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439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ocx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FDI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中国外贸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等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断增大;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增强了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

同时也探讨了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商品结构对策

 

引言…………………………………………………………………………………1

1、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学观点………………………………………2

1.1替代论:

贸易替代……………………………………………………………………………2

1.2互补论:

贸易造造……………………………………………………………………………3

2、FDI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4

2.1FDI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变化………………………………………………………………4

2.2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进出口增长…………………………………………………………5

2.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6

3、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7

3.1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

3.2对策建议………………………………………………………………………………………8

3.3结论……………………………………………………………………………………………9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英文摘要……………………………………………………………………………11

 

引言

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出口贸易正在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势头。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日益扩大,面对全球生产分工价值链中中国出口产品收益处于利润曲线(俗称“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的情况,学术界有关我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的讨论日益激烈,几乎出现“一边倒”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几乎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我国。

到2003年,我国利用外资水平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利用外资大国。

理所当然,这些大量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必定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上就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FDI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1.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学观点

1.1替代论:

贸易替代

俄林(Ohlin,B.G)等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区际间因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两条途径来缩小,直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前者称为直接均等,后者称为间接均等。

自由贸易代替要素流动,间接促进国际间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

当国际自由贸易出现阻碍时,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从而扩大了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别,进而会促使要素的国际流动。

这时资本流动将会替代商品流动,由此达到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

蒙代尔(RobertA.Mundell)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

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及两国有相同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

且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大。

资本跨国流动较之商品流动更能自由,更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本资源,并直接起着使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以蒙代尔等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代理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

(参见表1-1)

表1-1战后世界各主要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末累计额:

亿美元)

196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2004

发达国家

670

2754

5357

6933

15385

25986

42770

86101

美国

319

1242

2203

2507

4231

6961

11315

20182

英国

124

370

814

1047

2447

3114

6641

13781

日本

5

159

365

836

3108

2385

2928

3705

德国*

8

184

431

600

1551

2684

4209

8336

瑞士

23

224

385

453

526

1430

1995

3930

荷兰

70

199

419

438

873

1798

3064

5458

加拿大

25

104

216

365

747

1203

1783

3697

法国

41

106

208

216

748

1844

2980

7693

瑞典

4

47

72

90

248

731

1050

2039

意大利

11

33

70

124

561

970

1684

2804

其他

40

85

174

256

480

2866

5121

14476

发展中国家

7

66

153

295

744

2366

4687

10357

合计

677

2820

5510

7135

16129

28402

47593

97322

注:

*1990年以前为联邦德国数据

资料来源:

1960-1990年数据引自郭吴新: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1995-2004年数据来自UNCTAD:

《世界投资报告》1999年、2000年、2005年各期。

1.2互补论:

贸易创造

迪克西特(Dixit)、克鲁格曼(PaulKrugman)等人认为,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本交易和对外贸易都是不可能完全自由的,因而存在不完全的替代。

不论是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还是国际间商品,都不能消除各国间要素和商品相对稀少的状态。

邓宁的OIL理论认为,企业可以根据所拥有的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商品出口、技术许可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中进行相应选择。

因而根据这一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并存的。

小岛清(KiyoshiKojima)认为,生产要素移动虽然减少了商品的稀缺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但另外一方面,生产场所的开辟与建立,会创造新的贸易园地。

他提出,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应按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扩大两国间比较成本的差距,创造出一种新的比较成本格局,从而使得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总量。

玛库森(Markusen,1984)在蒙代尔研究的基础上,假定企业可以拥有与使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即假定存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证明了生产要素流动会增加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帕特瑞(P.Patrie)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差异进行研究的结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使贸易和投资的关系也不同。

帕特瑞将国际直接投资分成了三大类:

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和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

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绕过东道国严厉的贸易壁垒或者是为了占领当地市场的需要,而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适应当地文化、风俗的要求,以实现在当地生产、销售。

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通过在那些拥有一种或多种廉价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与土地这些流动性比较差的生产要素的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

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配合母公司或总公司的出口贸易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而进行的直接投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只有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容易成为贸易的替代。

因此贸易替代的投资只是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水平的贸易保护壁垒最有可能导致以逃避关税或占领本地市场为目标的直接投资的涌入。

