便是说明教育成绩的全部,仿佛只有它,才能解释一切说明一切。

在不少家长和社会人员心目中,学生读书目的纯粹是为了考上好学校,以便将来找到好工作。

有一实例听起来很奇特却是反映了普遍存在着的现实的尴尬:

一个当地农民的儿子,偏好文科,尤英语成绩一直在校同年级领先,但是其父母认为读文科更不容易找到工作,便硬是逼着自己的孩子从高二开始就进理科班,结果,今年高考只上第三批理科专科的分数线。

如今,这个高中毕业生,已经全然不知自己该填报什么学校何种专业的志愿了。

这位家长领着儿子来向我咨询填报志愿时我了解到家长要儿子当时作出如此选择时的坚决的态度,他父母认为,考文科是将来做公务员当官的走向,他们世代是农民没有关系没有靠山,读了也白读。

我纳闷的是,当时他的老师特别是文科老师,为什么不坚决地站出来给专制又愚昧的学生家长讲讲道理呢!

怎么忍心埋没一个文科尖子生!

是怕家长怪怨还是怕妨害学生的前途?

在功利教育面前我们教师真的无能为力?

对学生负责就是爱的一种形式,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教师在其中究竟还有多少真爱的成分?

延续了多少年的惯例似乎总是这样的:

教出好成绩,提高升学率就是教师工作的目的,而教出好成绩就是为了达到个人功利性的某个目的,如评上高级职称,获得升迁,调往好单位,得到较多奖金,等等。

好教师就是能够教出好成绩的人,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不论生源基础如何。

一旦教出了好成绩,就是名师名校长;有了名教师名校长的头衔,就有了获取个人利益、升职升迁的资本。

在我的周围,有几个曾是教学能力很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近几年都纷纷离开教育岗位,似乎没有人为这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而担忧。

有的教师打着名师的旗号,让自己任教的班上聚集当地有权有势家长的子女,把他们的子女送上他们所希望的高一级学校后,教师则通过家长的关系调离学校,行到安逸体面的单位工作。

有的通过已有的名教师头衔,招收成批学生办辅导班赚钱,有学生暗地里为老师算了一笔账,一个暑假,可以收取学生的补课费可达六万元。

教育是启迪心智的事业,而不是赚钱的产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职责,而不应该视教师工作为狭隘的谋生职业;教育工作非同儿戏,教师不能泯灭教育的良知。

在物欲横流的世俗面前,我们更需要保持一份宁静,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成为富翁或富婆。

在现阶段教师不为喧嚣的物质功利所左右,守得住清贫,就是坚守了教师职业精神。

守不住清贫莫从教,耐不住寂寞不为师。

先贤留下的名言道明了教育工应有的情怀。

无可否认,为提高教师物质待遇而呼吁,为教师辛勤的付出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抗争,这都与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不是同一回事;我们该把教师为了赚钱而主动找学生或学生家长做有偿家教与因为受亲戚朋友之托而在工作之余给学生作课外辅导区别对待。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始终应以精神富有为第一追求。

功利性教育常常以是否有用来衡量教育的成败得失,从本质上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别人不懂,教师不应该不懂这个道理,教师的领导者更应该深知其中的得失深浅。

以功利动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一个明白的教育者一定深知其负面影响,所以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不能推波助澜,充当应试教育的帮手。

我熟悉的一个年轻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都不错,但是看到同事们的拼命竞争,听到领导的严格要求,深感压力很大,为了出教学成绩,休息日也分批让班上的学生到自己家再上课。

我敢断定,这位原先对教育工作充满爱心而且很有培养前途的新教师,用不了多久会被身边的环境所同化,爱心会渐渐变味,个人对教育的情感会盲目,教育激情会渐渐淡去。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成绩而不惜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如果非得如此换取个人荣誉名誉的话,那是十足的虚荣心和极端的个人主义,一个还有良知的教师绝不应该这样做。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真正爱事业应该不讲任何附加的物质利益和条件,自觉抵制权力和物质的引诱和腐蚀,在世俗面前保持不懈的警觉,理应成为当下教师的一种职业精神的崇高体现。

