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57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7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年秋季学期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期末联考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

2021年1月20日10:

45-12:

00试卷满分:

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该部分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图中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步:

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宜的温度条件C.适中的日地距离D.稳定的太阳光照

2.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

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答案】1.B2.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C、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B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正确。

故选D。

【点睛】影响地球温度的三大因素

(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

(2)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等。

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A.北京、上海、成都、昆明B.昆明、北京、上海、成都

C.上海、成都、昆明、北京D.昆明、上海、成都、北京

4.四城市中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城市③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纬度髙,日照时间长

C.受高压控制,晴天多D.海拔髙,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3.B4.A5.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锋面西南侧的昆明因受单一暖气流控制,碧空万里,阳光灿烂,气温较高,冬无严寒,所以昆明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较高,①为昆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辐射强度小,④为成都;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上海6月份,阴雨天气较多,太阳辐射较弱,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以晴朗天气为主,太阳辐射较强,③为上海;7、8月份北京进入雨季,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辐射强度小,②为北京。

所以选B。

【4题详解】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一般是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小。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城市①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差异最大,故A项正确。

【5题详解】

城市③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是上海。

上海在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在四个城市中最大,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X下图为第23周期太阳黑子数预报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预估年可能是()

A.2000年B.2011年C.2022年D.2033年

7.太阳黑子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

下列现象的发生不可能是太阳风暴产生的危害是()

A.全球定位导航产生误差B.高纬度地区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C.卫星电视节目信号传输中断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答案】6.C7.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第23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出现在2000年,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为11年,所以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预估年可能是2033年,所以选C。

【7题详解】

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的分层结构混乱,从而干扰原本正常工作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不是无线电长波通讯,所以不可能是太阳风暴产生的危害是D。

电离层扰动使短波无线电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信号衰落或中断,使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导航接收机失效,无法提供导航信息,A错误;使卫星通信的信噪比下降,误码率上升,通信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卫星通信链路中断,C错误;太阳活动爆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的南北两极捕获,可能会产生极光现象,B错误。

所以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

9.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答案】8.A9.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a可知,10°C线

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9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

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乙地距离山体较远;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地吸收的地面辐射多于乙地,从而使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故选B。

读地貌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可知()

A.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11.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A.河流中下游B.盆地中心C.河流入海口D.河流出山口

【答案】10.A11.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10题详解】

图中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且呈扇形分布,应为冲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土壤肥沃,有一定坡度,排水条件好,适合农耕,A项正确,C项错误。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B项错误。

扇缘带泥沙沉积较多,故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冲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位于河流出山口,D项正确。

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易形成河曲地貌或平原,A项错误。

盆地中心地形平坦,B项错误。

河流入海口处多形成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洪积扇之上的山地,峻峭难攀,原生林木较多,不易开垦,易造成水土流失,主要是林地利用方式。

扇中相细颗粒逐渐增多,并有黏土夹层出现,透水性变差,地下水位埋深较小,为潜水溢出带,因而此处有居民点和农用地。

扇缘相颗粒更细,地势变平,由于河流对潜水的排泄和蒸发,潜水埋深又略微增大,为潜水下沉带,此处是居民点和农用地的主要所在地。

下图中左图为某海域某季节洋流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海域沿岸M地气候资料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2.该海域盛行图示洋流时,M地气候状况在图2中对应的时段为

A.甲B.乙C.丙D.丁

13.M地此时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太阳直射点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B.副热带高压南移,受盛行西风控制

C.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压控制D.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南季风控制

【答案】12.C13.D

【解析】

【分析】

考查南亚季风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轮廓信息可知,M地所处海域为北印度洋,图示洋流为顺时针,即此时是北半球夏季,该地盛行西南风,降水丰富,对应右图中的时段为丙,故选C。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地此时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这是因为此时为北半球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受湿热的西南季风控制,M地高温多雨。

故选D。

【点睛】北印度洋上的洋流为季风洋流,呈现出“夏顺冬逆”的特点。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N地风向为()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15.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答案】14.B15.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基础知识及在等压线图上绘制实际风向

能力。

【14题详解】

结合题干中的“N地气压高于P地”,可在N点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N点处等压线垂直,再结合图中纬度知此地位于北半球,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形成东北风,故B正确。