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则会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可分两种,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现代国际经济学研究大多认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更多是互补的关系。

2.FDI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2.1FDI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自从1998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大幅度攀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1547.4亿美元,相比1984年的535.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5.8%。

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606.3亿美元,相比1984年的18.0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2%。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建立贸易乘数模型如下:

T(t)=a+mCFDI(t-1)+sFDI(t)+u(t)

775.031.2361.232

R2=0.9381F=136.3374

X(t)=b+nCFDI(t-1)+qFDI(t)+v(t)

361.0940.634210.85758

R2=0.9517F=177.6354

M(t)=c+pCFDI(t-1)+rFDI(t)+w(t)

413.962250.6016370.374895

R2=0.9168F=99.1570

其中,T(t)、X(t)、M(t)分别代表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CFDI(t-1)为第t-1年末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t)为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a、b、c、m、n、p、s、q、r为待定参数;u(t)、v(t)、w(t)分别为随机误差项。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r2=0.9381、0.9517、0.9168,三条直线的拟合度较高,此模型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

当FDI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可增加1.232美元。

FDI对我国贸易总量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2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进出口增长

外资企业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2004年为3386.1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04年的57.1%。

2005年全国出口总额达到7620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444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3%。

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的贡献已超过了50%。

下表显示了1985年—2005年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贸易业绩。

如表所示,按贸易总额计算,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23.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317亿美元。

表2-11985年—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贸易表现/亿美元

年份

全国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外商投资企业商品进出口总额及占全国的比重

进出口

占全国的比重%

出口

占全国的比重%

进口

占全国的比重%

1985

696.0

273.5

422.5

23.6

3.4

3.0

1.1

20.6

4.9

1990

1154.4

620.9

533.5

201.2

17.4

78.1

12.6

123.1

23.1

1995

2808.6

1487.8

1320.8

1098.2

39.1

468.8

31.5

629.4

47.7

1996

2898.8

1510.5

1388.3

1371.1

47.3

615.1

40.7

756.0

54.5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526.2

46.9

749.0

41.0

777.2

54.6

1998

3239.5

1837.1

1402.4

1576.8

48.7

809.6

44.1

767.2

54.7

1999

3606.3

1949.3

1657.0

1745.1

48.4

886.3

45.5

858.8

51.8

2000

4742.9

2492.0

2250.9

2367.1

49.9

1194.4

47.9

1172.7

52.1

2001

5096.5

2661.0

2435.5

2591.0

50.8

1332.4

50.1

1258.6

51.7

2002

6207.7

3256.0

2951.7

3302.2

53.2

1699.4

52.2

1602.9

54.3

2003

8509.9

4382.3

4127.6

4721.7

55.5

2403.1

54.8

2318.6

56.2

2004

11545.5

5933.2

5612.3

6631.8

57.4

3386.1

57.1

3245.7

57.8

2005

14221.2

7620

6601.2

8317

58.5

4442

58.3

3875

58.7

注:

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网址:

其余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体所得。

表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对全国企业进出口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实证分析证明了FDI在我国商品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

这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本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FDI与初级产品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的相关性

  1980年,初级产品进出口额160.7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15%。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9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69.5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5%。

1989年之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29%,同时进口的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也有所降低,为20%。

截止到2004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578.1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02.4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13.67%,比2003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05.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和1980年相比出口的初级产品有了大幅度的减少。

同年进口的初级产品为1172.67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45.0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8%上升至21%。

(2)FDI对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贡献率

  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220.6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85%。

其中,出口90.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进口130.5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5%。

2004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已经增加到9967.39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33%,较2003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55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3%,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进口4439.62亿美元,同比23.42%,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477亿美元,增长26%,占进口总值的19.4%,增势回落了1.5个百分点。

其中,铁矿砂进口2.8亿吨,增长32.9%;原油进口1.3亿吨,增长3.3%;原木和锯材进口增长9.3%;大豆进口2659万吨,增长31.4%。

1990年以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初级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与其相反,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方向变动,而进口的情况却与此相反。

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下降。

3.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1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0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经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作为外资流入的主要载体的外商投资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优化了外贸商品出口结构。

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制约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

