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1218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docx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第3讲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体系建构

真题考向引航

真题回眸

考向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2010·江苏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

 

材料二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C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

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

其有利条件是  。

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     、     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             。

解析 该题通过青藏高原的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题,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其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主要是因为热量、水分条件好;高原北部属于独特的高寒气候,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适宜发展畜牧业,但如果过度发展会出现生态破坏问题。

(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云量少,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丰富;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落差大,且此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第(3)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黄河、长江和澜沧江,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所以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应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热量、水分条件好 畜牧业 生态破坏

(2)太阳能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 黄河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考向二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2010·广东文综)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材料二 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

 

(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   。

(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   。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   。

(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

为什么?

 

(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 

(1)读图,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内蒙古西南部地处温带,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上看出2005年的建设用地要比1990年的有所增加,因为这个阶段正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增加。

(3)内蒙古草原广阔,农业以畜牧业(牧羊)为主,可大力发展“羊”产业;通过图可知,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业。

(4)该地支柱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业,可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的相关产业和能耗较高的产业,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5)建设城市新区是解决老城区过度城市化或城市规模过大的有效措施,题干中所说的E市显然还没有出现这些问题。

从决策层面讲是规划超前,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还有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

答案 

(1)草地 林地 温带草原带 

(2)增加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3)原料 煤炭开采业 (4)三类工业部门: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理由:

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②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③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5)①城市规划超前;②配套设施不足;③交通不便;④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

考向三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3.(2010·海南地理)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

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等知识。

仔细观察图例及其在不同图片中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关于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注意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别阐释。

答案 

(1)M地区制鞋企业把生产厂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

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命题预测

本讲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工农业发展、区域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本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考查内容上主要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的破坏)及整治;某一区域资源、能源和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某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产业转移的因素及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考查形式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在以后的区域地理复习中,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能够借鉴熟悉的案例分析思路,分析其他相关的新案例材料。

重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把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全球变暖等知识联系起来;能源资源的开发重在分析能源综合利用的方法及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应充分考虑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工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方向;重点把握产业转移的实质、动力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频考点突破

核心点一 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沼泽地的开垦导致湿地萎缩;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植树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④木材的综合利用;⑤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预测演练】

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地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    方向扩展。

(2)图中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但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少为不到1500平方千米。

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该湖泊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解析 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可知,图示区域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以北地区。

图中甲地年降水量在200mm~400mm之间,说明该地气候干燥,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由于甲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因此土地荒漠化可能向西南方向扩展。

乙地的年降水量大于4000mm,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热带雨林的破坏。

图中湖泊面积缩小既有全球变暖使该地区蒸发量增大等自然原因,也有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使入湖水量减少等人为原因。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西南

(2)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

(3)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气候变干。

核心点二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的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如洪水成因分析:

河流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4.我国主要河流及洪涝灾害

(1)重点关注黄河、长江、珠江水系

 

(2)侧重关注海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频繁是海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共同特征,两者洪涝灾害频繁的成因也很相似,主要有:

地势低平;支流众多;降水丰富且集中;泥沙淤积河道,入海自然河道不足,泄洪不畅等。

读图分析两水系图时,应注意分析水系分布特征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如海河的扇形水系、淮河的平行水系,每当汛期来临,各支流河水迅速汇集到干流,河水猛涨,洪涝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海河、淮河的治理措施也应根据其水系特征进行。

一般来说,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河堤,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泄。

【预测演练】

2.(2010·广东韶关二模)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珠江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09年,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

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

截止到2010年1月30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755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区供水困难,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多次发生山火……

(1)试比较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2)除了干旱外,试列举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3)云南省受旱期间,蔗糖、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深圳等地的花卉价格上涨。

试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4)本次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对珠三角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河流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

红水河段和珠江段在气候、植被和水量上具有相同点;但由于分别处于河流的上下游河段,地形地势、落差、水能资源、土壤等方面存在差异。

红水河段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珠江段为气象灾害多发区;红水河段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破坏,而珠江段表现为环境污染。

旱情使作物减产,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旱情使水资源减少,进而导致交通、发电紧张。