【15题详解】

四地中,Q地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故D正确。

【点睛】确定空气流向,要注意高空与近地面风向与受力的差异。

下图中甲乙两地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答案】16.A17.B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对应是中生代,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地层也是对应中生代,①②正确;含有鱼类化石的地层和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属于古生代地层,③④错误。

故选A。

【17题详解】

根地球生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其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原始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

故选B。

【点睛】地球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

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

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

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

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爬行类、鸟类出现,如:

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下图示意海滩地貌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海岸地貌最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活动是()

A.种植业B.晒盐C.养殖业D.海滩浴场

19.引起图示海滩未来消失的主要事件可能是()

A.海洋酸化B.森林大火C.洪涝灾害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18.A19.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海滩地处滨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不适宜发展种植业,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岸属于淤泥质海岸,适合晒盐,也可在滨海地带发展养殖业,或发展海滩浴场等旅游业。

故选A。

【19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加之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该海滩被海水淹没,海滩消失,D正确;海洋酸化、森林大火、洪涝灾害等均不会导致图示海滩在未来消失。

故选D。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注意该区域位于海滩,需要结合海滩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判断。

左图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

右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题。

20.左图甲处的洋流与右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1.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20.D21.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题详解】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向南降低,所以a位于北方,c位于南方,②④符合条件;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为暖流,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南半球由北向南流。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洋流的地理意义。

马达加斯加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可以扩大污染的范围,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轮的航速变化要考虑航向;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23.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 ②陡坡 ③阳坡 ④阴坡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22.C23.D

【解析】

试题考查水循环环节。

【22题详解】

从甲图中看随深度的增加坡度35°的土壤含水量大部分深度都小于坡度为10°的土壤,A错误;土壤总的储水能力下降,B错误;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C正确;地表径流量从图中读不出来,D错误。

故选C。

【23题详解】

从图中看缓坡和阴坡土壤含水量大于陡坡和阳坡,因此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缓坡和阴坡,D正确,故选D。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5.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答案】24.C25.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2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而形成了非地带性植被天然白桦林。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难度不大。

第二部分综合题

该部分共有26、27、28、29四小题,共50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

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

【答案】

(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3600小时<甲<3800小时。

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400小时<乙<2600小时。

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图

判读,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由图中年日照时数线的数值分布特点可知,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读图可知甲为3600小时-3800小时。

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为2400小时-2600小时。

【点睛】

27.下列甲.乙、两三幅图为三种不同的地貌。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甲类地貌常见于河流____处,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2)描述乙类地貌的形成过程。

(3)指出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的分布地区,简述该地貌形成的气候条件。

【答案】

(1)入海口(入湖口);流水沉(堆)积。

(2)河流冲出山口,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3)分布地区:

西北地区。

气候条件:

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详解】

(1)甲为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

(2)乙为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3)丙为新月形沙丘沙丘,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多松散沉积物,多大风天气,所以多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

【点睛】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平原、新月型沙丘都是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环节。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和径流输送四个环节。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

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洞庭湖为背景考察水循环和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详解】

(1)洞庭湖为外流湖,其参与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

海水蒸发通过水汽输送到大陆地上空,形成降水到达地面,形成比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环节包括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输送四个环节。

(2)根据图中时刻所示降水量可以看出洞庭湖白天降水量较少,夜晚降水量较多。

热力环流主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

陆地和水体比热容不同,吸热和放热的速度有差异,从而会产生气温差异和气压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湖面升温慢,湖面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夜晚湖面降温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湖面夜间多雨。

【点睛】热力环流中的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运动是因为受热不均,水平方向山的空气运动是因为气压差异。

29.洋流对地理环境有深远的影响。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其中①②两海域均形成了大面积的渔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正确标注甲、乙、丙、丁四支洋流的流向,并简要说明①处渔场形成的原因。

(2)简要说明丙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答案】

(1)见下图:

原因:

地处寒暖流交汇地带。

(2)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示海区主要位于北太平洋中纬度,其中甲、乙位于大洋西部,丙、丁位于大洋东部,甲和丙为暖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乙和丁为寒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如下图所示);①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所以分布有渔场。

(2)丙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