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225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docx

《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docx

教学案例

科目

思想品德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七年一班

时间

06年12月8日

课题

身边的诱惑

星期

星期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应理智对待不同的诱惑,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知识目标:

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不良诱惑,认识其危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辨识身边的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

游戏机的诱惑。

一难在不易辨别利与害;二难在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度”。

教学设想

1、通过展示各种诱惑的材料,让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的诸多不良诱惑;

2、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景;

3、开展辩论或讨论,让学生清楚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学会把握玩游戏的“度”。

课时

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听听《非洲驴》故事,思考:

“杀人蝙蝠”为什么能杀死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对手呢?

2、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引出课题:

《身边的诱惑》(板书)

二、话说“诱惑”

1、在你的身边最能吸引你,但又随时可能给你的成长造成最大威胁的主要有哪些诱惑?

2、今天主要来聊一聊这几种不良的诱惑(金钱……)

三、认识“诱惑”

(一)金钱的诱惑(板)

(1)阅读教材P82材料,学生表演

(2)看表演、思考回答:

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

导致了什么结果?

我们该如何对待金钱呢?

(3)教师提示:

引导学生面对金钱的诱惑,我们不能沾染不良行为习惯,更不能犯法。

而只有通过合法劳动与正当途径获得。

(二)游戏机的诱惑(板)

(1)现场采访: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诱惑最大的还不是金钱,大家说是什么?

问题:

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为什么?

   你觉得玩游戏有好处吗?

(2)辩论:

青少年玩网络电子游戏利与弊。

(3)讨论小结:

(出示电子游戏的利与弊)同学们的辩论太精彩了,看来网络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要看你怎样去正确使用它。

如果像这位同学如此玩,好不好?

(4)播《网瘾少年》

(5)小结:

这是最后一次吗?

不是,因为网络电子游戏已经成为“电子海洛因”在侵蚀着他的身心健康。

(三)黄、赌、毒的诱惑(板)

1、播放《毒》

(1)阅读教材P84小刚的材料。

(2)思考:

你认为初次吸烟,吸毒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吸烟对青少年有哪些危害。

(3)引导小结:

我国法律规定:

吸毒违法,贩毒有罪。

戒毒专家警告:

吸烟者是吸毒者的预备军。

2、(黄)

(1)提问:

毒品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一种与毒品相似的诱惑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说出来大家猜猜。

虽然毒品能吞蚀我们的肌体,但它可以蚕食我们的灵魂。

它也许出现在一个书店、音像制品店、或在网站和一个图片、一篇小说中。

(2)小结:

对中学生来说,黄色诱惑会让你不想学习,精神萎靡,道德败坏,丧失廉耻之心。

青少年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去追求生活中的美。

3、播放《赌》。

(1)提问:

你身边有没有一些赌博行为呢?

举例说说。

(2)引导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参与赌博,屡教不改”,是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之一。

(四)邪教的诱惑(板)

科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存在。

前几年,我国出现过一种邪教组织(法轮功),它不仅导致很多人死亡,而且将魔掌伸向妇女和儿童,制造多起惨绝人寰的自焚、自残等事件。

法轮功的参与者都深受其害。

1、播放视频。

2、思考:

面对刘思影悲惨的命运,你想说些什么?

3、学生小结:

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金钱、游戏机、黄赌毒以及邪教……的诱惑,不知道大家收获怎么样,下面我们来一个现场测试。

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我身边的一些不良诱惑,有时就像“杀人蝙蝠”一样让你舒舒服服地上当,不知不觉成为它的俘虏,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它们的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随感诗结束本课。

附:

板书设计

金钱

游戏机

身边的诱惑    黄、赌、毒

邪教

教学后记

 

科目

思想品德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七年三班

时间

08年3月22日

课题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星期

星期四

1、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

2、感受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4、探讨各种生命应该如何相处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各种生命应如何相处

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验研究性学习、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播放:

《敕勒歌》

  导语:

碧蓝的天空,洁白的飞鸟,摇曳的青草,奔跑的羊儿,这里所以美丽,是因为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生命的律动而显得异彩纷呈。

二、感受生命的可贵: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

  

(一)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板书)

  其实,不仅仅是草原,在森林里,在大海中,在山野间,甚至在沙漠深处,都有美丽的生命。

  图片:

动物、植物、《水底世界》

  学生活动: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何种生物,对它了解多少。

(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展示图片、标本。

  师: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万物欣欣向荣,感受到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

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另一种地球。

  学生思考并回答:

地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当我们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地球时,我们以为拥有了无限的财富。