(1)来源比较集中

自我国开始吸收外资以来,100多个国家在中国投资,但FDI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2003年、2004年度位居对华投资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

2005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6个超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

欧盟连续两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173亿美元,增长22.6%。

美国上升为第二位,双边贸易达2116亿美元,增长24.8%。

日本长期以来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04年降为第二位,2005年降为第三位,当年双边贸易额1844.5亿美元,增长9.9%。

其余依次是香港特区,韩国和东盟。

特别是我国与韩国的贸易首次超千亿美元,其中,进口增长23.4%,我国对韩贸易逆差超过300亿美元。

在与东盟贸易中,进口增长很快,其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这和我国引进的FDI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是相一致的。

(2)引进外资项目层次低

集中反映在技术层次、产业投资上。

FDI虽然带来了中国市场需要的先进技术,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商手中,转移到中国的只不过是已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先进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高新技术产品(如电脑、手机等)在我国大量生产和出口,长远看有贸易恶化的倾向。

近年来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从产业投向上来看,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具有一定出口优势的食品加工制造、纺织、玩具、自行车等行业,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小,仅占20%左右。

(3)产业间外商投资分布不均

第二产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

2002年,在累计吸收合同外资金额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1.90%、63.31%和34.78%。

第一、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仍不乐观,三产业的不协调发展势必延缓我国工业化进程。

(4)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不仅存在产业布局的不平衡,还存在区域布局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吸引外资总量远超过中部与西部。

2002年东、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到86.7%、9.5%、3.8%,而且东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这无疑会进一步拉开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全面发展。

 

3.2对策建议

(1)赋予投资环境新的和更加广泛的内涵。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影响投资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引资要素仍以廉价生产要素为主,投资环境的综合竞争力仍比较弱,换言之,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总体竞争优势还有待开发。

学者的研究表明,截止2001年底,在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中,70%以上属于劳动力寻找型,26%属于市场和自然资源寻找型。

世界银行的评估报告认为,在整体英语水平、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社会信誉的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目前还无法与印度相比。

印度比中国具有优势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软环境好,如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的媒体监督等。

未来几年,一些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国际资本对政府信用、政策制度、产权关系、法律执行、技术标准、人文环境的选择性明显加强;二是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三是有较高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可能成为区别各个国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四是生产和市场销售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投资者更加注重现实的回报和商业模型。

(2)处理好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关系。

当我们花大力气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把吸收外资与国内发展统筹起来,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来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必须始终服务于国内发展的要求。

首先要改变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将对外开放等同于招商引资。

过去长期存在的内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两套系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外差别政策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领域在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上,常常是厚此薄彼。

其次,要避免外资压缩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即目前不少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地方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凭借各种优势,对同行业内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

内资企业让出了市场、品牌,成为外资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个加工厂,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正在削弱。

再次,要关注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

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关键取决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外溢作用的途径包括人才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示范和技术竞争。

技术外溢效果的大小不仅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而且还与内资企业的学习能力、配套能力、竞争力等因素有关。

因此,结合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或潜力,对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有选择地引进项目或制定外资优惠政策才更具有意义。

(3)要注意外资政策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产业方针和制度保障相互协调。

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避免将吸收外资的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过分放宽对外资的监管,以牺牲环境、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收外资,导致急功近利的“发展主义”,造成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外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外资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实现吸收外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对跨国公司进入条件、投资方向、控股程度进行限定,而对其进入后的业务经营活动却疏于管理和监督。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生活中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使跨国公司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现自己在最初入境时无法实现的目的。

法律漏洞是外商投资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去研究如何从外部对跨国公司基于内部关系产生的具有消极作用的经营行为进行管制,使外商投资的进入及生产经营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各地引资工作的盲目导致对形成自身产业发展体系、配套协作能力的忽视。

近年来,我们对外资增长速度十分关注,不少省份都是指标层层往下压,到地方就演变成无序竞争,拼土地价格、拼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同时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

   (4) 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长期以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国投资的进入。

研究表明,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外国直接投资更趋向于流向市场没有效率、机构框架质量较差的国家,因为投资者不愿依赖当地的金融市场、供货商和法律规则。

从全球跨国投资趋势看,资本流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新建项目中使用的外国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