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56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docx

最新教师高级答辩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学:

教育学是观察教育事实,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规律,提炼教育原理和方法,积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群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2、教育学研究对象?

三方面内涵:

1教育学是观察一般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问题的。

2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的一般规律的。

3教育学是积累教育理论知识的。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1发展教育理论2解释教育问题3改造教育实践4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5、教育学研究目的:

教育学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达到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的目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6、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辑录他言论的《论语》里。

7、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孔子、孟子教育思想。

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卬,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不陵节而施”等重要教育主张。

8、夸美纽斯:

主要贡献:

1、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学体系建构了基本框架。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一思想主张对尊重儿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3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5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设想,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9、赫尔巴特:

突出贡献主要表现:

1建立了规范教育学。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世界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被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学的类型可分为:

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

2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传统教育“三中心”: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0、教育家与代表作:

法国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1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

12、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性2强调教育实验的严谨性3强调教育研究的定量性。

1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14、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反对“课堂中心”。

2经验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和范畴。

3实用主义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压抑儿童的“教师中心”,主张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1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生产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4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5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6、当代教育学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范式趋向多元2教育学学科主体性不断加强3教育学学科体系不断扩充。

1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学习教育学,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第二章教育概述

18、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学记》中对“教”的意义的解释“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与“育”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9、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影响人的活动。

20、广义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1、狭义的教育:

专指学校教育。

22、狭义教育包括: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3、教育的属性:

(24、25)

2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5、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2~~历史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

26、教育的起源(27~30)

27、神话起源论

28、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国沛西。

能《人民的教育》。

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9、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教育本质。

30、劳动起源论: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生产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1、教育的发展(32~35)

32、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标志)2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十分鲜明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的生产性十分薄弱。

4教育的依附性十分明显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33、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主要采用班级制。

2教育的主体性日益确立。

以教育作为主体的事物存在为前提的,表现:

(1)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自主性(3)~~变革性。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增强4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5总之,工业社会教育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

34、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教育的多元化2~~国际化与本土化3~~终身化与全民化。

35、农业社会与人发展特点:

农业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的生产性十分薄弱的特征。

1农业社会中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而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受到排斥的。

2农业社会教育鄙视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3反映了农业社会盛行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政治伦理和教育价值观。

36、教育结构三维度:

1学校教育类型结构2学校教育基本要素结构3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

37、学校教育类型结构的划分:

1按管理属性:

公立学校、私利学校。

2按层次: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

3按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和教育侧重点:

普通教育、专业(职业)教育。

4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和职前职后就学:

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的成人教育。

38、学校教育结构包括四方面: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39、教育活动: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组成。

40、学校教育基本要素结构: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学习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4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特征:

1主体性2目的性3社会性。

42、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

(43~46)

43、第一层级:

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组要内容:

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学校教育制度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44、第二层级:

承担者是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活动的性质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

第二层级教育活动的研究是以学校为对象,研究的是学校内的总体工作,属于中观研究。

45、第三层级:

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教师。

教师个体在这一层极上的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属于微观研究

46、第四层级:

承担者是教师和学生这一复合主体。

该层级任务是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发展。

属于微观研究。

47、学校教育制度含义:

是狭义上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48、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制约因素?

1学校教育制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制约2学校教育制度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校教育制度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9、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50~52)

50、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

建立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始于清朝末年。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它没有实施。

1904年1月3日,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为我国现代学制之始。

1922年颁布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取法于美国和日本的学制。

51、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1951年的学制2、1958年的试验学制3、改革开放后的学制改革。

1995年,我国颁布、施行了《教育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

52、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类型与学校系统:

1主要的教育类型:

(1)学前教育。

3~6岁幼儿。

(2)初等教育。

全日制小学。

(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2主要的学校系统:

(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

(2)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3)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53、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4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5成人继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54、义务教育定义: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5、义务教育的性质:

1义务教育的“义务”具有双重含义。

2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3义务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4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

56、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79~1990年)。

采取的措施:

1在经费保障方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2在办学形式方面,实行多种形式办学。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2000年)。

