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 00037 简答 论述题整理 17章全.docx
《自考美学 00037 简答 论述题整理 17章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美学 00037 简答 论述题整理 17章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美学00037简答论述题整理17章全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
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其包括四个方面:
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
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因为:
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
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
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新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
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
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
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
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
其特点在于:
(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
(2)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过程。
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
(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
(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
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
(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
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
(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2、美与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3、美感与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4、艺术和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5、审美教育:
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
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
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比如王维曾写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
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
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
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
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
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
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
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
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
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
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
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
另:
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体验:
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
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易考选择题]。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
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
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
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
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
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
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
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
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
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席勒“游戏说”的评价:
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