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3774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docx

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要求:

①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

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

②情景再现:

③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

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朗诵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诗《西风颂》: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

1819年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

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

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

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那么,这首诗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生:

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师:

说得很好。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结尾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那么“冬天”和“春天”分别有什么含义?

生:

“冬天”象征着反动势力,寓意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春天”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师:

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

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含义:

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

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特点:

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3、作者和作品: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和黑暗。

雪莱

英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海涅

德意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描写了当时德国的现实,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同时作者又不时地在现实与幻想的梦境间跳跃,幻想与现实如水乳交融,折射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热望和追求。

【作者简介】

雨果:

维克多·雨果(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

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1885年,雨果逝世。

200万巴黎人民上街,参与伟大诗人雨果盛况空前的国葬。

后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其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雪莱:

(1792年~1822年),8岁时开始尝试写作诗歌,12岁那年进入伊顿公学,18岁时进入牛津大学。

1811年3月,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1811年,雪莱与十六岁的少女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妹妹的同学)仅见了几次面,然后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6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

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海涅:

(1797-1856)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820年又来到哥廷根大学,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

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

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

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其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

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

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注意关键词:

关注……,再现……,剖析……,揭露和批判……)

(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3、作家与代表作: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

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

《欧也妮·葛朗台》通过葛朗台的发家史及其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高里奥老头的寓所)和鲍赛昂夫人的客厅为舞台,描绘了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堕落的经历和高老头被女儿遗弃的悲剧。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自传体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卫曲折艰辛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的一生道路了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狄更斯在小说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这里有一条交易法则:

‘欺骗他人,因为他们要欺骗你。

’这是真正的经商之道。

普希金

俄国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

二人产生了真爱,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

表面上是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实际上展示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徒生

丹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描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被冻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揭示旧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穷苦悲惨的生活。

易卜生

挪威

《玩偶之家》

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马克·土温

美国

《百万英镑》

描写了一位美国穷小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伦敦的两位富翁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爱情。

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

(1799.5.20-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

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

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

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

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

“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启示我们:

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狄更斯:

(1812~1870),11岁时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

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

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

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

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

“……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

不要张扬。

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

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

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的--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

普希金:

(1799~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安徒生:

(1805—1875),丹麦童话大师,作家。

出生在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

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

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

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

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

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

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

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

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

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

他没有结过婚。

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

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

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易卜生:

1828年3月出生于挪威南部小城斯基恩,78岁时在奥斯陆逝世。

后来家道中落,16岁时当了药店学徒。

他1848年开始写作诗歌和剧本,第一个剧本是三幕诗剧《凯替莱恩》;1851年开始职业戏剧家的生涯。

1864年,易卜生离开祖国,在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侨居20余年。

他一生共写过26个剧本和许多诗篇。

易卜生创作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社会问题剧,这是易卜生创作中最有光彩的亮点,重要剧作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他的剧作对现代戏剧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故而被称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马克·吐温:

(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

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家中生活拮据。

12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先后当过报童、印刷所学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

26岁时,他当上了记者,并采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游记》、《给范斯顿将军辩护》等。

小结: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发生在19世纪,当时,正是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19世纪的文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浪漫主义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批判现实的黑暗,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残余,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第二,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

第三,以上所介绍的所有著名作家,他们都热爱祖国,热爱人类,都有强烈的正义感,都在用自己的笔去歌颂人类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肮脏、邪恶的东西。

他们的高尚品德激励21世纪的青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的西方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早期)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萧伯纳

英国

《苹果车》

抨击英国议会制的政治讽刺剧。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

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作家简介】

萧伯纳:

(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评论家。

中学毕业后在地产公司当小职员。

1876~1898年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

他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第一部剧作,是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如何靠经营贫民窟房产重利盘剥的《鳏夫的房产》。

2年后写出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则是对资本主义另一条生财之道的鞭挞和剖析。

但突出的成绩就是戏剧,一生64个创作春秋(1885~1949)共写了50多个剧本、5部小说和许多其他著作,堪称是一位高产作家。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有:

《凯撒和克里奥帕特拉》、《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

《圣女贞德》为他赢得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当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在他的头上的时候,他非常幽默地说了一句话:

“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在这里值得写上一笔的是,肖对于那张金额为6,500英镑的诺贝尔文学奖支票和奖状的处理。

当肖接到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1925年度大奖的通知时,肖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结果,肖最终领了那张奖状,并把它挂在别墅墙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但他没有接受那笔钱——他将这6,500英镑的奖金用来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后起的作家们。

肖此举,获得了众多文坛有识之士的齐声喝采。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因病去世,享年94岁。

他的墓志铭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却体现了萧伯纳幽默的风格: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罗曼·罗兰:

(1866-194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

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

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0世纪初,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等。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4年12月30日,曾为祖国和世界的美好未来而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