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造林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4007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杉木造林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杉木造林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杉木造林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杉木造林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杉木造林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杉木造林技术.docx

《杉木造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杉木造林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杉木造林技术.docx

杉木造林技术

1/11

杉木造林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杉木是亚热带树种,喜温、喜湿、怕风、怕旱。

杉木分布范围内的气候条件:

年平均温度15-23℃,1月平均温度1-12℃,极端最低温度-17℃,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

杉木的中心产区范围也1月份6-10℃的等温线大体相一致。

温暖多雨,旱季(月降水量40毫米以下)不超过3个月,各月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加上风小雾多,生长期(日温6℃以上)长,但有霜期2-3个月,综合而成为杉木生长最适宜的气候环境,故其生长快,干形好,产量高。

在杉木分布的偏南地区,长夏高温,霜雪很少,雨量虽大,但分配很不均匀,雨季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利用率低,旱季较长,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台风又经常过境,这些气候因素都不利于杉木生长,所以,杉木分布一般多在静风湿润的山区。

在杉木分布的北缘地区,冬季低温寒冷,雨量不足(尤其是4-6月生长旺盛时期),旱季很长,湿度过小,风力较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杉木一般长势弱,干形差,产量低,只有在山麓山洼背风、温暖、湿润的地方,生长较好。

在杉木分布的高海拔地区,温度虽低,但降水多,湿度大,温差变幅小,蒸发量远小于降水量,杉木也能正常生长。

例如在江西庐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有生长良好的杉木纯林和杉竹混交林,当地的年平均温度为

11.1℃,1月平均温度为-1.2℃,极端最低温度为-16.7℃,年降水量为

1855.8毫米,年蒸发量为

1063.5毫米。

综上所述,杉木垂直分布的上限温度常低于其水平分布的北限温度,而水湿条件的影响又大于温度条件,杉木的耐寒性大于耐旱能力。

所以,对杉木生长和分布起着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湿条件,其次才是温度条

2/11

件。

当然,还应注意不同地区的主导气候因子和各因子间的补偿综合作用,才能准确判定杉木的适宜气候环境。

杉木分布与红壤、红黄壤、黄壤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些土类都能生长杉木,但以黄壤上生长较好。

杉木生长快、生长量大,根系又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喜肥嫌瘦,怕碱怕盐,对土壤的要求高于一般树种。

各种酸性和中性基岩母质特别是板岩、页岩、沙岩、片麻岩、花岗岩等,经过长期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只要是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酸性反性(PH

4.5-

6.5),肥沃湿润而又排水良好,就是杉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群众称之为乌沙土(又叫油沙土或黑沙土),属上等土壤条件,杉木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

黄沙土又称糯黄土或黄泥土,土壤肥力不及乌沙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结构、透水性和通气性较差,属于中等土壤条件,杉木生长中等。

粘重的死黄土、薄层土和含石多的石砾土是最差的土壤条件。

杉木生长缓慢,早熟早衰,树干矮小,产量很低。

地形是间接因子,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来影响杉木的生长和分布。

山脚、山冲、谷地、阴坡等地方,一般是日照短,温差小,湿度大,风力弱,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是杉木速生丰产的理想环境。

而在山顶山脊、阳坡或山坡上部,日照长,温差大,湿度低,风力强,土壤侵蚀严重,肥力差,杉木生长最差。

山腰部位的气候土壤条件,介于两者之间,杉木生长中等。

杉木产区群众说,“当阳油茶背阴杉,松树山岭杉木洼”,简明地概括了杉木的适生环境。

地形对气候土壤的影响,在孤山或面向开阔地的外山较为显著,从而对杉木的影响也较大。

而在山岭连绵的群山区,坡向坡位对气候土壤的影响就小得多,不论阴坡阳坡,杉木都能长好。

所以,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土壤条件,群山中的杉木产量总是高于孤山地区。

杉木是较喜光树种,郁闭的林冠下没有天然更新。

幼苗对光敏感,从真叶出现时顶芽即弯向光源,但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消失。

幼树稍能耐荫,在杉木

3/11

分布的偏南地区较为明显,与马尾松套种混交,生长良好。

进入壮龄速生阶段,则要求充足光照。

杉木造林后,林分生长要经历幼树(2-4年生)、速生(5-15年生)、干材(15-25年生)和成熟(25-30年生)等阶段来完成。

二、造林地选择

首先要根据造林地区的地理位臵和气候特点,着重选择适于杉木生长的小气候条件,尤其是水湿条件。

在产区南部,选择海拔较高,避风向阴的山洼坡地,可以减少强风、高温、干旱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在产区的偏北部分,特别是引种栽培的地方,要选海拔较低,背风向阳、地势较缓、水分充裕的小地形,有利于杉木越冬防寒,旱期防旱。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要着重选择土壤肥力。