所以,我们浪费,我们破坏。

鲜花没有了,树木没有了,动物们的家也就没有了,矿藏被我们贪婪地挖掘,资源被我们肆意地挥霍。

所以,地球受伤了,而我们却以为地球在我们的手中变得现代了,可以自豪了,可以向子孙后代交代了。

殊不知,我们将来留给他们的只会是一个干涸的地球,一个失去生命活力的地球。

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而不是支离破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地球,尊重生命。

  

(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板书)

  或许,有的同学会说,人类是万物之长,是大自然的主宰,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地球?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类随心所欲的后果。

  学生活动:

1、列举自己了解的已经消失的珍惜动植物。

  2、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沙尘暴、疾病、气候等。

  视频:

《全球物种锐减》

  人类的无知、贪婪破坏了世界原有的和谐和平衡,而这一苦果人类自己也难以幸免地要品尝。

森林的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垃圾增多、污染加剧;动物的锐减,则使人类越来越陷于孤独的境地。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

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三、小结:

《地球你好吗?

》(歌曲)

教学后记

 

科目

思想品德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八年二班

时间

06年3月12日

课题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星期

星期四

(知识

能力

品德)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国家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方法

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举例:

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

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二、新授:

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

为什么?

(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

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

(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

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

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怎样实现呢?

见书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

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

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

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

提问:

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

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

(举例: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

(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

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

(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

(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

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

(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

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什么权利?

(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三、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

从某种意

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评价》

教学后记

 

科目

思想品德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八年三班

时间

08年5月24日

课题

严也是一种爱

星期

星期三

(知识

能力

品德)

知识目标:

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沟,代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

代沟的产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课前准备:

课前先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等,以便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同时还可以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成长的烦恼

1.同龄人的心声(见附录)

活动内容:

引导思考,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

请举几例。

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

设计意图:

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同时对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缓解心理压力。

如一些学生可能本来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很不满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亲不好。

通过这一了解发现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这种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就会降低。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认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

然后可以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

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态度、心思,通过这些分析体会父母的爱。

最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学建议:

开展这一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因而要注意达成有限目标,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

要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会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涵的爱心和期待。

2.苦恼的不只是我们(见附录:

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

活动内容:

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

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活动,首先在于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

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

还有,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

教师行为:

第一步,让学生分析,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

鉴于比较两代人涉及许多内容,先为学生提供可比较的角度:

教学建议:

开展这一活动,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

二是要渗透辨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

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

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二、 成长不烦恼:

1.阅读感悟:

其实你只有8%的烦恼

出示材料: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

在过后第三周,打开“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没有发生。

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

结论:

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

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不必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过于忧虑。

2.质疑交流:

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出示材料:

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

”爸爸也难过地说:

“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

”但华华却不以为然。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讨论:

父母为什么为难过?

你对此怎么看待?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家庭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并引导学生自拟提纲,与父母订立一份《家庭合约》。

3.身体力行:

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参照下面“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

学习方面:

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

仪表方面:

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

社交方面:

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

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

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最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

卫生方面:

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

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三、融入公共生活:

1、那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交往呢?

正确认识自我。

不要因为自己的长相、家境、成绩等而自卑或自傲,从而过高估价自己或过低评价别人。

(经教师启发)学生:

使自己融入公共生活,平等的与人交往。

2、教师:

举例P3影星洛依德的故事,问学生: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与他人相处的呢?

3、我们怎样在公共生活中克服自卑的心理呢?

①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想想自己有哪些长处、优势;

②正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切实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增强自信心;

③寻找合适的机会,主动的表现自己,敢于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评价》

教学后记

 

科目

思想品德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八年一班

时间

09年4月9日

课题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星期

星期五

(知识

能力

品德)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学难点:

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内容理解

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

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

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介绍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

最后,本框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

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情境导入:

(见教材P40页材料)

议一议:

①这一件事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

②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

教师讲述:

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权,两家网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权;法院的判决制裁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公民的肖像权。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着公民的权利。

2、板书框题: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1、维护姓名权

情境活动一:

集思辩疑

呈现材料——

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

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想一想:

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

他爸爸有权阻止吗?

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

教师讲述: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

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

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教材P43页)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43页第二段简述)

案例分析:

想一想:

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

(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情境活动二:

(见教材P44页)

想一想:

①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为什么?

②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2、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

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情境活动三:

(见教材P40—41页)

想一想:

①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

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②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侵权表现:

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情境活动四:

(见教材P42页)

想一想:

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②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资源与学案》P(18—19页)完成第四课其余练习题。

教学后记

 

思想品德《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评课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