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2350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含答案

1.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执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B.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力役的征派

C.确保社会稳定有序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

3.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

“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

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

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

”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4.《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

“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

5.清政府规定:

“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

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

”该政策: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6.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

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有学者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

”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①恢复高考制度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设立经济特区④分配制度改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观察下图相关信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被纳入生产合作社的轨道B.是对私有工业的和平改造

C.采取公私合营的经营方式D.国营经济建立的必经之路

9.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1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12.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

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1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14.“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no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引起了商业革命B.引起了价格革命C.开始了殖民扩张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16.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B.巩固国防的需要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开发边疆的需求

17.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意思是要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

18.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19.其实早在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政府就已经承认了苏联并且也与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1934年,美国国会也废除了干涉古巴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与此同时美军也从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军,美国还允许菲律宾独立。

上述美国的行为说明的实质是

A.保护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B.经济危机造成了军力的下降

C.美国外交政策的需要D.美国与这些国家结盟

20.下面这组对话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马克思:

小罗,你最近的忙碌让天国这里有点乱啊!

罗斯福:

噢,为啥?

马:

因为你,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但亚当·斯密最近却不再来我这串门了。

罗:

哈哈,承蒙夸奖。

马:

你先别高兴,看了你的改革,起先我到真动心过,后来就开始忧心了,最后还有些灰心起来……

A.认为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

B.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相冲突

C.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

D.罗斯福改革实质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21.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有人曾把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3.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24.斯大林说:

“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第II卷(共52分)

25.(24分)分配制度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

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

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

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

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

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

《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

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xx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

《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四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税法的实施背景。

(4分)

(2)材料二、三反映出在分配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共同问题?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

(4分)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4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现象?

(2分)简要分析其背景。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4分)

26.(18分)铁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

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xx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时铁路修建迅速的原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6分)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

铁路传播了腺鼠疫。

……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

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

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依据材料二,如何评价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行为?

(不得照抄材料)(4分)

材料三

年份

1894

1911

1927

1937

1945

1978

xx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483

9800

11900

15500

24000

48600

770838

注:

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末我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4分)

27.(10分)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

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8分)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DABAC;6-10DDAAD

11-15BCDDA;16-20CBCAD;21-24BACC

二、综合题

25.

(1)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2分)赋税的混乱与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

(2分)

(2)共同问题:

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2分,任意一点得2分)

背景:

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

(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措施:

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以及勃列日涅夫改革。

(2分)

(3)现象: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

(2分)

背景:

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

(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4)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影响稳定。

(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6.

(1)技术进步:

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

(4分)

(2)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6分)

(3)影响:

铁路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纳入到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传播了疾病。

(4分)

(4)信息:

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任答两点,4分)

27.

(1)回答时要注意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内容涉及制度的对比、内容、特点。

(8分)

(2)略(2分)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地理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xx.6.22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台湾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

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

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

2.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人口

A.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死亡率不断上升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xx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xx~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回答3~4题。

表1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3.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内陆国家向着沿海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D.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4.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多的休闲时间B.更高的地位

C.更优的自然环境D.更高的收入

图2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图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类型。

读图回答5~6题。

5.符号▲最有可能是

A.轻度污染工业

B.中度污染工业

C.重度污染工业

D.无污染工业

6.电子仪器厂厂址最不适合选择在

A.甲B.乙

C.丙D.丁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xx年与xx年地价变化反映出

①城市规模扩大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8.在xx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江西省上犹县地处丘陵山区。

依托县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现已形成了“山上茶果竹、田间瓜菜米、栏内畜和禽、水里特种鱼”的生产模式,图4是该县1978年和xx年农业内部结构图。

据此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9~11题。

 

9.上犹县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A.立体农业B.混合农业C.绿洲农业D.灌溉农业

10.该地区油茶、柑橘等种植面积较广,影响油茶、柑橘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水源C.气候D.土壤

11.引起当地农业内部结构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市场B.气候C.科技D.劳动力

图5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两农业区位的共同优势是

A.人均耕地多B.水热条件好C.工业基础强D.科技水平高

13.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动力充足,集约化经营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图6为我国东北地区(左)和美国东北部(右)简图。

读图回答14~15题。

 

图6

14.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①石油化工工业②钢铁工业③机械工业④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两工业地域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②利于集中治污

③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④接近原料、燃料基地,节省运输成本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据此回答16~17题。

16.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B.销售市场C.能源基地D.研发基地

17.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

图7为”华北某小镇略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城镇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图7

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C.冶炼厂D.电镀厂

19.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若该城镇规划一处新住宅,较合理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读图8“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最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1.对该城市路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内外联系不畅通

B.城市内部道路网不合理

C.内部道路宜改为“井”字形

D.高速公路、铁路在城市外缘

图9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甲地区有大量煤炭需要外

运,最应选择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B.水运

C.铁路D.航空

23.乙代表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图10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更肥沃B.热量更丰富C.地形更平坦D.水源更充足

25.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年总降水量减少D.自然灾害增多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黑河—腾冲线(图11所示)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和自然地理分界线(大致上和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图中圆圈内的Q、P是此线两侧的人口比重。

 

(1)图11中表示黑河—腾冲线东侧人口比重的是(Q、P);试从人口分布与

自然环境关系方面分析此线以东人口比重(大或小)的原因。

(5分)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乙省区成为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出、迁入)地,

引起该人口流动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与乙相比,甲所在省区近年来有大

量人口迁入,分析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原因。

(5分)

 

27.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此并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提出,到xx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大力推进产业布局“退二进三”(第二产业向郊区扩散,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并建设了临港型工业集聚区。

材料二:

图12为上海港主港区位迁移示意图。

图13为长江下游大通站xx~xx年输沙量变化图。

 

(1)指出xx~xx年长江大通站输沙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解释主要原因。

(3分)

(2)说明上海港主港区位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

(3)简述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3分)

 

28.图14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