杉木速生丰产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酸性反应,湿润而又排水良好。

在立地条件较差、植被较少的地方,须加强栽培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也能栽杉成林,达到速生丰产。

近十多年来,推广撩壕、全垦大穴和“三深”等先进经验,改地适树,使土壤粘紧、贫瘠的丘陵低山,出现生长良好,集中成片的杉木林,成为杉木生产的新基地。

但过于干燥瘠薄的土壤,PH

7.5以上的钙质土,含盐

0.1%以上的盐渍土,以及低洼积水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不能用来栽杉。

植被是地形、气候、土壤的综合反映,杉木产区群众常常用来作选地指标,凡是生长良好的杂木林或高大茂密的灌丛杂草地,都是较好的杉木宜林地。

贵州锦屏县栽杉,在杂木林的“头耕土”(阔叶林的采伐迹地)上生长良好。

杉木伐后迹地再连续栽杉的“二耕土”就不及“头耕土”,“三耕土”又不及“二耕土”。

湖南会同的经验,栽杉2-3代后撩荒,任其重长杂木林,恢复地力后,再整地栽杉。

4/11

选择杉木造林地,尽可能做到适地适树,不宜强求集中连片。

要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山洼山窝、谷地坡下营造杉木林,其他部位营造松林或阔叶树林,使之呈块状、片状或带状的镶嵌混交,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发展。

三、细致整地

细致整地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基础,立地条件愈差,整地质量要求愈高。

在山区,杉木造林整地一般要经过劈山、炼山、挖山三个工序。

劈山(砍山、劈草):

在8-10月把造林地的灌木、杂草由下而上砍倒晒干,林地四周开好防火线。

在杂草灌木稀疏的地方,可以不经砍山,只开防火线,直接炼山。

炼山:

选无风阴天或早上,从上而下从外而内点火炼山。

为了保证安全,防止山火事故,必须按当地烧垦批准制度,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炼山后残存的枝干、草头、树蔸要集中归堆烧尽。

烧山是南方山区清理林地的传统方法,能够大量增加速效性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驱除有害动物,减少病虫害,改善林地卫生状况,但也烧去了大量有机物质,表层肥土易被雨水淋溶流失,必须注意水土保持措施。

在丘陵、平原地区,植被稀少或柴草缺乏,可不必烧山,把劈下杂草灌木铺地腐烂,或结合开荒整地进行熏炼积肥,或直接翻埋土中。

挖山(翻土整地):

炼山后要及时挖山,以减少灰分流失,促进土壤熟化,改善土壤墒情,提高造林成活率。

整地方式有全垦、带垦、块垦及撩壕等。

1、全垦(全面整地):

全垦整地彻底清除草灌根系,改善土壤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减少抚育次数,效果较好,适于坡度较缓、水土流失不严重及有林粮间作习惯的地区。

翻土深度20-30厘米,将翻出的根蔸、石块、草皮等按山坡等

5/11

高线砌成阶坎,或在山坡上就地用树梢、枝叶等横架于根蔸之间(群众称为采排山),以便栏截水土。

2、带垦整地:

沿水平方向隔一定距离进行带状翻土整地,上下带的中心距离与造林行距相一致,带垦适于较陡的山坡,有利于保持水土。

3、撩壕整地(抽槽整地、沟带整地):

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改地适树发展杉木林的新整地方式。

挖时从下而上沿水平方向开沟掏土,表土心土分开,在沟的下坡用心土筑成土埂,待沟开好后将上坡表土铲填于沟内,填满略成垄形,再按造林行距挖第二条壕沟。

壕沟的规格各地不一,广东怀集县和湖北广济县沟宽65-70厘米,深50厘米;福建长泰县沟的深宽皆为80-100厘米。

近年来,怀集又把抽槽撩壕改进为筑坝撩壕,在水平带的下缘,筑坝成壕,深、宽与抽槽相同,松翻壕底,将坡上表土铲入壕内,栽杉效果很好,而且节省劳力50%以上。

撩壕整地换填表土肥土,加深松土层,改进土壤的深层结构,加强透水通气性能和保水蓄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杉木的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快速生长。