二、个性不灭,勇于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至少应具有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理想的教师同样应该是热爱事业、维护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尊严的人。

这样的教师越多,学生的人格品性就越健全,学校教育会越有活力,教育就越有希望。

可惜的是,这样的教师却越来越少;即使为数尚多,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生存的良好环境。

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下,很多学校,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墨守陈规。

如此这般,教师只有疲于应付,很难发挥真才实学。

从学校管理上看,过于强化制度,往往扼杀个性,抑制创新和创造的活力。

在一个缺乏活力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只在风平浪静的港湾里沉睡、销蚀。

以我看,急功近利的管理方法抹杀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才华,更会严重的是淡化和隐埋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为人师表的理念。

经常听教师同事说起自己被动应付学校各种检查的烦心事。

有教师说从早上踏进校门的一刻起,自己就是失去自由的人。

领导管你自修课是进教室了还是在办公室与同事聊天,课间是否上网看新闻还是在找学生个别辅导,学生作业是否认真批改了还是没有批改,备课本上教案是否写了还是没有写全,还时不时冷不防来个推门听课、突击检查。

成天处于紧张忙碌中,成天处于不被信任中。

试想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如何能够精神饱满地教书育人?

繁琐的检查,加上记工分式的考核评价方式让不少教师觉得工作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劳累甚至受辱。

当然,在学校基础管理上教学成绩的量化考核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制度保证,但是久而久之如果过于强调刚性制度约束在其中的分量和作用,就会渐渐产生消极影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不会有大动作的现实情景下,学校领导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教师们一个适宜宽松的从业环境,让他们专心从教、乐于施教,在舒畅快乐心情状态下释放教育激情,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情景下自然而然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如果连教师都感觉到疲惫不堪,那学生怎么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道理谁都懂,但为什么明知可为而不为呢!

纵观时下的学校管理,规范约束大于鼓励创新,竞争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足。

评职称、评先进,都论资排辈,讲照顾,看情面,甚至轮流坐庄。

原因在于领导怕乱求稳,固守平均主义,搞一刀切,吃大锅饭。

激励作用归零造成淘汰机制不力,导致师德教风双差的教师仍然可以躺在教育大锅饭灶台上心安理得、颐养天年。

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自然就习以为常,更谈不上精神振作奋发图强了。

创造力从来不是在四平八稳的规范中产生,尊重教育的规律,捍卫教育的尊严需要昂扬的精神和敢于张扬的个性。

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宽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是领导人应有的素质,只要出于公心迟早会被教师众理解和谅解,榨取高分不等于培养人才。

当年蔡元培敢于一次次用辞职对抗政治对于教育的胡乱干预,乃因为他不唯官不唯财,而唯学问唯教育。

陶行知能够把教育办得轰轰轰轰烈烈,是因为他既有一流的学问,也有崇高的人格和坚定不移教人求真的事业心。

学校的领导应该懂得,教育民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学术自由、教育研究讨论有不同见解是再正常不过的常识,以所谓的稳定的名义压制民主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教育行政领导同样应该懂得,在教育的根本命题中,理想的教师应当是这样的:

教育就是他们的生命依恋,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是他们的行动指南。

但是,这些人可能与社会世俗格格不入,他们常常因为对教育的过于痴情而愤世嫉俗,常常因为生命过于激昂而显得莽撞,常常因为个性过于鲜明而被当作最不适宜做教师的人。

现行的学校教育就缺少这样的人,而教育的希望就在于有这样的人。

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让更多的有个性的富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得以成长,是学校管理者的必须担当的教育使命。

三、学习不止,用文化养育精神

学习化社会人人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学校教师更应成为学习的模范。

作为信息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教师自身学习修养的重要性无论怎么高调也不为过。

学校不是机关不是工厂而是文化场所,唯有文化能够养育学校的精神,养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精神,在培育教师职业精神的路径中,身为一校之长的管理者必须看到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行之有效。

伴随着现代化,产生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追求物欲的潮流,在这潮流冲击下,价值真空、道德沦丧等现象便随之出现。

如果任其教师职业精神失落,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