主要措施:

1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

2确立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策略。

3提高义务教育投入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三、全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000年以来)。

保障措施:

1《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2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57、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1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

3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8、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并为其服务;另一方面,教育又给社会政治极大的影响作用。

59、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论述:

国家政权经济力量思想上的优势力量?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政治决定教育目的。

(性质)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

政治是决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

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以及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

四、政治决定学校课程。

在学校课堂上,尤其是那些关于政治、哲学、经济、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由于涉及所培养的一代人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即为谁服务的问题,更是由社会的政治所决定。

五、国家方针、政策影响教育的质量和规模。

60、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政治所需要的公民和人才。

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与实质,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也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以及教材和刊物等,宣传一定的思想借以影响群众形成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社会政治服务。

61、“教育救国论”、“教育万能论”等观点片面夸大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因而是错误的。

62、生产力水平: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6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也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出了需要。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体现教育目的之中)。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在人的知识和生产能力等方面。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自然科学内容)。

6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教育对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提高国家经济水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65、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什么方面来实现?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66、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率,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在于:

教育与生产发生联系,必然要诉诸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从而使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并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67、文化:

1广义: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等),2狭义:

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等。

68、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69~70)

69、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

2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

3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1)首先,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的影响表现为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2)其次,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70、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3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

71、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72、学校文化的特性?

: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73、校园文化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反映着学校的风貌与办学特色,它通过学校的课内活动、组织制度以及师生员工的精神态度表现出来的。

74、校园文化: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表达方式:

(1)环境文化

(2)设施文化。

2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基本成分:

(1)认知成分——理性因素

(2)情感成分:

有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情感,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

(3)价值成分——价值取向(4)理想成分:

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

75、学校精神文化形式:

1课程文化2课延文化3制度文化4组织文化。

76、教育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社会中的人口因素、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在改善环境与资源的状况,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解决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7、当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具有推动作用2科学技术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表现: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发展科学研究和推广科学研究成果的功能。

79、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观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及方式。

80、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具有的优势?

1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个性化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们互动模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81、比较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差异:

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8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其他社会现象来说,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特的运动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8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3教育活动的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84、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1不能无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

2也不能完全依赖3相互作用,以人为中心。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85、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于人的社会性。

86、人的本质:

人是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7、人的发展含义:

只要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88、人个体身心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心理发展。

89、心理发展包括:

1心理活动内容的发展2认知过程的发展。

90、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

91、历史上几种人的发展观评述:

(92~94)

92、外铄论(塑造说):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英国思想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

不足:

片面的强调环境,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

93、内发论(自然展开说):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发展应顺其自然天性。

中国代表孟子。

典型代表法国思想家卢梭。

9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首先,人的自然属性决定先天遗传因素及其生理机能发展的影响。

2其次,人的社会性决定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条件的制约。

3人的精神性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支配着人的创造行为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主体。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

9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6~102)

96、遗传因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97、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2社会精神文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3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98、古语(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荀子曾说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墨子也以染丝为例,说明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说明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99、教育因素:

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和持久。

3学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导。

100、学校教育注意:

1教育者应注意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使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与学校的教育力量保持一致。

2注意充分运用儿童发展的遗传优势,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发挥最大功效。

3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101、教育万能论:

忽视人的先天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及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102、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内在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03、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

其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104、儿童身心发展特征:

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105、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教育如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什么规律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6个年龄阶段:

(1)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

(2)摆弄实物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基础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6)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6阶段:

乳儿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213~1516岁、青年期1516~1718岁。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关注人的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106、小学生:

是指6、7~12、13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其身心发展处于童年期。

107、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上带有很强的外在性2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3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过渡4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5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逐步发展6自我意识不断成熟。

108、童年期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低年级儿童对学习形式感兴趣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09、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人生问题。

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五章教育目的

110、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111、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112、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对所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13、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114、教育目的中的评价功能:

1

(1)对变异情况的判断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2包括:

导向和调控功能:

(1)对学生的外部调控

(2)学生的自我调控。

11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含义: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116~118)

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