但随树龄的增加,壕内水肥供给不足,壕壁限制了根系的发展,杉木长势减弱,必须深耕抚育,增强肥力,才能保证持结旺盛生长。

4、块垦整地:

宜于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或水利工程周围的山坡。

只在栽植点上挖穴翻土,穴的规格40-60厘米见方,深30-40厘米。

因回土方法不同,分明、暗穴两种。

目前各地多用挖大穴回表土,效果较好。

造林整地方式比较多样,但从实际效果看,对杉木生长最有利的整地方式是全垦加大穴、带垦加大穴及撩壕整地等。

浙江桐庐、淳安等地采取全垦挖大穴,并用钙镁磷肥拌火烧土(比例各半),每穴100-150克,幼林生长普遍良好。

四、造林密度

6/11

杉木造林密度直接影响林木生长发育和单位面积产量。

过密,林分郁闭早,林木相互挤压,树干细长纤弱,自然整枝和自然稀疏剧烈,需提早间伐,间伐次数多、过疏,林冠久不郁闭,尽管单株生长量大,但林分产量不高。

适当的造林密度,使幼树有适量的营养空间,得到充分发育,林分有足够数量生长良好的林木,得到最大的产量。

杉木产区如湖南会同、贵州锦屏、福建建瓯等地的群众,从杉木的顶生优势、树冠扩张、自然整枝和立地条件等方面来考虑造林密度,山洼山脚每亩94-122株,山腰山坡每亩122-167株,造林密度即是主伐密度,间种农作,用作物暂时填补幼树株行间的空隙,以耕代抚,促进幼树根系及树冠充分发展,打下后期持续旺盛生长的基础,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套适应杉木生长特性的疏植间作造林经验,至今仍为杉区群众广泛应用。

也有些地方如福建南平溪后,造林密度大些,每亩200-300株,只抚育,不间作,进行轻度间伐,效果也很好。

实践证明,造林后10年内,每亩167-240株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都较大;每亩超出280株的,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蓄积量有所提高,但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旺盛期缩短,如不及时间伐,就会导致立木径级和蓄积量的下降。

湘黔杉木在20年生阶段,每亩90-200株范围内,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单位面积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增;每亩超过220株,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都下降。

各地的经验表明,确定杉木造林密度,必须从杉木生长特性、立地条件和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立地条件好的稍稀,差的稍密,“肥山称,瘦山密,缓坡稀,陡山密”(南平),“山顶山腰密度大,山湾山脚密度小”(会同)。

交通方便、劳力充足、需用小径材的地方,造林密度适当大些,否则宜稀。

要求早成材的(15-20年)宜稀,成材年限长的,可稍密些,通过间伐来提高单产,培育大径材。

有林农间作或早期杉桐混交的宜稀,不间伐的可稍密些。

总的来说,杉木生长快,生长量大,造大密度不宜过大。

适当疏植,间种农作物,是发展杉木生产的成功经验,值得提倡推广。

五、造林方法

杉木造林主要有实生苗造林、插条造林、分蘖造林等。

实生苗可以大量培育,造林成活率高,早期生长快,后期历久不衰,有利于培育速生优质木材,是主要的造林方法。

插条造林可以保持母本优良特性,林木生长较均匀,生长

7/11

速度也快,但因插条来源有限(只能选取伐根萌条),技术较复杂,造林成活纺较低,不通适应大面积造林的要求,只在部分有经验的山区及为了保持母树优良特性时采用。

分蘖造林种条来源更少,成活和生长情况也不如实生苗,只在少数山区(如粤北、桂、黔)采用。

实生苗造林:

造林时间,以前以春季为主,近年各地造林季节普遍提早,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

冬末春初气温较低,蒸发量小,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

同时杉苗根系活动较早(冬末即已开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长叶,抗旱能力强,当年生长量比春季造林大205以上。

冬季造林时间充裕,有利于劳力安排,保证造林质量,值得提倡。

但在冬季干旱和严寒的地区,仍以春天造林为宜。

栽杉天气要选阴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过干,连续大雨或结冰期间以及刮大风天,均不宜种杉。

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不论全垦、带垦整地,都要挖不小于30-40厘米见方,深30厘米左右的植穴,穴底要平,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顺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