答案 

(1)相同点:

气候均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自然植被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水量均丰富。

不同点:

红水河段——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土壤相对贫瘠。

珠江河段——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2)

 

红水河段

珠江河段

主要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

主要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

(3)该地区是我国甘蔗、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致使这些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4)河流径流量减少,导致各种供水紧张,航运受影响,珠江口可能出现咸潮;河流径流量减少,水电站发电减少,影响西电东送,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能源紧张。

核心点三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调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资源(能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二是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可优先开采);三是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源和能源可优先开采)。

2.资源开发、调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以开采资源和能源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资源、能源枯竭,或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该区域的经济就可能崩溃,因此这类地区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对资源、能源的深加工,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延缓其衰竭的时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支柱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加强对“三废”的治理;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对资源、能源缺乏的地区,可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来获得发展的条件,如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也较贫乏,但都通过资源调配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

资源调配对调入区而言,能够缓解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调出地区而言,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德国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对比分析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存在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预测演练】

3.亚洲最大的炼焦煤选煤厂在新汶矿业集团开发的山东巨野龙堌矿井正式建成投产。

巨野煤田矿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矿区煤田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可开采储量共15.7亿吨,煤层埋藏在地下400~1200米深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巨野煤田的开采条件。

 

(2)新汶矿业集团、兖矿集团、鲁能集团纷纷在煤田布局“坑口”电厂,简要分析“坑口”电厂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结合巨野的实际,请为巨野煤田的综合开发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坑口”电厂就是利用煤炭进行火力发电,燃煤会对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巨野矿区的煤层比较厚,煤质优良,储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矿区开发将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将巨野矿区建设成为煤、电、化、建一体化的新型矿区和出口煤基地。

答案 

(1)矿区煤田储量大,煤类齐全,煤质优良,交通便利,距消费市场近。

(2)①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和运煤带来的污染;②改善山东的能源生产结构;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工业产值,提高经济效益;④缓解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但是加大了对当地的大气环境污染。

(3)①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将巨野矿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型矿区和出口煤基地。

②以煤为主,发展煤—电、煤—焦—化,煤—电—建材等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煤炭的综合开发。

③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点四 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的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迁入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台湾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如机电、IT、化工等行业。

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如图)

 

3.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然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则参与产品的开发、研制等环节;③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如某乡村地区接受了产业转移后,其农业景观可能很快会被工业和城市景观代替;④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民工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而随着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大幅度减少。

【预测演练】

4.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

(1)~

(2)题。

 

(1)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电子元件生产B.汽车生产研发业C.宇航业D.加工制造业

(2)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正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交易成本优势B.劳动力成本优势

C.原料、资金丰富D.市场环境优势

解析 第

(1)题,图示反映的产业转移是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更加廉价,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案 

(1)D 

(2)B

核心点五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优势条件表现在: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

②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预测演练】

5.读“我国某省(区)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回答

(1)~(3)题。

主要农产品产量

绝对数(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豆薯

总产量

769.7

43.1

其中:

水稻

93.0

18.5

小麦

2.2

69.5

玉米

470.1

51.0

大豆

112.4

36.2

薯类(折粮)

73.5

51.4

亚麻

0.5338

-5.9

油料

18.5

8.0

其它

甜菜

128.7

-1.2

蔬菜、瓜果类

198.1

11.8

(1)表示地形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有(  )

A.青稞和油菜B.水稻和柑橘C.大豆和甜菜D.小麦和棉花

(2)该省最有可能是(  )

A.安徽B.山东C.吉林D.新疆

(3)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B.地广人稀C.交通发达D.水热条件好

解析 第

(1)题,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原产地和甜菜的主产区。

(2)题,根据农作物种类及产量可以判断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

第(3)题,吉林省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 

(1)C 

(2)C (3)B

核心点六 我国三个工业发达区域的比较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由于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存在区域差异,我国工业布局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名称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环渤海地区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统一的电网;③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④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①能源、水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污染严重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②先进的科学技术;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

①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②水、陆运输便利

①能源和矿产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