要适当深栽,抑制根颈萌蘖,扩大生根部位,增强抗旱能力,一般苗高在40厘米以下,苗茎入土二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厘米的以苗茎入土15-20厘米左右为宜。

覆土要细致,防止窝根。

丘陵地区土壤较干燥,要分层打实,山区土壤湿润轻轻压实即可,在穴面上再覆些松土,使略高于地面,雨季不致积水。

湖南省全国林业劳模张万宏同志提的“穴大,根舒,深栽,压实不反山”,是栽杉要领的很好总结。

如有条件,还可在杉苗上方20厘米处,插一“保护牌”、树枝或竹木棍,以防土块石块压伤苗木。

六、xx抚育

造林后,苗木从圃地的密生群体转为林地的疏生个体,幼树与环境特别是与杂草之间的矛盾突出了。

“三分造,七分管”,必须及时抚育,排除杂草灌木的威胁,改善林地土壤条件,保证幼林健壮成长。

8/11

1、xx除草:

杉木幼林抚育一般以全面中耕除草为主,带状、块状松土除草为辅。

5-6月和9-10月是杉木生长的高峰期,而杂草种子多在秋季成熟,在生长高峰和杂草种子成熟前进行中耕除草效果较好,头2年每年二、三次,分别在3-4月、5-6月、8-9月间进行。

第3年后每年二次,在4-6月、7-9月进行。

中耕深度为10-20厘米。

头年稍浅,以后逐年加深;树冠范围内稍浅,以外稍深。

因土壤坚实而生长不良的杉木幼林,特别是低山丘陵地区整地较浅的幼林,每隔3-4年在秋冬季进行一次深翻抚育,在树蔸30厘米以外深挖(或开沟)30-40厘米。

湖南邵阳地区林科所对穴垦造林、穴垦抚育的5年生“小老头”杉木,进行全垦深挖抚育,生长迅速回升,后4年的生长超过前5年的4倍以上。

近年来,广东怀集县又在撩壕栽杉的基础上,发展了“加罩”抚育技术,即在1-2年生幼树周围筑一直径50厘米的圆形围埂,高约16厘米,上铺杂草,用土压实,成为泥草罩,以保护幼树的下部和土壤。

撩壕加罩的幼树比撩壕不加罩的高生长大

0.7倍,粗生长增加1倍。

2、除蘖防萌:

杉木根际有大量潜伏芽,当栽植过浅,根际裸露,顶芽受伤或茎干偏斜时,引起内部生理变化,破坏顶端优势,往往萌发很多蘖条,造成一树多干,分散养分水分,严重影响杉木生长。

应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要求,认真做好除萌工作。

为防止潜伏芽萌动成长,要用厚土培蔸,使根际遮光,抑制芽的萌动,并改善树蔸附近水肥条件。

要及时扶正歪倒的幼树,保持其顶端优势,并注意保护幼树不伤顶芽、树皮,特别是不要打活枝。

3、xx间作:

9/11

林农间作,以农养林,以耕代抚,是杉区劳动人民育林的成功经验,既充分利用土地,又有效地抚育了杉木。

新栽的特别是疏植的幼林,株行间的空隙大,间种作物,可以降低地表高温,减轻直射光强,提高地面空气湿度,抑制林下杂草的繁殖滋生,为幼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并通过对作物的中耕、除草、施肥,改进土壤水肥条件,使幼树生长有较大的营养空间,形成壮大的树冠和根系,有利于林木的持续旺盛生长。

林农间作必须以林为主,以农促林,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作物强烈的争光、争水、争肥,影响幼树的成活和生长。

故在确定作物种类、间作方法和间作年限时,应因地因时(包括季节和幼树年龄)制宜,有利于杉木生长,兼顾作物生产,并考虑当地的栽培习惯和经济条件。

各地的经验表明,豆类作物较耐旱耐瘠,根能固氮,茎叶容易腐烂分解,改土效果显著。

玉米、高粱等秆高叶稀,对幼树有庇荫作用,但耗水耗肥多,一般只在造林当年间作。

薯类作物能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多间种在平地缓坡幼林。

海南保亭县通什林场在杉木幼林间种山兰薯(即红薯),不起垅,挖小穴,没有水土流失。

旱稻、粟(小米)、荞麦等也是杉木产区常用间种的作物,但攀援性的作物缠绕幼树,不宜间种。

此外,还有绿肥、油桐、药用植物等,都可以和杉木间作。

林粮间作一般以秋、冬收作物为宜。

如间种夏收作物。

收获后应及时种上秋、冬收作物或绿肥,否则秋季林地裸露,不利于林木生长。

间作密度取决于作物种类和幼树生长,造林当年在幼树周围30厘米以内不间种,以后逐年缩小间作范围,高秆作物距离远些,低的可以近些。

间作要适当中耕施肥,作物的茎秆枝叶应尽量留山作肥。

间作年限,一般为2-3年,至幼林即将郁闭前止。

林肥间作对幼林生长的效果很好。

湖南桃源县畬田公社连续间种绿肥3年的杉木幼林,平均树高比一般杉木大31%。

种植绿肥前要整地,采用穴播或条播,并适量施肥。

在林地土壤差或劳力不足时,可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间种,争取高产,分地埋青。

林桐间作又叫杉桐间作,有些地方选用结实早、寿命短、枝干小的油桐品种(如周岁桐),造林当年在4株杉木的中间点播,适当抚育管理,结实数年后伐掉。

杉桐间作的后期,对杉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不及林粮间作普遍。

10/11

4、施肥:

土壤肥力较差的杉木幼林地,如连续栽杉的“二耕土”、“三耕土”、低山丘陵地区的杉木新基地,土中腐殖质和营养物质都相当贫乏,除林农间作外,还应适量施肥,促使杉木持续旺盛生长。

杉木施肥以土杂肥为主,如堆肥、厩肥、塘泥、火烧土等,就地积造,就地施用。

近年来,有些社队林场大养牲畜,林牧结合,广开肥源,成效显著。

七、抚育间伐

杉木造林后4-6年开始郁闭,进入群体生长阶段,原来幼树与环境(主要是与杂草灌木)的矛盾转化为林木各个体之间的矛盾。

随着林龄的增加,各林木要求的营养空间也不断增大,相互挤压,引起强烈的分化和自然稀疏。

抚育间伐就是适时适量地清除部分生长不良的林木,以合理调节林分各时期的密度,改善林内气候土壤条件,扩大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增强其抗病虫害、抗风雪的能力,提高林分的生产率,并生产部分中、小径材。

1、始伐年龄:

抚育间伐的始期,应从造林密度、土壤条件、林分郁闭度、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以及间伐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来综合考虑,而以林分郁闭度为主要指标。

当林分郁闭后2-3年左右,林木的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和强烈的自然整枝(达树高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郁闭度为

0.8-

0.9,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林下阳性杂草大量死亡,即可开始抚育间伐。

根据各地实践,山区杉木亩栽200株以上的,一般在7-9年进行第一次间伐。

低山、丘陵、平原的杉木生长盛期短,轮伐期早,第一次间伐一般在5-7年。

造林密度大的、立地条件好的或经营水平高的杉木,生长快,郁闭早,抚育间伐应适当提前;造林较稀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可推迟1-3年。

2、间伐强度:

11/11

间伐强度关系到保留木的生长和林分产量。

强度过大,保留株数少,单株材积增长虽快,但林分产量不高;而且林冠久不闭合,林地杂草滋生,影响林木生长。

强度过小,林冠恢复郁闭快,没有起到间伐抚育应有作用,反而缩短间伐重复期,增加间伐次数,间伐材过小,利用价值不高。

要根据初植密度、立地条件和林木生长情况,适时适量,间伐后保留

0.6-

0.7的郁闭度。

据各地经验,第一次间伐强度应为35-50%(按株数计),立地条件好的可以大些,立地条件差的则应小些。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大的可大些,小的宜小些。

3、间伐次数与重复期:

密度较大的林分,可进行两次间伐。

第一次间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生长,林冠又郁闭起来,林木之间的矛盾又激化了,应再次进行间伐。

间伐的重复期(即间隔期)一般为4-6年,第一次间伐强度大的,重复期可以长些,反之,则短。

末次间伐后保留株数等于主伐株数。

立地条件好、造林密度每亩200株以下的,可只进行一次间伐,留下主伐株数。

4、间伐方式:

杉木大多是同龄纯林,应采用下层抚育,以抚为主,结合小径材利用,定期伐除枯死木、被压木、病虫害木、断梢木、弯曲木、双杈木以及部分生长正常的过密林木。

据各地经验,抚育间伐杉木林,要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疏、去杂留杉,Ⅰ、Ⅱ级木及部分Ⅲ级木是保留培育的对象,并注意保留木的均匀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